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澧东流碧,几度夕阳红。岁月映照沧海桑田的变幻,永恒不变的是天使般的情怀和对生命的礼赞——
金秋的漯河,真是一座醉美的城市,被秋色渲染的沙澧两岸,诗情画意,盛妆迎客。10月28日,漯河市中心医院建院100周年盛典即将揭幕,让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健康中国,号角吹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再次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弄潮儿向涛头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漯河市中心医院将再次承担起健康漯河的历史重任。
立足今日,回眸百年。始建于1916年的漯河市中心医院,历经初建艰难、战火淬炼,从安息日会诊所、善济医院、郾城卫生疗养院到漯河市卫生院、漯河市人民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多少次搬迁和重建,记载着多少医者赤子之心的情怀和苦难,凝聚着多少前辈人的心血与智慧。
百年以来,漯河市中心医院砥砺前行,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开拓奋进的号角,始终以“服务患者”为绵亘不变的初心,始终以“救死扶伤”为不曾懈怠的担当,始终以“改善就医感受”为永不丢失的“人文”。
百年以来,漯河市中心医院精英辈出,历代先辈前仆后继、奋发图强,创造了漯河医学史上许许多多的奇迹和“第一”。如今,它立足漯河,雄踞豫南,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成为中原经典名院。
百年积淀,春华秋实。“全国百佳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卫生系统人民满意医院”……“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河南省医院创新管理先进单位”……一个个金字招牌,光芒四射,照亮奋斗的足迹。业界公认,漯河市中心医院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综合实力、百姓口碑等各方面,均无愧于沙澧大地龙头医院的荣耀!
河南省卫计委主任李广胜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调研时指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漯河市中心医院领导善于谋划,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拓展诊疗服务范围,打造区域性医疗品牌,以医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支撑医院各项事业发展。”
今天,这座“百年老字号”医院,历经时代与历史的洗礼,已经成为河南卫生事业的精神瑰宝,浓缩为中原医学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沉淀为漯河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用厚重与积淀,诠释着医学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用传承与创新,铸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今天,翻开百年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有理由兴奋,它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百年名院,领舞中原杏林发展的典范。既做到了历史的传承,又焕发出与时代相连的勃勃生机。在这百年的时光交错中,散发着集深沉、持重、大气、创新、发展于一身的独特魅力。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栉风沐雨,让我们追随漯河市中心医院百年壮丽篇章的徐徐铺展,感知大医百年的独特韵味——
善济而生 沧桑百年铸“大医”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丹桂芬芳。沙澧大地,碧波荡漾,绿茵绕堤。沙河南岸,河堤边旁,一座米黄色教堂矗立于天地之间,在秋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100年来,它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见证了漯河水旱码头的兴衰和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见证了漯河市中心医院发展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把镜头回到20世纪的清末民初,当时的漯河,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隶属郾城,但它交通发达,既有京汉铁路穿越,又有沙河水运横流,商贾林立,水旱码头一时繁华。
此时,为传教布道,美国基督教安息日教会多次派人在寨外东北角(沙河河堤内)购置土地,开办教堂、诊所、学校。
1916年,一位美国医生在此创办了诊所。创建初期,十分简陋。内科仅有消毒解热、镇痛等药品,能治疗一些感冒、发热、痢疾等病;外科有红汞、碘酒、药膏、纱布、敷料,有简单的手术器械、高压消毒锅等,能治疗较小的外伤、疮疡疾患。
该医生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所谓的诊所就是一间泥巴盖的小屋,大概10x12平方英尺,一个小门儿,门上面有两扇玻璃,这就是唯一的窗户了。我们所有的药品和设备加起来总共价值有50美元,设备也只允许进行最简单的小手术,这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当地人听说一个外国医生要在这儿行医,都跑来看病了。”
“来看病的人有被割破了喉咙的、粉碎性骨折的、被枪打中腿的、断了手指头的、被牛顶伤的等,大多数病人我都只能给他们临时处理一下,然后让他们去几十里之外的另外一家医院就诊。不过很多人都没去,一是因为路太远了,另外他们也没钱看病。”
这个诊所,就是安息日会诊所,也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发展的雏形;这位医生,就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发展史上首任院长——德文波。
面对患者的需求和简陋的医疗條件,德文波医生开始考虑扩大诊所规模。
1919年,他从英国“福中公司”募得了一笔捐款,在诊所东边(中心医院原外科病房址)建起两个诊室和一个宽敞的药房,可收治30~40个住院病人,正式设立医院,取名“善济医院”,由德文波任院长。
第二年年底,医院又购置了2000多美元的药品、病床、仪器等设备,铺设自来水系统,可直接使用淋浴。据德文波在《关于河南郾城医院的报告》中记载,1920年,全年诊治病人达到7000人次。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此后,医院的被褥、餐具、书籍、仪器等值钱物品被洗劫一空,带不走的全部被烧掉、砸毁,医院暂时关闭。
1928年8月,在冯玉祥将军的帮助下,医院重新开张。据史料记载,1928年8月—1928年12月期间,医院在遭受战争损毁没有完全恢复的条件下,医院门诊量有3000多人次,住院病人200多人次,做了大约250台手术。 1931年,贝光慈医生接任院长,医院正式更名为“郾城卫生疗养院”,它集医疗、教学为一体,拥有内科、妇科、X光科,病床110张;拥有X光机等,可做肿瘤、白内障等复杂手术,在河南省内非常知名,百姓们称之为“美国医院”“洋人医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开始轰炸郾城,作为战地医院,一天能接收100多名受伤的病人,连草坪和走廊上都用来充当病房。1941年1月28日,医院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轰炸,几乎被夷为平地。
l944年春,日军攻占郾城,医院被迫迁至西安。1945年8月,日军投降,医院原物归还给安息日会。医院再次得到修整、恢复、重建、新生。
乱世风云,将百折不回的坚韧,写入漯医人的基因。医院一次次毁于炮火,又一次次在废墟上浴火重生。
1951年10月,漯河市正式接收了“安息日会郾城卫生疗养院”,成立漯河市卫生院,设床位20张,成为漯河第一所政府医疗机构。1955年,根据河南省卫生厅通知,漯河市卫生院更名为漯河市人民医院,床位增加至70张。
1960年6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并,医院改名为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1961年,郾漯分家,医院恢复漯河市人民医院名称。1981年,医院启用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名。
当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中原大地的时候,医院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1984年,许昌地区行署以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处于沙河内摊,系阻水障碍建筑为由向河南省计委提出医院迁建报告,同年得到批复,同意在漯周公路南、环城路以西新征土地40.5亩,建设新医院。
经过三年奋战,先后建成了门诊楼、病房楼、连廊及部分配套建筑,医院开始从河滩内向新址搬迁。为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1987年,医院在住院部南边(现漓江路南北)先后征地52亩,建成了家属院。以后又陆续在院区的西部征地10亩,建成了制剂楼。
