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博物馆:汇六千年风华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邳州博物馆

  土地知无不言地把自己承载的历史诉说出来。当然,它并不是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而是用其他方法。比如最直观的土地横截面,它像年轮一样,层层覆盖,不仅保留了自然演化的痕迹,也保存了人类文明纪元的烙印。
下邳三帝

文化的横截面


  踏入邳州博物馆的正门,不由得被两根巨大的纳玛象牙震撼。这组纳玛象门齿大的那根长达3.66米,重约150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象牙化石。这组象牙的出土同邳州的水脉息息相关。
  运河是流动的历史,孕育了南北沿线的土地。由沂河、中运河、邳洪河共同哺育的邳邑,草木丰茂,是苏北富庶之地。但也因为水泽丰沛,邳州区域有时会洪水泛滥。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根治水患。1989年,邳州西泇河实施捞底疏浚拓宽工程,考古队在文物抢救性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这组纳玛象化石。巨大的化石让当时在场的民工误以为是“龙骨”。经国家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认定,邳州发掘的象齿为纳玛象齿。细看象齿,每一处纹路都是六十万年的历史刻下的。在邳州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海洋生物,记录着数十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在地貌的反复变化中,形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良好条件。
  步入邳州博物馆展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展陈品背后的墙面。这道墙面是由不同颜色的泥土和岩石砌成的,层次分明,用考古工作中层层挖掘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壤,来直观展示新的文化不断覆盖旧的文化,诠释了邳州文明的传承关系,宛若一道充满历史色彩的文明彩虹。从六千余年前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层,到龙山文化层,到有史可查的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再到北朝文化层和宋元文化层,最后进入到明清文化层。历史的鸿篇卷轴在这里变成了侧切的截面,兼具了被历史湮没的痕迹和新生文明的张力。

余音犹在的青铜礼乐


  邳州文明的不同历史层次此起彼伏,从未出现过文化断层,这种延续性赋予这片土地不同类型的鲜活景象。在第一展厅内排列展陈的一组红陶缸和陶瓮等生活器皿,从梁王城遗迹中发掘,尽管年代久远,但依然保留着一些色彩。色彩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工具,甚至可以勾连时光,令人想象出梁王城百姓煮饭、盛酒的生活图景。梁王城是邳州历史的代表,具有5米深的文化层堆积,从新石器的大汶口文化一直覆盖到宋元文化层,绵延五千年,被视为黄淮流域人类文明聚集地之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认为,梁王城面积极有可能是徐国的国都。徐国是自夏至周国祚千年的古国。由于邳州土地丰沃,物阜民丰,徐国历代君主都较为崇文,徐国人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展厅中能够看到徐国人当年制作的青铜编钟和石磬。青铜编钟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无声胜有声。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徐国人在乐器制作中应用了很多先进的工艺,传世的沇儿镈、俦儿钟等也是徐国人的杰作。千载徐国在它的盛世气象殆尽时被吴王夫差所灭,邳州区域后来又先后被齐、楚所归并,但是无论如何,徐国文化依然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如同这片故土曾经奏响的青铜乐器,依然在民众灵魂的深处余音缠绕。

下邳三帝


  千年的徐国落幕,旋即而来的是风云兴替的时代。邳州大地的文脉和中华大地的经历一样,在曲折中更加成熟与繁荣。邳州更是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历史的主舞台之一。在邳州博物馆里,一座三人黄铜全身像惹人注目。三人都器宇轩昂,或伸手指点江山,或捋须思忖,或背手踱步。这三人就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如今被称为下邳三帝:生于下邳的东吴孙权,屯兵下邳的东晋司马睿,发迹于下邳的刘裕。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下邳的文化在这样的风云变化中更为绚烂。

