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我们国家的交通,我相信有人会说:“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很好了。”我也相信有人会说:“我们国家的交通建设尚处在建设阶段,有很多不足。”更有人会说:“上班路上堵死人,公交车上人挨人,节假日中票难买,服务态度难服人……一个字—‘差’”。
无可否认,这些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事实。伴随着国家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交通运输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交通建设的投入、技术的应用、运营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对于这些,乘客只能期盼相关政府机构和企业逐步来完善,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
但是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也是需要乘客们一起来维护的。举手之劳,不妨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安静的”眼神
周末出去办事,北京小井桥至四惠客运站,距离二十多公里。没有直达的交通方式,而为了提前到达目的地把事情办完,我选择乘坐公交然后转乘地铁,一路还算是顺利的,一路走来共用了近一个小时。不过什么是“拥挤不堪的交通”还是体会了一把,而那双安静的眼神,我也一直记着。
本以为周末,拥挤应该会稍微有所减轻的,只是没想到,十分钟等来的是挤满了人的公交车,为了赶时间,只好“贴”上了这辆公交车—站在紧挨着上车门的旁边。北京的一号地铁相信乘坐过的人都是知道的,同样人挤人。而不幸的是,我被堵在了门口,左右又都够不到可以扶持的“扶手”,好在地铁行驶起来比较稳,不像公交车会出现急刹车、转弯之类的,姑且站着。过了几站,乘客的上上下下,移出了一点空隙,我的目的地是这条线的倒数第二站,索性借着这点空隙往里走,最好能找到有“扶手”的位置,毕竟偶尔地铁也会有个“急刹车”等特殊情况出现。
最后在上车门对面的车门旁找到手扶的地方,也就站定了位置。过了两站,上来一对母女,没有座位,她们和我一样站着,就在我的旁边。小女孩个头很小,大概七十厘米的样子,站在这个挤满人的车厢里,真的是可以被人海淹没。小女孩的母亲看起来很累,在我旁边站定后,将小女孩放在了紧挨扶手的地方让她站着,旁边就是座位,一些中年人和青年人坐着,他们或是聊天,或是安静地坐着,没有人想到为这个孩子让个座位。小女孩很安静,没有吵闹,双手紧紧抓着母亲腾出的手,站在母亲为她争得的“一席之位”,站在旁边的我也尽力为小女孩留出一点空间。小女孩的母亲不时提醒站在身后的人:“不要拥挤了,这有个孩子。”也不时地看向座位的方向……
漫长的乘车过程中,我不时注意眼前这个小女孩的举动。她真的很安静,安静地站在扶手旁,即使母亲问她是否累了,她也仅仅摇摇头,偶尔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墙”。当我看向她时,她也一直盯着我看,那双眼中透出的只有安静。当拥挤给人们带来烦躁时,她却只是安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地铁行驶了大半,有些人下车了,有了几个空位。女孩的母亲想给小女孩找个位置坐,但是她们还没反应过来,座位已经被坐满了。我很抱歉,没能帮上她们。车厢空了一些,我走向车厢的中心,她们却还站在原地,毕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以保证小女孩在拥挤的情况下不受伤。直到倒数第三站,车厢里的人少了一大半的时候,母女俩才有了座位,但是她们仅坐了一站就下车了……
让座不让座,这是一个被大家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让给有需要的人,是对的,但是不让也有不让的自由。毕竟大家都是购买了相同票价的车票上车的,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乘车环境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使用座位的权利。无论让与不让,大家都有各自的依据。我想这也是女孩的母亲没有向旁边有座位的人寻求帮助的原因,毕竟让座是要自愿的,没有强求的依据。
干渴的喉咙
