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文化惠民巡礼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汕尾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文化惠民工程,正逐步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
  汕尾市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取得哪些成绩?让我们一起回顾近年来汕尾文化发展的几个亮点。
  走近汕尾图书馆,你会感到眼前一亮,一栋高大、雄伟、新潮而又别具艺术感的建筑展现在眼前。汕尾图书馆位于慈云山公园内,大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职能和开展的业务包括图书借阅、报刊借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等。
  该图书馆设置有多媒体服务功能、文献信息数字化功能、光盘数据库网络功能、文化展示功能、文化交流和服务功能厅;内设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展览厅和学术报告厅等,可容纳50万册藏书;藏书全部实行电脑联网的现代化综合管理。
  汕尾以前没有一座像样的图书馆,市民缺乏各种书籍资料,缺乏一个合格的文化资源库。“我市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均相对落后,离省的达标要求都有相当大的距离。为适应免费开放和文化强市建设需要,我馆力争市政府的支持,早日完成对市图书馆的扩建,争取早日达标,增加免费开放的内容,全力推进免费开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创建文化强市服务。”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许杰忠说道。
  汕尾图书馆的落成,对汕尾市文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给汕尾市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使学生拥有第二个课堂;另一方面,它对汕尾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都将发挥着重大作用;此外,汕尾市民从此以后拥有了一个学习充电的好去处,告别了缺乏学习资料的窘境。
  今年8月6日晚,“幸福家园——汕尾市首届文化惠民活动周”开幕式在市区凤山妈祖文化广场隆重举行。现场醒狮欢腾,来自各县(市、区)的12支健身队随着音乐的律动进行了万人排舞展演。
  汕尾市政府副市长刘小静在致词中指出,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凝聚发展合力、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有效落实,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文艺精品创作有了新提高,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富有成效,城乡文化生活日益繁荣,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幸福感不断增强。
  “幸福家园——汕尾市首届文化惠民活动周”是市委、市政府打造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汕尾市文化建设新成就,展现全市人民敢为人先、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和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文化发展新成果,从而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实现“汕尾理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汕尾市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喜庆的文化氛围。
  据介绍,首届文化惠民活动周以“共建和谐汕尾,同享幸福太平”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设有戏剧、广场排舞、专家讲座、电影下基层等活动专场。
  “活动周是一场文化盛宴,它的开展,能让市民充分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感受文化,传递文化,享受文化。以前很多市民晚上下班后,都觉得没什么事干,生活很单调,如今不同了,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市民乏味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了。”许杰忠如是说。
  历史不仅为这里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而且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奋进的汕尾人。从这里走出的,有彭湃、马思聪、钟敬文、邱东平等闻名遐迩的革命家、艺术家。
  今年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马思聪诞辰100周年。5月7日,由省委宣传部、汕尾市委市政府、海丰县委县政府举办的马思聪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在汕尾市举行,马思聪艺术中心也于当天揭牌。
  纪念大会深情回顾了马思聪的音乐人生,肯定了他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说,这是我省文艺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马思聪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很激动,第一次回家乡,这是所有纪念马思聪活动中最大型的一次”,马思聪88岁高龄的妹妹马思芸特地从香港赶过来。马思聪的侄女马之庸也来了,她说,“发扬马思聪精神很重要,要发展和弘扬一个地方的文化,就要有值得学习的模范,就要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豪感。”
  谈到马思聪艺术中心揭牌,许杰忠说了他的看法,“汕尾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文化历史名人层出不穷,如今,正值发展汕尾文化、实现文化强市的良好契机,我们应当深挖当地的文化精髓,系统宣传值得学习和纪念的文化历史名人,树立一个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这是文化强市中很重要的一环。”
  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一场文艺演出或是下乡放个电影,而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这个工程不显山露水,没有政绩,但却对一个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它能影响人们的精神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文化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有效增加,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有关部门正按照完善网络、提高服务、面向基层、惠及全民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汕尾市坚持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工作,着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在文化创作方面,他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大对艺术创作的支持力度,大力鼓励、引导、支持文化工作人员和文艺团体骨干、老艺人等创作一些优秀新剧目,推动了汕尾市艺术的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来是汕尾市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头戏,近年来,做好元山寺、红宫红场旧址保护欲旅游互动互利,完成《汕尾文物志》的编印工作,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汕尾市出台了《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08—201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申报工作。汕尾市推进文化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促使该市文化建设呈现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力度是空前的,这也是我市文化实现良性发展的保障。”许杰忠说道。