2000年,医院增挂漯河市中心医院牌子仍保留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名称。为缓解日益增加的病源压力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医院在病房楼和家属院之间,又征地30亩,开工建设当时河南省面积最大的病房楼,名噪一时,吸引各地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2004年在漯河调研时专门来到医院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1年,配合漯河医专升本,加挂漯河医专一附院牌子。至此,漯河市中心医院完成了五个名称的变更或增设,院址也由沙河滩搬至存善局(现友爱街),又搬回河堤内,到现址完成三次搬迁。
“为民服务的初心,百年未变。漯河市中心医院,从20世纪初的仅能进行常规疾病诊疗的小诊所发展成为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从沙河滩里几间瓦房发展成为330亩(含新院区200亩)、拥有开放床位1800张、两个分院、开设临床科室28个、医技科室22个、职工1700余人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所以有如此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离不开一代代医务人员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大量人才的集聚与付出。”漯河市中心医院院长王海蛟深情的话语,令人感动。
他说:“一百年的风雨历程表明,一所医院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漯河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危亡则医院艰难,城市繁荣则医院兴旺。无论是挫折劫难,还是成功荣耀, 漯河市中心医院始终与漯河城市休戚与共,不断丰富漯河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涵,并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精神传统。这一精神传统,就是‘厚德、博学、诚信、求新’,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经受百年风雨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也是新的百年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它由历代前辈人的奋斗所铸就,将随着时代的脚步而拓新。”
改革创新, 让“百年老院”展现现代新画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唯有创新,才能突破自己,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
“发展是硬道理,医院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发展,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是关键。必须创新思维、大胆探索,我们始终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展理念和‘人才立院、科技强院’发展战略,靠改革增添活力,靠创新破解难题,让医院焕发青春与活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医院党委书记王向良的话语,铿锵有力。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医院靠着这一理念,广招天下英才,创造性地提出了“借脑”发展战略, 大胆出台了“不要调动手续、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粮关系”的“三不要”政策,医院负责解决所有关系。与此同时,承诺凡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专家,分配140平方米住房一套;凡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家,分配180平方米住房一套,每月发给1000元的科研补贴。
俗话说,人叫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正是靠着这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業界精英投身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焦作矿务局骨科专家王海蛟,留美学者、焦作矿务局胸外科专家汤跃卿等高端人才先后走进医院;义马市矿务局骨科专家许纬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谭占国、呼吸内科博士李耀军、山东淄博矿务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杨秀慧、普外科专家刘清泉、全省第一位麻醉科硕士李宪营等著名专家先后入职医院;妇产科专家付秀虹、心血管内科专家刘东亮、消化内科专家李利安、普外科专家李红伟、耳鼻喉科专家袁宏伟……更是在毕业时就选择了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医院讲学,实行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建立人才梯队,对人才做到“早培养、早压担、早成才”。鼓励动员业务骨干出国或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先后选派几十名中高级人才到美国、英国等国家进修,选派300余名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等国家级知名医院培训学习。 引进和培养并重的人才戰略使医院很快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专家团队。目前,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4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市政府津贴5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省市级各类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等专家52名,硕士生导师8名,医院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占全市92%以上。
如果说医院规模的扩大和人才的集聚是医院发展之基的话,那么设备的投入无疑是人才发挥作用的有力平台。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设备的投入,实现跨越发展,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难题。
不乏改革创新的基因,更有攻坚破难的雄心。为此,医院采用了“借力发展”的策略,不但与国内大的医疗器材厂家合作,还与日、德、美等国际医疗设备厂家合作;同时,积极申请使用比利时、以色列、日本等国政府贷款购进设备。正是靠这种多样的融资理念,医院先后增添了钴-60远距离治疗机、关节镜、螺旋CT、伽玛刀、直线加速器、心血管造影机、C臂DSG、数字胃肠机、呼吸机、宫腔镜、腹腔镜等设备,同时购置了全国第二台、河南省第一台PET-CT,建成了PET-CT诊疗中心。
一大批高精尖设备的投入,使医院发展如虎添翼,也让医院拥有了多项全省第一:全省首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医疗单位、全省首家与外商合作的医疗单位、全省规模最大的介入治疗中心之一、全省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之一、全省第一台PET/CT诊断仪的拥有者……
创造“第一”的奇迹,在漯河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历史上,屡见不鲜。记者翻开最近出炉的厚厚一本《漯河市中心医院院志》,一连串全省乃至全世界“第一”的案例映入眼帘:
——1933年,贝光慈医生在郾城成功做了一例畸胎瘤切除手术,是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肿瘤之一,引起一时轰动。
——1996年,全省最早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1999年省内第一家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2008年9月,全省地市级医院第一家开设高血压门诊……
——今年7月21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一例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安装河南省首例全身无限制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影响全省。
——颈椎后路椎板Z字成形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填补省内空白,通过国家验收的试管婴儿项目为豫南第一,甲状腺微波消融术为全市第一,全省率先开展膝关节表面置换、全省较早开展脊柱后路内窥镜下间盘切除术……
目前,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有:心脏介入手术、经皮二瓣球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造影、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亚性肿瘤的化疗及介入治疗、新式剖宫产、浆膜内子宫全切、阴式子宫全切、宫腔镜、腹腔镜、主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及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空间、人才、设备犹如“三驾马车”带动了医院科研的创新。近5年来,漯河市中心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98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36项,获科研基金资助7项,省医药卫生重点攻关项目2项,省卫生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卫生部科技项目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发表专著70余部。成功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大型学术会议120场次,培训全市及周边地区各类医务人员达3万余人次。