办完事情,感觉时间还早,就不那么赶着回去。索性换了乘车方式,直接乘坐一班公交车,不需要换乘,然后步行两站的距离就可以回去了,就当散步。可没想到的是,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的我迷迷糊糊睡醒时,公交车也没走到一半的距离,而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看着开始变黑的天空,后悔的心顿时就有了。
很不幸,赶上了晚高峰。好在我是从车站上的车,有座位而且是最后一排,不用在乎这些。也许是长期难得闲下来,我竟无意识地注意起售票员的播报声。
“XXXX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下车,过马路注意安全……刚上车的乘客请站稳扶牢,下一站是XXXX站,有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
经常在公交车上听到这样的报站声音,没有售票员的公交车上,都是电子报站,而有售票员的公交车上,有时是电子报站,有时是售票员报站,而有时是在电子报站之后,售票员还要再次强调一遍。
这辆车有两个售票员,三节车厢,中间是上车门,前后两门下车。站在前面的售票员拿着扩音器播报上下站提醒,后面的售票员为辅助。随着早高峰的到来,售票员在电子报站之后,再次重复报站,并多了一些劝解之词:
“请上车的乘客往车厢两端走,前后门下车。不要堵在门口,现在是晚高峰,天又冷,大家都想早点回家,下面的乘客上不来,关不了门,咱们谁都走不了,耽误的是大家的时间,请各位乘客配合一下,往里面走走……”前面一个女售票员不停地一遍一遍重复着。
但是这样的情况似乎并未改观,有一位站在车厢后部的乘客,调侃道:“唉!对牛弹琴呀!”最后不得已,后面的男售票员直接指着需要移动位置的乘客:“站在门口的那几位师傅,麻烦往里走走,这后面比较空闲,都别堵在门口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照顾刚上车的老幼乘客,帮他们找位置。“劳驾哪位师傅少坐会儿给这位老人让个座,谢谢大家。”如果有人让了座,又赶紧安排老人坐下,还要对让座的人说:“谢谢您,师傅。”而整个过程,受帮助的人可以不用说一句“谢谢”。
在来北京之前,习惯了乘坐投币和刷卡的公交车,来了北京之后,一开始也很纳闷:为什么北京的公交车上还要保留售票员?时间久了,也习惯了,也慢慢理解了。不仅仅是因为北京的部分公交车是分段收费的,还因为来北京的人很多,不一定每人都有公交卡,也不一定都有零钱,而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就是为了维持乘车高峰时的秩序。听久了,他们这样不停地重复,其实很想问一句:口渴了吧,嗓子干了吧?
知道大家上了一天班很累,找一个能靠能扶的地方,在拥挤的车厢里不容易。但是售票员已经说过了,大家都是相互帮助的,能移动一步就移动一步,都想早点回家的。相互理解一下,只是再往前走几步的事。
一句谢谢而已,不用总是麻烦别人帮忙说。其实也有人提到,很多人让完座后不仅得不到别人的感谢,一屁股坐下后还摆出一副“理当如此”的样子,似乎一切都是应该的。另外,有时让了座位还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记得笔者与朋友出去游玩,朋友看到有老人上车,立马让了座,老人忙说谢谢,朋友只是微微一笑,结果听到有人说道:“唉!何苦呢,像我每次乘车有座位我也不坐……”
结束语
其实,并不是要指责些什么,也不是要说道些什么。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做起来只是举手之劳,相互理解多一点,相互帮助多一些,事情的发展就会顺畅很多。
记得笔者曾读到一些关于国外交通方面的介绍,其中提到在国外让座是要注意的,很多人是不乐意接受的,认为被人当作身体不健康的弱者。而在德国一些地方,由于某些人购买的是分时段月票,是不能在非优惠时间段内有座位的,因而这些乘客是拒绝接受在非优惠时段的让座之举。而在英国的一些城市的公交车上,是不设置报站器的,也没有人工报站,完全是靠乘客自己查询路线、站点、注意何时到站下车。
从文化习惯上讲,不能将国外的这些标准挪用到中国来,但是之所以提及这些,是想说:一方面,当自己力所能及就不要在乎是否有座位,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另一方面,交通建设不足、高峰时段各种年龄群的汇聚,这些外部因素不是我们能掌控,但是对自我的要求是能掌握的,也是能要求自己做到的。
