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空间看辛格的犹太性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cj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有叙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的,叙述的地点有时起到主题功能,有时起到结构功能。或者起到人物塑造功能。从辛格小说《在父亲的法庭上》和《傻瓜吉姆佩尔》(Gimpel,the fool)叙事空间的分析以及选择和他对犹太性的解释和坚持是一致的。
  关键词:叙事;空间;犹太性
  辛格被看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他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著名学者朱迪·纽曼指出:对辛格而言,“犹太教就像他自己的皮肤一样附着在身上,作为犹太教传统的信徒与最严厉的批评者,他继承了全部哈西德文化的遗产[1]。”犹太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受难史,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犹太民族就被迫,辗转世界各地,没有祖国没有家园,流离失所数千年。他们通过对流浪的思索不仅反映了犹太民族生活的艰辛也歌颂了他们不屈不挠寻找精神寄托的顽强意识和坚强斗志[2]。
  犹太性究竟是什么?对犹太人或犹太文化而言,犹太性不可回避却又异常复杂。美国社会学家Will Herberg[3]认为犹太性是嵌入在宗教和文化策源地并融合为一个单一宗教与文化的统一体。在不同时期,这个概念可以被不同定义,例如社会动荡不安时,犹太性是对宗教的执着,因为人们要祈求上帝的庇护;而在和平时期,犹太性更多地表现为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弘扬,犹太道德礼仪等[4]。
  叙事无处不在且变化无穷。可以把它界定为:对于一个时间序列中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与状态的讲述[5]。叙述的要素包括:叙述者、时间距离、时长、空间、缘起、媒介及与叙事者的互动。所有叙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的,叙述的地点有时起到主题功能,有时起到结构功能。或者起到人物塑造功能。如果一个叙述者只有在开阔空间里才能叙事,比如在湖边,那么这可能解释他的某种性格特征;如果另一个叙述者在医院的病床上讲他的故事,那么有可能他生命垂危,急于完成自己的叙述。叙述的空间与故事框架形成系统化的对比,有的作家喜欢在开阔的空间叙述发生在封闭空间的事,或者不断变换叙述空间,例如主人公生活的空间不断变化。有时叙事空间不断变大,也有些时候叙事空间在逐渐缩小。如果一个人习惯性的将叙事空间局限于某些特定场景,这本身就很好的揭示了作者的选择或个人喜好。
  辛格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我”为叙述者,而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犹太人的日常活动空间里,犹太人的教堂、社区、典型的犹太家庭。例如《在父亲的法庭上》里的叙事空间就是父亲作为拉比在家中审案的家庭法庭,爸爸的书房,妈妈的厨房,洗衣的阁楼。各种事件,各种案件都是在犹太氛围浓郁的家庭法庭解决的。父亲如何谨小慎微严格执行犹太教法典,妈妈如何不辞辛劳按照犹太教规定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各种传统犹太教节日如何度过,社区里的犹太居民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财务纠纷、爱情与背叛,诸多犹太人的日常如何解决。可以说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犹太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去除宏大的历史背景不谈,辛格选择家庭作为叙事空间本身就是他自己犹太性的典型写照。他坚持用意地续语创作,坚持讲犹太人的故事,犹太教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种体现就是犹太性。
  他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Gimpel,the fool)中主人公吉姆佩尔是个孤儿,他的一生就是在小镇的各路人马愚弄嘲笑的一生。故事场景只有他的家,他工作的地点,他忏悔的教堂和镇上的一些公用设施,那么吉姆佩尔被愚弄的一生发生的空间就是他生活了一生的小镇,在这里他也完成了从愚者到智者的转变。故事结尾他离家出走,离开了这个犹太社区。叙事空间由已知转为未知,有局限转为开放,也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辛格的作品多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要场景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在不断被同化与坚持犹太性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其历史的悲剧性,长期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艰难处境反映在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犹太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因而其作品也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辛格对叙事空间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他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Judie Newman,“Foreword” in Guo Qinag Qiao,The Jewishnes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 P9
  [2]邹智勇.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4):37
  [3]Will Herberg,Protestant-Catholoc-Jew:An Essay in American Religious Sociology,New York:Anchor Book,Doubleday & Company,1960,p183
  [4]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17
  [5]Gerald Prince著 徐强 译.叙事学 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莫言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其作品的影响力也逐渐广泛,其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绝大多数从中国农村最底层视角出发。要想理解莫言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深刻内涵,需要将其放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下进行分析。英美文学评论中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为认知基础,加之忽略了中国的具体情况,从而导致对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存在误差,甚至是负面形象。基于此,本文从莫言具体作品中来分析其女性形象及英
期刊
摘 要:从文化层面看,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陌生化语言运用的比较多。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有韵味,更为鲜活。本文以乔伊斯《尤利西斯》为例,对陌生化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使广大读者对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尤利西斯》  所谓文学则是采用各种方式来使用和处理语言,而陌生化就是语言最典型的一种表现方式。实际上,艺术创作就是
期刊
摘 要:“文人论政”一直是近代报纸媒介表达爱国情怀、参与政治时事的重要方式,这个传统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进程紧密相关。许多资产阶级改良人士因信奉改良主义可以使国家独立富强,他们对清末十年的政治改良积极参与;在监督政府的同时,他们还宣扬立宪政治;面对革命,它坚持理性审视,反思革命之弊端;在关乎国家利益之际,它以自身舆论的力量,积极动员民众奋起反抗,极大的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梁启超作为清末民初
期刊
摘 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擂茶文化一脉相承,也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传统擂茶文化遇上商业化的发展环境,海陆丰擂茶文化一方面在本土持续发展,联系着当地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继承人少、文化品牌建设意识弱等问题。推进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应全面认识海陆丰擂茶文化重要性和传承必要性,注重饮食文化与商业化相结合,将擂茶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商业品牌进行宣传。  关键词:擂茶文化;传承
期刊
摘 要:《小径分岔的花园》是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于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是博尔赫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典范。在这一篇短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将文学创作中的多种元素进行杂糅,通过高超的语言表述技巧,将一个迷宫般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娓娓道来。  关键词:博尔赫斯;迷宫;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
期刊
摘 要:不同于平面静止的美术图像,美术作品,动画和电影是记录运动的过程。电影行为在一个具有空间,时间的平台下发生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产生的学问不能仅仅称之为构图,电影所谓构图的对应指向是视听语言,既是一种作为电影反映生活艺术的一种思维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衔接,以及剪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电影;构图形式  影片的核心在于它的故事,所有的镜头语言都是为了故事性而服务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有琴棋书画、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剪纸艺术等等数不胜数的类别。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传统文化在设
期刊
摘 要:华兹华斯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学运动先驱,他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诗歌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禁锢,转身投向自然的怀抱。在他的代表诗篇《丁登寺旁》中,华兹华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向自然转向。在自然中沉淀,进入最纯洁的思想,回归人最初的本真,感叹自然敲响人的灵魂的深沉。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旁;自然观  “多少次我的精神转向了你!”华兹华斯在诗的语言中向自我与自然反复质问。1798年,华兹华斯再
期刊
作者简介:  徐宁华(1978.0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广西柳州市融水县,当前职务:副馆长,当前职称:助理馆员,学历:中专,研究方向:作词。  陈麗萍(1971.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当前职务:党支部书记,当前职称:副研究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作曲。  (作者单位:陆川县文化馆)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展现着祖先们的智慧头脑和创造能力,同时,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发展提出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