学科建设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基石。医院狠抓学科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以点带面,滚动发展,使重点学科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院28个临床科室中,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儿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肿瘤科、整形烧伤科、肝病科、肿瘤放疗科、麻醉科、ICU、高血压科、磁共振室、肿瘤微创与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为市级重点专科或市级特色专科,其规模、人才梯队、技术水平在全省同级医院处于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医院的学术地位。
第三届国际(漯河)骨科学术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颈椎研究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核医学医师年会……相继在漯河召开。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级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指定医院、国家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哨点医院……纷纷落户医院。
河南省首批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漯河分中心、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相继在医院挂牌。
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糖尿病研究所、关节脊柱外科研究所和肿瘤中心等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
担当道义,永远闪亮“生命” 光芒
当责任大于收获,人生便因此获得重量。一百年来,漯河市中心医院放大对故土的血脉深情,以爱之名,担当责任,善行天下。
危难之际,方显仁勇本色。救死扶伤,彰显医者的勇气和情怀。
担当道义,救死扶伤;仁勇本色,照亮百年。
抗战炮火中,与红十字会联合成立了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数以千计。
1938年 9月,漯河南郭店车站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客车、货车相撞,死伤300余人。救护队及时抢救伤员,得到社会高度赞誉,并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
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溃堤,无数灾民逃荒漯河。医院和红十字会联合开设“施粥厂”,配备12口大锅煮饭,赈济灾民。每天从早上5点工作到上午9点。每天救济灾民万余人,善举持续两年之久。
一个世纪的薪火春晖,一百年的道义肝胆,医院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从历史走到今天。
20世纪60年代,医院组建了巡回医疗队,进工厂、到农田、入农户,边调查边治疗,边预防边宣传,或针灸、或投药,有病诊治、无病劳动,东到商水,西到鲁山,不分昼夜、奋战一线。 2003年,医院又一次走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医院开设二分院、门诊专门收治非典病人,在许多医院都关闭急诊时,坚持开放急诊科室,只因“道义担当”。
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秉承仁心仁术,勇担社会责任,医院承担着全市乃至豫中南地区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任务,全市80%的急危重病人在该院救治。
“近年来,我们高标准定位,以打造豫南医疗急救中心为目标,在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科建设上狠下功夫。”王海蛟院长说。
医院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改扩建了NICU、PICU、RICU、EICU、ICU等多个重症监护室,高标准配备了各种抢救仪器设备。同时,加强急诊急救技能训练培训,全面提高急诊急救能力,让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病人不出漯河就能享受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医疗水平。
秉承百年传统,被命名为河南省紧急救援十二队的医院急救中心,以急救为主导,强化急诊急救技能训练,生死关头,敢于亮剑,出色完成了一次次紧急救治任务。
“7·25”硫酸二甲酯泄露事件、“6·22”京珠高速追尾车祸、“2·10”南洛重大车祸、“1·19”爆炸事件、“10·30”民房坍塌事件……一件件重大事件中,市中心医院出色完成了紧急救治任务。
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医院积极参与援外、援疆、援藏和对口支援等省、市中心工作。近年来,先后选派5名专家到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参与国际医疗救治;选派7名专家开展援疆、援藏工作。五年来,共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到西平县、新蔡县、舞阳县、临颍县人民医院和后谢乡、老窝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对口支援,帮助当地开展新技术,培训医生,提升医疗水平。
白内障、唇腭裂、宫颈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为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医院积极申请复明工程、微笑列车、宫颈癌筛查、儿童先心病救治等国际、国家项目,在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今年四五月间,漯河手足口病高发,医院开辟救治“绿色通道”,做好应急预案,将病房与重症监护室同设于一区域,实现患儿治疗与抢救“无缝对接”。医护人员更是轮流值守,昼夜在岗,创造零死亡率的奇迹。
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医学常识是公立医院应尽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依托医院健康教育讲师团的优势,定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敬老院、福利院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义诊活动,发放日常药品,帮助群众提升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
购置多功能一体化医疗车,利用“六一”“三八”和“国际高血压日”“世界爱牙日”“世界肾脏日”等节假日,走街头、进社区、入农村,送医送药,广泛开展大型義诊活动。
携手河涯李小学“微心圆梦”十年不变。河涯李小学是一所寄宿式学校,漯河市首批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地区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从2007年开始,医院爱心志愿者团队利用儿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定期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爱心。
今年“六一”儿童节,爱心志愿者团队特意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童年想要的礼物,医院将满足他们的“微心愿”。
这支爱心团队的发起者,是当地孩子口中亲切称呼的“杨阿姨”,是今年漯河唯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漯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杨秀慧。
救死扶伤,践行人道主义精神,是漯河市中心医院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
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就医感受,倾力打造“人文医院”
古语云:“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然而,现代西医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让医患之间越来越远、越来越冷。早已感知这种情感隔阂的漯河市中心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感受。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
“我爷爷的CT结果出来了,您能帮我看看吗?”