有规则就遵守,无论是法律、法规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可能会被当作傻子,但是俗话说:傻人有傻福!在国内交通出行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回傻子也无妨。
无可否认,这些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事实。伴随着国家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交通运输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交通建设的投入、技术的应用、运营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对于这些,乘客只能期盼相关政府机构和企业逐步来完善,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
但是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也是需要乘客们一起来维护的。举手之劳,不妨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安静的”眼神
周末出去办事,北京小井桥至四惠客运站,距离二十多公里。没有直达的交通方式,而为了提前到达目的地把事情办完,我选择乘坐公交然后转乘地铁,一路还算是顺利的,一路走来共用了近一个小时。不过什么是“拥挤不堪的交通”还是体会了一把,而那双安静的眼神,我也一直记着。
本以为周末,拥挤应该会稍微有所减轻的,只是没想到,十分钟等来的是挤满了人的公交车,为了赶时间,只好“贴”上了这辆公交车—站在紧挨着上车门的旁边。北京的一号地铁相信乘坐过的人都是知道的,同样人挤人。而不幸的是,我被堵在了门口,左右又都够不到可以扶持的“扶手”,好在地铁行驶起来比较稳,不像公交车会出现急刹车、转弯之类的,姑且站着。过了几站,乘客的上上下下,移出了一点空隙,我的目的地是这条线的倒数第二站,索性借着这点空隙往里走,最好能找到有“扶手”的位置,毕竟偶尔地铁也会有个“急刹车”等特殊情况出现。
最后在上车门对面的车门旁找到手扶的地方,也就站定了位置。过了两站,上来一对母女,没有座位,她们和我一样站着,就在我的旁边。小女孩个头很小,大概七十厘米的样子,站在这个挤满人的车厢里,真的是可以被人海淹没。小女孩的母亲看起来很累,在我旁边站定后,将小女孩放在了紧挨扶手的地方让她站着,旁边就是座位,一些中年人和青年人坐着,他们或是聊天,或是安静地坐着,没有人想到为这个孩子让个座位。小女孩很安静,没有吵闹,双手紧紧抓着母亲腾出的手,站在母亲为她争得的“一席之位”,站在旁边的我也尽力为小女孩留出一点空间。小女孩的母亲不时提醒站在身后的人:“不要拥挤了,这有个孩子。”也不时地看向座位的方向……
漫长的乘车过程中,我不时注意眼前这个小女孩的举动。她真的很安静,安静地站在扶手旁,即使母亲问她是否累了,她也仅仅摇摇头,偶尔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墙”。当我看向她时,她也一直盯着我看,那双眼中透出的只有安静。当拥挤给人们带来烦躁时,她却只是安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地铁行驶了大半,有些人下车了,有了几个空位。女孩的母亲想给小女孩找个位置坐,但是她们还没反应过来,座位已经被坐满了。我很抱歉,没能帮上她们。车厢空了一些,我走向车厢的中心,她们却还站在原地,毕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以保证小女孩在拥挤的情况下不受伤。直到倒数第三站,车厢里的人少了一大半的时候,母女俩才有了座位,但是她们仅坐了一站就下车了……
让座不让座,这是一个被大家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让给有需要的人,是对的,但是不让也有不让的自由。毕竟大家都是购买了相同票价的车票上车的,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乘车环境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使用座位的权利。无论让与不让,大家都有各自的依据。我想这也是女孩的母亲没有向旁边有座位的人寻求帮助的原因,毕竟让座是要自愿的,没有强求的依据。
干渴的喉咙
办完事情,感觉时间还早,就不那么赶着回去。索性换了乘车方式,直接乘坐一班公交车,不需要换乘,然后步行两站的距离就可以回去了,就当散步。可没想到的是,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的我迷迷糊糊睡醒时,公交车也没走到一半的距离,而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看着开始变黑的天空,后悔的心顿时就有了。