其他文献
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地处潮普揭三地交界,是一个纯农经济的山区老区镇,总人口14万人,其中老区人口5万多人。该镇早在1945年便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在粤东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配合闽粤赣边纵二支部队,为解放粤东做出了牺牲和奉献,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小北山的一面鲜艳红旗。  该镇镇委书记陈悦明于2011年到任后,和镇长陈敏镌、镇人大副主席以及镇老促会会长陈天忠等一起,翻山越岭,深入老区、山区,倾听老区人民呼声
期刊
据不久前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男科医院博大医院化验时,用绿茶替代了尿液,随后医生称尿液检测出了炎症、霉菌和杂菌,记者被诊断出重度肾虚、前列腺炎、附睾炎,相关疗程费用每天近550元。  在今天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茶水被检出炎症”确实很是令人气愤,特别是那些成天到处打小广告的私人诊所和医院,其骗人、讹人之举,不但有违医疗机构的职业道德,有的更涉嫌欺诈,再怎么激烈谴责都不为过。
期刊
去年的一天,偶然接触到《源流》杂志,其图文精美,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后的日子里,我不自觉地关注起这个杂志来,越来越觉得这个杂志办得很有精神。  作为万千普通读者之一,我为什么对《源流》杂志印象那么好呢?想起来,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源流》杂志全彩页,纸质厚薄软硬适宜,图文编排恰到好处,印刷装祯精致,视觉美,手感好。阅读好几期《源流》杂志了,几乎找不到编辑印刷上的错误。我想,若没有近
期刊
编辑同志:眼下踏入雨季,地上和空气中的水分都增加,尤其是南方地区,不是“水城”就是“潮都”。人体和很多疾病都与潮湿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肝炎,急性肠胃炎,以及各种各样的皮肤疾患等。那么,在雨季应该如何除湿,从而更好地防病治病呢?(广东省大埔县虎门中学退休教师黄佩贞)  黄佩贞老师,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我们特邀请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弟子陈胜华医师解答。(本刊编辑) 
期刊
汪洋书记一直心系汕尾发展。2008年8月6日,上任之初的汪洋书记亲临汕尾调研,对汕尾作出“迎头赶上正当时,汕尾能够不当尾”的重要判断。2009年6月13日,汪洋书记在粤东地区(汕尾)现场会上,给汕尾提出“粤东通向珠三角桥头堡”的重要定位,首次肯定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个很好的创意”。2010年1月31日,汪洋书记在全省“两会”期间,亲自听取汕尾工作汇报,鼓励汕尾“快马加鞭、乘势而上”。同年8月25日
期刊
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上世纪20年代就有“小香港”之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曾规划把汕尾建成港口城市。  “建市之初,汕尾原是海丰县一个渔港小镇。如今,伴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汕尾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近30万人口、初具规模、充满活力的滨海新城。”市城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张瑞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拿出一沓新旧对比的照片,对汕尾城市变化娓娓道来。  1988年3月1日,汕尾市挂牌
期刊
九月的汕尾,天气依旧炎热,太阳似乎想要把它蛰伏了很久的能量一次释放出来。  汽车载着记者一行驶入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一片片正在建设的厂房宿舍、一幢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个整洁的工业园如写实画卷一般展现在记者眼前。如今,这里已建起了多栋现代化厂区,四通八达的市政道路纵横园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入园广场,一座名为“天高海阔”的雕塑巍然而立。它与身后绵延数公里、正在拓宽的马路一样,昭示着一个新特区的未
期刊
汕尾市是我国著名的老区,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故乡,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汕尾也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  正因为此, 1988年汕尾成为地级市以后,几乎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一段时间里,汕尾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指标,在全省地级市中都排在末尾或几近末尾。那时的汕尾,给人们留下不少“负面新闻”。  正因为此,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特别关心汕尾的发展。2008
期刊
近年来,汕尾确立了“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人文环境”四大发展战略,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基地,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使这片昔日红土地成为发展的热土。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标志着深圳“再造一个特区”、汕尾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战
期刊
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地域辽阔,民风淳朴,这或许是对汕尾这片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土地最贴切、最生动的描述。汕尾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自2011年受命争当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以来,该市确立了“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人文环境”四大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如今,在深、海、城、人“四大战略”的引领下,汕尾,正在进行着思路大创新、区位大跨越、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