  漢唐宋元,煌煌盛世,这里积淀了千秋流芳的风物。譬如狮子三彩陶灯,釉色鲜明,通体绿、棕、白色,工艺非常细腻,特别是扭头的狮子驮着莲花灯座,既有佛教底蕴,又有皇家气势,不仅是唐三彩中的精品,更是盛世年月的写照。在那个年代,李白、李商隐等文人都曾着墨邳州,写下了“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等佳句。宋以来,淮河北岸的邳州地区,不仅是战争的前线,涌现了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也客观上成了辽、金、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所,孕育了沂河文化。在馆藏品中,能够看到同时期的文物,风格已经多元化和多样化。譬如展陈的宋磁州窑四系瓷瓶,瓶身图样借鉴了书画艺术技法,绘就黑色弦纹和草叶纹釉下彩,呈现出了北方的粗犷风格。
  长时间以来,黄河河道始终被作为运河使用,不过由于黄河屡屡改道,不仅导致水患,还带来了漕运堵塞。明代开始,开泇济运,引水入泇河再汇入运河,这样一来,邳州地区就成了京杭运河的主航道,也带来了繁荣的贸易交流。在邳州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大量明清以来色彩斑斓的瓷器,宝石蓝釉的金龙碗质感凝厚,口沿下圈则是金色釉面,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大量鲜亮的瓷器同样表明了邳州地区在商贸往来之中的中枢地位。尽管展陈的历史止步于此,但邳州依然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新的历史。
  步出展厅,回想着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感慨这片土地文脉的绵长。尽管邳州博物馆不大,但是承载的却是这片土地上最为独特的历史记忆,如同中华文明的一缕细丝,穿梭在时空之中。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细丝相互交错,才编织、勾勒出祖国历史的图样。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其他文献
“我发现,你在家躺着发呆是不会快乐的,但你在工位上发呆,怎么就那么快乐?”“自从我妈加入子女相亲群,她就变得格外兴奋,感觉我还没找到老婆,她却已经找到亲家了。”聚光灯下,形形色色的人尽情地吐槽着烦心事,眼里有平时看不见的光芒。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一件叫“开放麦”——脱口秀的一种形式。与正式演出不同,“开放麦”更偏向于练习、打磨。下班后,他们在小酒馆、咖啡厅跟陌生人讲5分钟的段子,调侃自己
期刊
朱钰升学宴  2021年8月30日上午,单手单脚的朱伟明已在家中忙碌了兩个多小时,伴随拐杖与地面的敲击声,一个行李箱已被他塞得满满当当。女儿朱钰大学开学在即,朱伟明一直忙着给她准备要带的东西,过程中不让家人插手帮忙,这个饱含着爱的行李箱,他想亲自为女儿填满。游泳让他感到自由  1980年的一天,刚满3岁的朱伟明独自在路边玩耍时被途经的汽车轧伤了右手右脚。为了保住性命,朱伟明的父母无奈之下在截肢手术
期刊
机关人偶  仅仅摇摇手柄、按下按钮或者拉拉绳子,在俞宸睿鬼斧神工般的创作下,木头做的机关人偶就可以奇迹般地跳动起来,还能讲述非常精彩的故事,一下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这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小木匠”,是一位机关人偶制作师,目前全国从事这一职业的,不超过10人。迷上机关人偶  俞宸睿199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家庭主妇。  相对于用电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俞宸睿更渴望动
期刊
坂本龙一  2019年年底,坂本龙一的自传式纪录片《终曲》在中国上映。影片中,他弹奏一架破旧的雅马哈钢琴,表情庄重而温煦。在纠葛中成长  坂本龙一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中野区,父亲是图书编辑,母亲是帽子设计师,优渥的家境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自由学园”幼儿园里,老师弹奏巴赫的音乐鼓励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没有特别感受,坂本龙一只在“用歌曲记录生活”的暑假偶尔写出《小兔之歌》。初中二年级时,坂本龙一
期刊
大學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机遇与挑战。有人在课堂上孜孜以求,积蓄能量,有人尝试探索,发现自我。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创业,在遇见未来的自己的路上阔步前进。这个盛夏,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见证了梦想在创业中发光,青春在奋斗中闪亮。  本期“总编策划”采访了当中三位大学生创业者。他们都具备哪些品质?是如何成长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创业故事。
期刊
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果没有些许废话的铺垫,恐怕很难正常进行。有人说,一个喜欢讲废话的人幸福指数高,很容易得到满足和快乐,与人相处也很有人情味。理论上来说,废话往往没有明確的指向,没有功利性、目的性,所以一般人不会设防,很容易使人亲近。  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讲废话。一天中,人们多数时候讲的都是一些废话。讲废话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打破沉闷的一种方式。沉闷的世界会让人感到黑暗,内心生出
期刊
中国人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对“恨”这个字一直避而远之,认为它有失风度,有失体面,有失格局。除非是生死仇敌或者国仇家恨,否则我们不会将恨放到光明正大的言谈中,尤其是人际间私人的恨,往往会藏到岁月的夹层和地下室里,把懂事、原谅、宽容、释怀等词语当作稻草堆在上面。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并不缺少真正的君子,以德报怨的美谈经久流传,比如舜帝与后母,廉颇与蔺相如,韩信与雷大。但世界上最多的还是做不到“不以物喜、
期刊
盛夏时节,老丁看上了镇口大街唯一一家花店里的一盆彩色指甲花。指甲花学名凤仙花,是老丁很喜欢的花卉品种。那盆指甲花开得绚烂无比,老丁很想带回去,一问要价50元,他觉得太贵。于是,老丁每次骑车经过花店时都要停留一会儿,看看那盆指甲花。  看着看着,那盆指甲花的花朵渐渐从绚烂转为凋谢,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半个多月之后,老丁发现那盆指甲花盆上放了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三折处理”几个大字。他欣喜若狂,赶忙停好自
期刊
吴文季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音乐人。他一生采集并整理改编了两百余首民歌,特别是《跑马溜溜的山上》(即《康定情歌》),几十年来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民歌中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之一。在南京改定《康定情歌》  吴文季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县洛阳古镇。他从小聪慧朴实,热爱民间文艺。早在集美农林高中读书时,他就四处奔波采集民歌,有一年竟采集了100余首。后来,吴文季辍学回老家当了小学教员。
期刊
栽桑养蚕,千年传承,他却偏偏想用人工饲料代替桑叶养蚕。他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从被人说“不切实际,异想天开”到梦想成真,带领家乡走上人工饲料养蚕的致富路。带着梦想回家乡  韩益飞出生在江苏省蚕桑重点县如东县,从小他就唱着“小小蚕桑浑身宝,致富发家少不了”的童谣,帮父母摘桑、喂蚕、消毒、除沙……  1981年,17岁的韩益飞高考取得好成绩,本可以上个更好的学校,他却填报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