刘子玉:文明朱家是我家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临近退休的党员职工,两年前被单位派到了一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当扶贫队长。在两年中,我结识了一个从县建筑第一工程公司退休回村的建筑工人志超。在当地平民百姓心目中,建筑工人就是泥工,也称泥水匠。我和志超相识两年时间以后,发现他年老行善,有一副“菩萨”般的心肠。
  一
  两年前的一天,时值惊蛰过后的落雨天气,我初来乍到贫困村驻村扶贫。这天上午,村干部老易带着我去走访贫困户鲜先礼家。
  刚刚走到他家门前的禾场上,就看见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汉,挑着两只泥水桶,桶里装着一把泥刀、一把荡子、一只垂直吊线砣,腰间挂着一支量长度和高度的卷尺,手上还拿着一支水平尺,先我们一步,进了鲜先礼的家中。
  我随同老易相继跟进,与志超打了照面,经老易介绍,我又和他握手,打了个招呼。志超面目慈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老易告诉我,志超两年前从城里退休后,怀着一种家乡的情结,毅然回到了老家的贫困村,发挥自己的余热,在村里行善做好事,乐于助人。
  这不,据贫困户鲜先礼老婆说,连日来,因春雨下个不断线,屋顶开始漏雨,墙壁已被漏下的雨水浸湿,到处都留下了黄色的水印,于是乎,只好打个电话喊来志超前来帮忙,把裂缝与留下水印的墙壁进行粉刷与装饰。
  从村干部老易的口中,我了解到,志超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村里的乡亲们家里只要有什么事用得着他的时候,只要搭一个信或打一个电话,请他过去帮忙,他都十分乐意,是随喊随到,从没有收取分文报酬。
  尤其是在村里申请修路指标,开工修建的时候,志超都会主动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义务参加修路。
  二
  去年七月盛夏的一天晚上,我在村部的寝室里写完当天的民情日记后,叫了两名驻村帮扶的队员,一起到村里的公路上去散步。
  夏夜的乡村,白天的暑热还没有消去,蟋蟀不停地在鸣叫;稻草里一种名叫“落娑婆”的鸟也偶尔地发出“苦哇苦哇”的叫声;萤火虫也像簇簇礼花,在田野上飞来盘去。
  我们3名扶贫工作队员,打着手电,踏上村里的公路,开始了散步的行程。
  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前面的公路上有一个人,提着一盏充电的电灯,在修补路面。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泥工志超。
  志超对我们说,夏天的气温高了以后,村里的公路,有不少地方的水泥路面,由于拖拉机和汽车的碾压,已经出现了裂缝与拱块。每天晚上,村里人骑着摩托车与单车在这些地方经过,稍不留神,就会被摔倒摔伤。
  “您发现了这种情况,就利用晚上修补烂路?”我问他道。
  志超点点头后又说:“出现这种烂路后,村里发生过两起村民骑摩托车走夜路被摔伤的事故。当时,我得知这种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志超还告诉我们说,夜里行人少,车辆少,便于修补公路与水泥凝固。于是乎,他就趁夜间,开始了义务修补烂了的公路。
  三
  今年二月下旬的一天,村里的貧困户杨先强,家里的危房正在进行改造,我在村干部老彭的陪同下,前往他家进行走访,了解危房改造的情况。
  来到杨先强居住的地方,远远的,看到泥工志超脱掉了毛衣毛裤,在他家门前的禾场上,和沙拌水泥。见我和老彭来了,志超揩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微笑着对我说:“陈队长,你走访贫困户真勤密,真扎实。”
  我连忙夸他说:“你比我做得更好,你的夕阳红,在自己年老的时节,发挥余热,义务为贫困户献爱心。”
  在一旁一同和沙拌水泥的杨先强赞不绝口地说:“志超师傅真的好,我家的危房改造,从设计到进材料,他都帮我精打细算,全部操办。几天来,在我家帮工,他连饭都不肯在我家吃一顿。”
  杨先强还说,他家的灶坏了,志超还自己掏钱,给他买一台新灶。说起志超这两年退休回村后,给他家帮忙做的好事,杨先强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我不禁想起了诗人藏克家的一句诗:“老牛明知名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两年来,我觉得泥工志超就像一条奋蹄的老牛,一盏明亮的路灯,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他人!