“好的,我看看(看结果)。您爷爷的CT结果显示有左侧颞叶脑梗塞,我带您到医生那儿,让医生仔细帮您讲讲好吗?”……
这是今年5月10日,漯河市中心医院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现场,展演情景护理服务剧的精彩一幕。《为患者发放一日清单》《核磁共振意外故障时》《乳腺癌患者术前谈话》等护理服务剧本,充分展现了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的服务礼仪和医疗救护的标准流程。
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增强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倾力打造人文医院,医院先后分派3批40余人到上海培训学习先进的服务模式。
他们学习结业后,成为医院的“内训师”。每个学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找准与患者接触关键点,设计服务标准流程,写出剧本,反复演练。
“这是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创新服务模式,改善就医感受的一个有效探索。全院员工把日常工作的服务礼仪和医疗救护的标准流程,通过服务剧本的编排、演练,化为行为自觉,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王向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改善就医感受,让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具体行动释放出的温暖,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多年以来,一以贯之的人文理念光芒。
“不忍听见孩子啼哭,练就‘一扎准’的绝技,不能出现意外,锻造钢铁般的意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用温暖驱赶绝望,病人感激的泪水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这是今年5月12日晚,2016“河南最美护士”评委会授予漯河市中心医院儿科三病区护士吴春芳的颁奖词。
吴春芳所在的儿科三病区,是漯河市唯一定点救治全市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病区,集中了儿科的难症、重症,护理工作难度很大,但她细致耐心,用“爱”诠释着优质护理的理念、规范和意义,被患儿称为“天使阿姨”。
“我大伯是你们卫生系统领导,还有个亲戚是你们医院的,别以为我没熟人。”今年4月1日,一位中年男子在儿科病区大吵大闹,谁也不敢上前劝阻。 “咱都是本地人,有认识的人很正常,现在关键是给孩子看病。走,先去找医生会诊……”吴春芳用护理服务剧本演练的真本事,让该男子跟着她走进会诊室。
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每位医护人员的行动上。
今年3月19日,120救护车拉着一名被刀刺破心脏的患者,紧急送往漯河市中心医院。情况紧急,此时她刚在手術室协助医生做完一个近2个小时的手术,来不及喝一口水,再次站在手术台上。就在患者心脏骤停十分钟奇迹苏醒后,而她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手术台旁。照片上传网上,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点赞、留言。
她就是第二届“漯河最美护士”、漯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护士王晓琰。
“病人状态危急,就要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如果把手术比作一场战役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才能打赢这场与死神之间的战役。”她这样告诉记者。
“你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弘扬者,以病人为中心的楷模!”记者感叹道。
联合省人民医院,共建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与两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探索远程诊疗新模式;推出“门诊银医一卡通”、手机预约挂号和就诊排队语音叫号系统;投放20余台自助建卡充值机,自助刷卡排号机,检验报告、影像检查自助打印机等自助终端设备,实现全天24小时无间断自助服务;利用微信平台和医院官网,医疗信息的发布实现及时化、准确化……这些都是漯河市中心医院为病人提供方便就医环境的细节变化。
门诊和医技科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患者对医院的整体形象。漯河
市中心医院在维护这个“窗口”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实行一天四查岗,督促坐诊医生准时坐门诊;推行“一医一患”诊疗制度,有效保护患者隐私;实施弹性排班,保证当天门诊患者当天做完检查,当天出结果;增加导医数量,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当好医院禁烟宣传员、环境监督员、患者“勤务员”。
注重环境的整洁卫生。医院签约了两个专业的保洁公司,划定了卫生责任示范区;引进专业保安公司,加强院内安全管理和
车辆管理,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
提供细致周到的便民服务。在落实好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基本便民设施的基础上,在院内开通了银联自助终端设备,新增了11台自助售卖机,点滴之间体现了医院对患者需求的重视。
注重导视、标识系统的实用美观。对医院的标识、标牌进行了重新规划,增加黄色、橙色、天蓝色等暖色和柔和色,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就诊环境。
加强院内景观的美化亮化。对院内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假山石、小夜灯等,提升了医院的优雅人文气息。
大力开展“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和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活动,通过每月住院病人对临床医护、临床对医技、临床医技对行管的满意度调查,对全院各科室形成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标准要求去改善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改善服务创新大会上,漯河市中心医院喜获全国“改善服务创新医院”称号。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面对新一轮健康中国的发展大势,漯河市中心医院如何弹奏出健康漯河的“春之韵”?
“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迎来百岁华诞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管理强院、文化塑院’的工作理念,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基础建设为支撑,以提升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为手段,不断优化住院患者服务流程,推行分级诊疗,建立县、乡、村三级远程医学网络,加快推进西城区医养结合一体化产业园建设,始终保持医院良性发展态势,实现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不断推动医院向学习型、研究型医院迈进,努力把医院建设成‘政府满意、患者放心、群众信赖’的豫中南区域性医疗保健中心。”王海蛟院长的话语,让我们看到漯河市中心医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是崭新的开始。我们相信,漯河市中心医院必将秉承“宁鸣而死,不默以生”的百年胆识,坚持大医疗理念和管理思路,建设区域性诊疗中心和研究型医院,不仅要创中国医疗的漯河品牌,更要在世界医学舞台上争中国地位。
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对未来的承诺!