很不幸,赶上了晚高峰。好在我是从车站上的车,有座位而且是最后一排,不用在乎这些。也许是长期难得闲下来,我竟无意识地注意起售票员的播报声。
“XXXX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下车,过马路注意安全……刚上车的乘客请站稳扶牢,下一站是XXXX站,有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
经常在公交车上听到这样的报站声音,没有售票员的公交车上,都是电子报站,而有售票员的公交车上,有时是电子报站,有时是售票员报站,而有时是在电子报站之后,售票员还要再次强调一遍。
这辆车有两个售票员,三节车厢,中间是上车门,前后两门下车。站在前面的售票员拿着扩音器播报上下站提醒,后面的售票员为辅助。随着早高峰的到来,售票员在电子报站之后,再次重复报站,并多了一些劝解之词:
“请上车的乘客往车厢两端走,前后门下车。不要堵在门口,现在是晚高峰,天又冷,大家都想早点回家,下面的乘客上不来,关不了门,咱们谁都走不了,耽误的是大家的时间,请各位乘客配合一下,往里面走走……”前面一个女售票员不停地一遍一遍重复着。
但是这样的情况似乎并未改观,有一位站在车厢后部的乘客,调侃道:“唉!对牛弹琴呀!”最后不得已,后面的男售票员直接指着需要移动位置的乘客:“站在门口的那几位师傅,麻烦往里走走,这后面比较空闲,都别堵在门口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照顾刚上车的老幼乘客,帮他们找位置。“劳驾哪位师傅少坐会儿给这位老人让个座,谢谢大家。”如果有人让了座,又赶紧安排老人坐下,还要对让座的人说:“谢谢您,师傅。”而整个过程,受帮助的人可以不用说一句“谢谢”。
在来北京之前,习惯了乘坐投币和刷卡的公交车,来了北京之后,一开始也很纳闷:为什么北京的公交车上还要保留售票员?时间久了,也习惯了,也慢慢理解了。不仅仅是因为北京的部分公交车是分段收费的,还因为来北京的人很多,不一定每人都有公交卡,也不一定都有零钱,而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就是为了维持乘车高峰时的秩序。听久了,他们这样不停地重复,其实很想问一句:口渴了吧,嗓子干了吧?
知道大家上了一天班很累,找一个能靠能扶的地方,在拥挤的车厢里不容易。但是售票员已经说过了,大家都是相互帮助的,能移动一步就移动一步,都想早点回家的。相互理解一下,只是再往前走几步的事。
一句谢谢而已,不用总是麻烦别人帮忙说。其实也有人提到,很多人让完座后不仅得不到别人的感谢,一屁股坐下后还摆出一副“理当如此”的样子,似乎一切都是应该的。另外,有时让了座位还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记得笔者与朋友出去游玩,朋友看到有老人上车,立马让了座,老人忙说谢谢,朋友只是微微一笑,结果听到有人说道:“唉!何苦呢,像我每次乘车有座位我也不坐……”
结束语
其实,并不是要指责些什么,也不是要说道些什么。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做起来只是举手之劳,相互理解多一点,相互帮助多一些,事情的发展就会顺畅很多。
记得笔者曾读到一些关于国外交通方面的介绍,其中提到在国外让座是要注意的,很多人是不乐意接受的,认为被人当作身体不健康的弱者。而在德国一些地方,由于某些人购买的是分时段月票,是不能在非优惠时间段内有座位的,因而这些乘客是拒绝接受在非优惠时段的让座之举。而在英国的一些城市的公交车上,是不设置报站器的,也没有人工报站,完全是靠乘客自己查询路线、站点、注意何时到站下车。
从文化习惯上讲,不能将国外的这些标准挪用到中国来,但是之所以提及这些,是想说:一方面,当自己力所能及就不要在乎是否有座位,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另一方面,交通建设不足、高峰时段各种年龄群的汇聚,这些外部因素不是我们能掌控,但是对自我的要求是能掌握的,也是能要求自己做到的。
有规则就遵守,无论是法律、法规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可能会被当作傻子,但是俗话说:傻人有傻福!在国内交通出行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回傻子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