其他文献
在杨木乡的大街小巷和村屯总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他戴着防护口罩、近视眼镜,文质彬彬、耐心地劝阻每一位进出小区的人员和排查每一个往来的车辆。他就是参加抗击疫情的青年志愿者—哈尔滨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研三学生张涛。在这个假期,当很多人守在家中躲避疫情时,张涛同学却义无反顾成为这场全民战“疫”的“逆行青年志愿者”。  他主动向家庭所在地的杨木乡团委递交了“请战书”。他说:“写请战书时,那些先进党员的
近来工作不顺心情不佳,陡然像个孩子一样童心泛滥,准备回乡看望爹妈。拖着行李箱刚刚走到单元门门口,才霍然发觉天空暴雨如注。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心情愁郁,连这该死的天气也逞威欺人。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顶风冒雨回到老家父母的怀抱时,自远处的雨幕里奔来一位外卖小哥,雨水在他脚下,像是风火轮一样碾出串串水花。快跑到我跟前时,小哥放缓了脚步,并很有礼貌地问我这栋楼是不是2栋2单元,我不冷不
下了晚自习,洗漱完毕,躺在宿舍的床上,熄灯铃也已响过。我们8个人,便都戴上耳机,于是收音机里的声音,便充满了整个夜晚。记得当时我们都在听一档节目,叫“午夜惊奇”,各种恐怖故事,加上让人心悸的音效,使得我们虽然紧张却欲罢不能。  是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电脑、网络、智能手机还很遥远,多少个熄了灯后的长夜,小小的收音机便成了枕畔的流连。  有许多岁月是伴随着电波度过的,在安静而朴素的年代,收音机是一个
911纪念馆,全称“911国家纪念馆”,由供人们进行悼念的纪念广场和以实物、照片等反映“911事件”面貌的博物馆两部分组成,馆名中国家二字,表达了美国政府和人民对“911事件”罹难者最高规格的悼念之情。购票进入纪念馆,首先步入纪念公园。公园在原世贸中心双子大楼旧址上打造而成,园内栽种着数百棵白橡树,枝叶繁茂、蓊郁苍翠,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公园中有两个占地4000平方米、深6米的大型瀑布纪念池,它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如果不是因为考上了大学,欧阳艳琴大概一辈子都无法走出乡村,摆脱不了早早嫁人生子的命运。成为记者后,她一直关注留守儿童的处境,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后来,在她的努力下,一所名为“科蚪”的实务学堂诞生了。打动“全天下最危险的女人”  欧阳艳琴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有段时间靠卖废品为生。那时候,欧阳艳琴最爱做的事就是搬个小凳子坐在一堆废品里翻旧杂志。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报
妈妈,不要吃掉我  一位空巢老母亲揉面做了一锅包子。  不一会儿,胖嘟嘟的包子出锅了。但老伴只是匆匆吃完,就提着公文包去上班了。老母亲沉默着,继续吃她的包子。  这时候,口中的包子突然动起来,老母亲被吓了一大跳,连忙把包子吐了出来。  圆圆的包子跳到了蒸笼里,慢慢扭动着胖胖的身体,然后长出了手脚,竟然变成了一个小娃娃。老母亲伸出手,小娃娃马上跳到了她的手心里,仰着头笑个不停。  寂寞的老母亲大喜过
说到苏格兰,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穿格子裙的男人、苏格兰风笛、各色古堡、尼斯湖水怪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和名胜古迹。除此以外,苏格兰的美食也绝对是别具一格。喝杯浓郁的苏格兰威士忌,品尝独具苏格兰特色的哈吉斯,伴着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欣赏格子裙舞,边吃边喝边听边看,想不醉都难。  哈吉斯,是苏格兰灵魂的代表。其做法是把羊胃掏空,塞进剁碎的羊内脏、燕麦、洋葱、牛肉、调料等,再水煮数小时,直到鼓胀,这道菜让很
一、  苏小朵13岁那年的寒假,爸妈突然决定搬回猫岛的外婆家居住。  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晨光大院的廊柱下牵着长绳,晾满了被子和衣物。有个剪着男孩头发的精瘦的小女孩,在院子前的老水磨石的大平梯上练习跳远一样蹦上蹦下,同时嘴里发出干涩而短促的哨音,显然在学习吹口哨。  苏小朵在院内的洗碗池边刷碗,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搂着一只白猫经过。少年长得又瘦又高,一双大到不真实的眼睛,会让人联想到卡通人物。他用
当好宣传员。正月初三,当大家还沉浸在节日喜庆气氛时,她接到录制疫情防控宣传音频的任务,她发挥播音主持专长,用手机完成了音频录制,并在郊区各村屯和社区播放。她录制“疫情防控 我们在行动”短视频参加佳木斯日报评比,邀请文化人录制“防病毒儿歌”登上腾讯新闻,从而让社区居民户户知晓防疫知识。  當好守门员。她负责3栋楼共210户的排查,作为一名网格员,她一户户细致地走,一家家耐心地讲。经过认真走访,在最短
中山北路从鼓楼广场开始,长长地延伸,一直到那座同名的码头。  這一路要穿行在梧桐的长廊中,透过那些繁华时尚的高楼新店,你依旧可以找到两侧那如珍珠般撒落着的那些漂亮的民国建筑——原中央银行、32号—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40号—熊式辉公馆旧址、81号—华侨招待所旧址、101号—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105号—国民政府监察院、立法院旧址(最高检查署)、50-1号(西流湾9号)—周佛海公馆旧址、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