金秋的漯河,真是一座醉美的城市,被秋色渲染的沙澧两岸,诗情画意,盛妆迎客。10月28日,漯河市中心医院建院100周年盛典即将揭幕,让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健康中国,号角吹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再次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弄潮儿向涛头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漯河市中心医院将再次承担起健康漯河的历史重任。
立足今日,回眸百年。始建于1916年的漯河市中心医院,历经初建艰难、战火淬炼,从安息日会诊所、善济医院、郾城卫生疗养院到漯河市卫生院、漯河市人民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多少次搬迁和重建,记载着多少医者赤子之心的情怀和苦难,凝聚着多少前辈人的心血与智慧。
百年以来,漯河市中心医院砥砺前行,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开拓奋进的号角,始终以“服务患者”为绵亘不变的初心,始终以“救死扶伤”为不曾懈怠的担当,始终以“改善就医感受”为永不丢失的“人文”。
百年以来,漯河市中心医院精英辈出,历代先辈前仆后继、奋发图强,创造了漯河医学史上许许多多的奇迹和“第一”。如今,它立足漯河,雄踞豫南,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成为中原经典名院。
百年积淀,春华秋实。“全国百佳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卫生系统人民满意医院”……“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河南省医院创新管理先进单位”……一个个金字招牌,光芒四射,照亮奋斗的足迹。业界公认,漯河市中心医院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综合实力、百姓口碑等各方面,均无愧于沙澧大地龙头医院的荣耀!
河南省卫计委主任李广胜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调研时指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漯河市中心医院领导善于谋划,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拓展诊疗服务范围,打造区域性医疗品牌,以医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支撑医院各项事业发展。”
今天,这座“百年老字号”医院,历经时代与历史的洗礼,已经成为河南卫生事业的精神瑰宝,浓缩为中原医学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沉淀为漯河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用厚重与积淀,诠释着医学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用传承与创新,铸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今天,翻开百年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有理由兴奋,它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百年名院,领舞中原杏林发展的典范。既做到了历史的传承,又焕发出与时代相连的勃勃生机。在这百年的时光交错中,散发着集深沉、持重、大气、创新、发展于一身的独特魅力。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栉风沐雨,让我们追随漯河市中心医院百年壮丽篇章的徐徐铺展,感知大医百年的独特韵味——
善济而生 沧桑百年铸“大医”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丹桂芬芳。沙澧大地,碧波荡漾,绿茵绕堤。沙河南岸,河堤边旁,一座米黄色教堂矗立于天地之间,在秋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100年来,它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见证了漯河水旱码头的兴衰和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见证了漯河市中心医院发展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把镜头回到20世纪的清末民初,当时的漯河,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隶属郾城,但它交通发达,既有京汉铁路穿越,又有沙河水运横流,商贾林立,水旱码头一时繁华。
此时,为传教布道,美国基督教安息日教会多次派人在寨外东北角(沙河河堤内)购置土地,开办教堂、诊所、学校。
1916年,一位美国医生在此创办了诊所。创建初期,十分简陋。内科仅有消毒解热、镇痛等药品,能治疗一些感冒、发热、痢疾等病;外科有红汞、碘酒、药膏、纱布、敷料,有简单的手术器械、高压消毒锅等,能治疗较小的外伤、疮疡疾患。
该医生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所谓的诊所就是一间泥巴盖的小屋,大概10x12平方英尺,一个小门儿,门上面有两扇玻璃,这就是唯一的窗户了。我们所有的药品和设备加起来总共价值有50美元,设备也只允许进行最简单的小手术,这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当地人听说一个外国医生要在这儿行医,都跑来看病了。”
“来看病的人有被割破了喉咙的、粉碎性骨折的、被枪打中腿的、断了手指头的、被牛顶伤的等,大多数病人我都只能给他们临时处理一下,然后让他们去几十里之外的另外一家医院就诊。不过很多人都没去,一是因为路太远了,另外他们也没钱看病。”
这个诊所,就是安息日会诊所,也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发展的雏形;这位医生,就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发展史上首任院长——德文波。
面对患者的需求和简陋的医疗條件,德文波医生开始考虑扩大诊所规模。
1919年,他从英国“福中公司”募得了一笔捐款,在诊所东边(中心医院原外科病房址)建起两个诊室和一个宽敞的药房,可收治30~40个住院病人,正式设立医院,取名“善济医院”,由德文波任院长。
第二年年底,医院又购置了2000多美元的药品、病床、仪器等设备,铺设自来水系统,可直接使用淋浴。据德文波在《关于河南郾城医院的报告》中记载,1920年,全年诊治病人达到7000人次。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此后,医院的被褥、餐具、书籍、仪器等值钱物品被洗劫一空,带不走的全部被烧掉、砸毁,医院暂时关闭。
1928年8月,在冯玉祥将军的帮助下,医院重新开张。据史料记载,1928年8月—1928年12月期间,医院在遭受战争损毁没有完全恢复的条件下,医院门诊量有3000多人次,住院病人200多人次,做了大约250台手术。 1931年,贝光慈医生接任院长,医院正式更名为“郾城卫生疗养院”,它集医疗、教学为一体,拥有内科、妇科、X光科,病床110张;拥有X光机等,可做肿瘤、白内障等复杂手术,在河南省内非常知名,百姓们称之为“美国医院”“洋人医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开始轰炸郾城,作为战地医院,一天能接收100多名受伤的病人,连草坪和走廊上都用来充当病房。1941年1月28日,医院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轰炸,几乎被夷为平地。
l944年春,日军攻占郾城,医院被迫迁至西安。1945年8月,日军投降,医院原物归还给安息日会。医院再次得到修整、恢复、重建、新生。
乱世风云,将百折不回的坚韧,写入漯医人的基因。医院一次次毁于炮火,又一次次在废墟上浴火重生。
1951年10月,漯河市正式接收了“安息日会郾城卫生疗养院”,成立漯河市卫生院,设床位20张,成为漯河第一所政府医疗机构。1955年,根据河南省卫生厅通知,漯河市卫生院更名为漯河市人民医院,床位增加至70张。
1960年6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并,医院改名为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1961年,郾漯分家,医院恢复漯河市人民医院名称。1981年,医院启用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名。
当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中原大地的时候,医院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1984年,许昌地区行署以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处于沙河内摊,系阻水障碍建筑为由向河南省计委提出医院迁建报告,同年得到批复,同意在漯周公路南、环城路以西新征土地40.5亩,建设新医院。
经过三年奋战,先后建成了门诊楼、病房楼、连廊及部分配套建筑,医院开始从河滩内向新址搬迁。为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1987年,医院在住院部南边(现漓江路南北)先后征地52亩,建成了家属院。以后又陆续在院区的西部征地10亩,建成了制剂楼。
2000年,医院增挂漯河市中心医院牌子仍保留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名称。为缓解日益增加的病源压力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医院在病房楼和家属院之间,又征地30亩,开工建设当时河南省面积最大的病房楼,名噪一时,吸引各地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2004年在漯河调研时专门来到医院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1年,配合漯河医专升本,加挂漯河医专一附院牌子。至此,漯河市中心医院完成了五个名称的变更或增设,院址也由沙河滩搬至存善局(现友爱街),又搬回河堤内,到现址完成三次搬迁。
“为民服务的初心,百年未变。漯河市中心医院,从20世纪初的仅能进行常规疾病诊疗的小诊所发展成为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从沙河滩里几间瓦房发展成为330亩(含新院区200亩)、拥有开放床位1800张、两个分院、开设临床科室28个、医技科室22个、职工1700余人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所以有如此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离不开一代代医务人员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大量人才的集聚与付出。”漯河市中心医院院长王海蛟深情的话语,令人感动。
他说:“一百年的风雨历程表明,一所医院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漯河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危亡则医院艰难,城市繁荣则医院兴旺。无论是挫折劫难,还是成功荣耀, 漯河市中心医院始终与漯河城市休戚与共,不断丰富漯河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涵,并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精神传统。这一精神传统,就是‘厚德、博学、诚信、求新’,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经受百年风雨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也是新的百年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它由历代前辈人的奋斗所铸就,将随着时代的脚步而拓新。”
改革创新, 让“百年老院”展现现代新画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唯有创新,才能突破自己,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
“发展是硬道理,医院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发展,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是关键。必须创新思维、大胆探索,我们始终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展理念和‘人才立院、科技强院’发展战略,靠改革增添活力,靠创新破解难题,让医院焕发青春与活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医院党委书记王向良的话语,铿锵有力。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医院靠着这一理念,广招天下英才,创造性地提出了“借脑”发展战略, 大胆出台了“不要调动手续、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粮关系”的“三不要”政策,医院负责解决所有关系。与此同时,承诺凡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专家,分配140平方米住房一套;凡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家,分配180平方米住房一套,每月发给1000元的科研补贴。
俗话说,人叫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正是靠着这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業界精英投身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焦作矿务局骨科专家王海蛟,留美学者、焦作矿务局胸外科专家汤跃卿等高端人才先后走进医院;义马市矿务局骨科专家许纬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谭占国、呼吸内科博士李耀军、山东淄博矿务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杨秀慧、普外科专家刘清泉、全省第一位麻醉科硕士李宪营等著名专家先后入职医院;妇产科专家付秀虹、心血管内科专家刘东亮、消化内科专家李利安、普外科专家李红伟、耳鼻喉科专家袁宏伟……更是在毕业时就选择了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医院讲学,实行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建立人才梯队,对人才做到“早培养、早压担、早成才”。鼓励动员业务骨干出国或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先后选派几十名中高级人才到美国、英国等国家进修,选派300余名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等国家级知名医院培训学习。 引进和培养并重的人才戰略使医院很快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专家团队。目前,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4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市政府津贴5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省市级各类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等专家52名,硕士生导师8名,医院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占全市92%以上。
如果说医院规模的扩大和人才的集聚是医院发展之基的话,那么设备的投入无疑是人才发挥作用的有力平台。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设备的投入,实现跨越发展,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难题。
不乏改革创新的基因,更有攻坚破难的雄心。为此,医院采用了“借力发展”的策略,不但与国内大的医疗器材厂家合作,还与日、德、美等国际医疗设备厂家合作;同时,积极申请使用比利时、以色列、日本等国政府贷款购进设备。正是靠这种多样的融资理念,医院先后增添了钴-60远距离治疗机、关节镜、螺旋CT、伽玛刀、直线加速器、心血管造影机、C臂DSG、数字胃肠机、呼吸机、宫腔镜、腹腔镜等设备,同时购置了全国第二台、河南省第一台PET-CT,建成了PET-CT诊疗中心。
一大批高精尖设备的投入,使医院发展如虎添翼,也让医院拥有了多项全省第一:全省首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医疗单位、全省首家与外商合作的医疗单位、全省规模最大的介入治疗中心之一、全省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之一、全省第一台PET/CT诊断仪的拥有者……
创造“第一”的奇迹,在漯河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历史上,屡见不鲜。记者翻开最近出炉的厚厚一本《漯河市中心医院院志》,一连串全省乃至全世界“第一”的案例映入眼帘:
——1933年,贝光慈医生在郾城成功做了一例畸胎瘤切除手术,是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肿瘤之一,引起一时轰动。
——1996年,全省最早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1999年省内第一家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2008年9月,全省地市级医院第一家开设高血压门诊……
——今年7月21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一例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安装河南省首例全身无限制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影响全省。
——颈椎后路椎板Z字成形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填补省内空白,通过国家验收的试管婴儿项目为豫南第一,甲状腺微波消融术为全市第一,全省率先开展膝关节表面置换、全省较早开展脊柱后路内窥镜下间盘切除术……
目前,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有:心脏介入手术、经皮二瓣球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造影、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亚性肿瘤的化疗及介入治疗、新式剖宫产、浆膜内子宫全切、阴式子宫全切、宫腔镜、腹腔镜、主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及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空间、人才、设备犹如“三驾马车”带动了医院科研的创新。近5年来,漯河市中心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98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36项,获科研基金资助7项,省医药卫生重点攻关项目2项,省卫生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卫生部科技项目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发表专著70余部。成功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大型学术会议120场次,培训全市及周边地区各类医务人员达3万余人次。
学科建设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基石。医院狠抓学科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以点带面,滚动发展,使重点学科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院28个临床科室中,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儿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肿瘤科、整形烧伤科、肝病科、肿瘤放疗科、麻醉科、ICU、高血压科、磁共振室、肿瘤微创与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为市级重点专科或市级特色专科,其规模、人才梯队、技术水平在全省同级医院处于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医院的学术地位。
第三届国际(漯河)骨科学术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颈椎研究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核医学医师年会……相继在漯河召开。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级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指定医院、国家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哨点医院……纷纷落户医院。
河南省首批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漯河分中心、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相继在医院挂牌。
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糖尿病研究所、关节脊柱外科研究所和肿瘤中心等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
担当道义,永远闪亮“生命” 光芒
当责任大于收获,人生便因此获得重量。一百年来,漯河市中心医院放大对故土的血脉深情,以爱之名,担当责任,善行天下。
危难之际,方显仁勇本色。救死扶伤,彰显医者的勇气和情怀。
担当道义,救死扶伤;仁勇本色,照亮百年。
抗战炮火中,与红十字会联合成立了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数以千计。
1938年 9月,漯河南郭店车站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客车、货车相撞,死伤300余人。救护队及时抢救伤员,得到社会高度赞誉,并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
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溃堤,无数灾民逃荒漯河。医院和红十字会联合开设“施粥厂”,配备12口大锅煮饭,赈济灾民。每天从早上5点工作到上午9点。每天救济灾民万余人,善举持续两年之久。
一个世纪的薪火春晖,一百年的道义肝胆,医院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从历史走到今天。
20世纪60年代,医院组建了巡回医疗队,进工厂、到农田、入农户,边调查边治疗,边预防边宣传,或针灸、或投药,有病诊治、无病劳动,东到商水,西到鲁山,不分昼夜、奋战一线。 2003年,医院又一次走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医院开设二分院、门诊专门收治非典病人,在许多医院都关闭急诊时,坚持开放急诊科室,只因“道义担当”。
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秉承仁心仁术,勇担社会责任,医院承担着全市乃至豫中南地区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任务,全市80%的急危重病人在该院救治。
“近年来,我们高标准定位,以打造豫南医疗急救中心为目标,在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科建设上狠下功夫。”王海蛟院长说。
医院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改扩建了NICU、PICU、RICU、EICU、ICU等多个重症监护室,高标准配备了各种抢救仪器设备。同时,加强急诊急救技能训练培训,全面提高急诊急救能力,让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病人不出漯河就能享受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医疗水平。
秉承百年传统,被命名为河南省紧急救援十二队的医院急救中心,以急救为主导,强化急诊急救技能训练,生死关头,敢于亮剑,出色完成了一次次紧急救治任务。
“7·25”硫酸二甲酯泄露事件、“6·22”京珠高速追尾车祸、“2·10”南洛重大车祸、“1·19”爆炸事件、“10·30”民房坍塌事件……一件件重大事件中,市中心医院出色完成了紧急救治任务。
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医院积极参与援外、援疆、援藏和对口支援等省、市中心工作。近年来,先后选派5名专家到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参与国际医疗救治;选派7名专家开展援疆、援藏工作。五年来,共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到西平县、新蔡县、舞阳县、临颍县人民医院和后谢乡、老窝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对口支援,帮助当地开展新技术,培训医生,提升医疗水平。
白内障、唇腭裂、宫颈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为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医院积极申请复明工程、微笑列车、宫颈癌筛查、儿童先心病救治等国际、国家项目,在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今年四五月间,漯河手足口病高发,医院开辟救治“绿色通道”,做好应急预案,将病房与重症监护室同设于一区域,实现患儿治疗与抢救“无缝对接”。医护人员更是轮流值守,昼夜在岗,创造零死亡率的奇迹。
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医学常识是公立医院应尽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依托医院健康教育讲师团的优势,定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敬老院、福利院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义诊活动,发放日常药品,帮助群众提升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
购置多功能一体化医疗车,利用“六一”“三八”和“国际高血压日”“世界爱牙日”“世界肾脏日”等节假日,走街头、进社区、入农村,送医送药,广泛开展大型義诊活动。
携手河涯李小学“微心圆梦”十年不变。河涯李小学是一所寄宿式学校,漯河市首批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地区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从2007年开始,医院爱心志愿者团队利用儿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定期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爱心。
今年“六一”儿童节,爱心志愿者团队特意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童年想要的礼物,医院将满足他们的“微心愿”。
这支爱心团队的发起者,是当地孩子口中亲切称呼的“杨阿姨”,是今年漯河唯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漯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杨秀慧。
救死扶伤,践行人道主义精神,是漯河市中心医院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
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就医感受,倾力打造“人文医院”
古语云:“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然而,现代西医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让医患之间越来越远、越来越冷。早已感知这种情感隔阂的漯河市中心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感受。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
“我爷爷的CT结果出来了,您能帮我看看吗?”
“好的,我看看(看结果)。您爷爷的CT结果显示有左侧颞叶脑梗塞,我带您到医生那儿,让医生仔细帮您讲讲好吗?”……
这是今年5月10日,漯河市中心医院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现场,展演情景护理服务剧的精彩一幕。《为患者发放一日清单》《核磁共振意外故障时》《乳腺癌患者术前谈话》等护理服务剧本,充分展现了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的服务礼仪和医疗救护的标准流程。
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增强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倾力打造人文医院,医院先后分派3批40余人到上海培训学习先进的服务模式。
他们学习结业后,成为医院的“内训师”。每个学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找准与患者接触关键点,设计服务标准流程,写出剧本,反复演练。
“这是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创新服务模式,改善就医感受的一个有效探索。全院员工把日常工作的服务礼仪和医疗救护的标准流程,通过服务剧本的编排、演练,化为行为自觉,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王向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改善就医感受,让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具体行动释放出的温暖,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多年以来,一以贯之的人文理念光芒。
“不忍听见孩子啼哭,练就‘一扎准’的绝技,不能出现意外,锻造钢铁般的意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用温暖驱赶绝望,病人感激的泪水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这是今年5月12日晚,2016“河南最美护士”评委会授予漯河市中心医院儿科三病区护士吴春芳的颁奖词。
吴春芳所在的儿科三病区,是漯河市唯一定点救治全市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病区,集中了儿科的难症、重症,护理工作难度很大,但她细致耐心,用“爱”诠释着优质护理的理念、规范和意义,被患儿称为“天使阿姨”。
“我大伯是你们卫生系统领导,还有个亲戚是你们医院的,别以为我没熟人。”今年4月1日,一位中年男子在儿科病区大吵大闹,谁也不敢上前劝阻。 “咱都是本地人,有认识的人很正常,现在关键是给孩子看病。走,先去找医生会诊……”吴春芳用护理服务剧本演练的真本事,让该男子跟着她走进会诊室。
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每位医护人员的行动上。
今年3月19日,120救护车拉着一名被刀刺破心脏的患者,紧急送往漯河市中心医院。情况紧急,此时她刚在手術室协助医生做完一个近2个小时的手术,来不及喝一口水,再次站在手术台上。就在患者心脏骤停十分钟奇迹苏醒后,而她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手术台旁。照片上传网上,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点赞、留言。
她就是第二届“漯河最美护士”、漯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护士王晓琰。
“病人状态危急,就要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如果把手术比作一场战役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才能打赢这场与死神之间的战役。”她这样告诉记者。
“你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弘扬者,以病人为中心的楷模!”记者感叹道。
联合省人民医院,共建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与两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探索远程诊疗新模式;推出“门诊银医一卡通”、手机预约挂号和就诊排队语音叫号系统;投放20余台自助建卡充值机,自助刷卡排号机,检验报告、影像检查自助打印机等自助终端设备,实现全天24小时无间断自助服务;利用微信平台和医院官网,医疗信息的发布实现及时化、准确化……这些都是漯河市中心医院为病人提供方便就医环境的细节变化。
门诊和医技科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患者对医院的整体形象。漯河
市中心医院在维护这个“窗口”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实行一天四查岗,督促坐诊医生准时坐门诊;推行“一医一患”诊疗制度,有效保护患者隐私;实施弹性排班,保证当天门诊患者当天做完检查,当天出结果;增加导医数量,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当好医院禁烟宣传员、环境监督员、患者“勤务员”。
注重环境的整洁卫生。医院签约了两个专业的保洁公司,划定了卫生责任示范区;引进专业保安公司,加强院内安全管理和
车辆管理,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
提供细致周到的便民服务。在落实好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基本便民设施的基础上,在院内开通了银联自助终端设备,新增了11台自助售卖机,点滴之间体现了医院对患者需求的重视。
注重导视、标识系统的实用美观。对医院的标识、标牌进行了重新规划,增加黄色、橙色、天蓝色等暖色和柔和色,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就诊环境。
加强院内景观的美化亮化。对院内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假山石、小夜灯等,提升了医院的优雅人文气息。
大力开展“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和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活动,通过每月住院病人对临床医护、临床对医技、临床医技对行管的满意度调查,对全院各科室形成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标准要求去改善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改善服务创新大会上,漯河市中心医院喜获全国“改善服务创新医院”称号。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面对新一轮健康中国的发展大势,漯河市中心医院如何弹奏出健康漯河的“春之韵”?
“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迎来百岁华诞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管理强院、文化塑院’的工作理念,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基础建设为支撑,以提升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为手段,不断优化住院患者服务流程,推行分级诊疗,建立县、乡、村三级远程医学网络,加快推进西城区医养结合一体化产业园建设,始终保持医院良性发展态势,实现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不断推动医院向学习型、研究型医院迈进,努力把医院建设成‘政府满意、患者放心、群众信赖’的豫中南区域性医疗保健中心。”王海蛟院长的话语,让我们看到漯河市中心医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是崭新的开始。我们相信,漯河市中心医院必将秉承“宁鸣而死,不默以生”的百年胆识,坚持大医疗理念和管理思路,建设区域性诊疗中心和研究型医院,不仅要创中国医疗的漯河品牌,更要在世界医学舞台上争中国地位。
这是漯河市中心医院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