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洛嵩刘氏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e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生活在洛阳和登封一带的刘姓,都属于巩义小黄冶刘氏的分支。笔者将其称为洛嵩刘氏。据记载,他们属于汉高祖刘邦之后裔。
  据《巩邑小黄冶刘氏家谱》(以下简称《刘氏家谱》)记载:“始祖刘公士隆,原开封陈留人,据考:自唐宋元以后开封陈留之民众中姓刘者占八九,刘氏族可分为三大系,日阁老刘、员外刘、年作刘。我祖为阁老刘之支脉,属中原汉族刘,是刘邦之后裔。据老人传诵:我祖先辈原居彭城,后迁济南,又迁陈留。”彭城刘氏有楚元王刘交、梁孝王刘武、广陵王刘胥及昭烈帝刘备的后裔,据家谱记载更吻合广陵王家族,其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河南一带。
  巩义刘氏于明初洪武年间自陈留迁巩县(今巩义)老城西街繁衍生息,逐步扩枝散叶、瓜瓞绵绵。据《刘氏家谱》记载:
  始祖之妣董氏,诰封郡君,生四子,长子讳登,次子讳汉,三子讳澄,四子讳清(失传)。长子讳登,字高天,书香门第熏陶,行孝,洪武丁卯科中举,永乐元年癸未,以明经三科三甲领乡荐,次年甲申会试南宫举进士第,由进士任行人转户部员外郎。后来南疆苗蛮不靖,奉命持节镇守交趾,代尚书黄公福行节钺事,南土率服。升左参议总督粮储,自陈留致仕,年九十二卒。祀乡贤,巩县明代志名列第一。三世祖讳敏,曾任晋府主簿。三世祖讳宽,字元德,诰封吏部司务。三世祖讳详,岁进士,官山东济南府淄川县主簿。四世祖讳逊,字与谦,弘治壬子科举人,由举人授兵部司务,以廉勤著名,后调吏部司务,又补都
  察院司务,后卒于官,祀乡贤,我县明代志名列第四。
  始祖自陈留迁巩义小黄冶已六百余年,族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主要依旧是洛嵩地区。《刘氏家谱》日:“先祖四世前由于生活所迫,一家分为三门,以后枝繁叶茂,不下五千余家,远在登封、遂平、汝州、内乡、栾川、洛阳、汜邑、汴梁、宛城、禹州、鲁山、襄阳,近在米河、茶店、大峪沟、核桃园、东窟陀、滩小关、东站店、石灰务、孝义、北官庄、洛口、伏羲庙、七里铺、北窑湾、王沟、驻驾河、清石沟、南官庄、白窑、费沟、海上桥、山神庙、王寨、新沟。共分布在十二县七乡十九村。”
  二
  洛嵩刘氏的家庙文化
  巩义小黄冶刘氏家庙位于小黄冶村。小黄冶刘氏祠堂坐北朝南,正前方即南面有山门,山门两侧为配房。祠堂正后方即北面为上房主窑。祠堂外围的东西两侧皆有过道,西侧有一偏门,东南角有一偏房。由山门进入祠堂主体建筑,首先看到的是牌坊,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两门。入门后,庭院内有梧桐树和柏树,紧挨庭院依次为阅台,阅台西侧有大石碑,石碑上历数先祖们的事迹。经阅台过一小门进入卷棚和大殿,大殿供奉先祖牌位。大殿后面东西方向依次为东厢房、东耳房和西厢房、西耳房。东西耳房之中有一小门,经门之后便到上房之窑。
  祠堂家庙是先祖聚集的地方,它不仅是对祖先们的崇拜和祭奠,也是凝聚宗族的一种重要力量,更是一种传承家风和教诫子孙的宗族文化圣地。祠堂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楹联。由于祠堂楹联众多,故而选取几副主要楹联如下:
  刘氏祠堂山门联:“青山对峙宛尔屏列户部府,绿水曲流天然带环大夫门。”山门内:“为臣不忠为子非孝漫许入名宦家庭,勿丧厥德勿败乃行方无愧乡贤苗裔。”卷棚前:“官司行任文章色焕南蛮域,职摄都察褰政事口肃兰堂。”卷棚中:“陈留兮宗綦裘引接嵩北,玉川聚瓜瓞绵延亘洛南。”大殿前:“龙章传赐九袍笏累著世业,燕冀派分三诗礼赫传家风。”上房:“陈俎豆致诚敬祖功宗德续彭城,列衣冠肃威仪子孝孙贤绍禄阁。”这些楹联主要要求子孙“忠信爱国”“忠诚孝悌”“廉洁奉公”“缅怀先祖”“勤劳持家”“光大门庭”“睦邻友好”等,体现了传统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的宗族文化,而这样的宗族文化同时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嵩洛刘氏族谱文化
  中国很久以来就有修家谱的习俗。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刘氏家谱系列中比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有唐文宗国子监丞刘沔参与编辑的《续修刘氏家谱》,民国时期曾续修整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嵩洛刘氏共聚小黄冶,商议修谱,然后奔赴嵩山南北,甚至遂平、内乡、宛城及襄阳等几个分支收集资料。有女婿入赘上门,会将女子列入家谱之中,入赘他家的本家男子虽写入家谱却不列其子孙。
  小黄冶刘氏自十二世祖以来,辈字昭然,世序分明,沿用至今,井然不乱。后人起名严格遵循字辈者大半,代代相因。自十二世祖始,宗族輩字依次为:绍建复正欣,淑慎全其体,安居卜兆新,含辉传序广,同乐定逢春。名字两字者族名中将名字首字换为辈分用字,如笔者和弟弟“进有”“进宝”族谱之名为“兆有”“兆宝”。名字单字者前加辈分用字,如笔者堂弟“刘鹏”族名为“刘兆鹏”。祖辈所列辈序用字寄托着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教诲和良好期望。
  鉴于各族支系分处异乡,相聚不易,续家谱十分艰辛,刘氏宗亲长辈借修家谱之际,鉴于二十五字有些地方即将用尽,宿夜斟酌,苦思冥想,历时多日,列出四句二十字作后续辈字,即:先贤功德远,景泰思宗恩,忠孝仁义和,蕴秀荣世昆。这体现了新一代刘氏长辈对家族的期许和希冀。
  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嵩洛刘氏也有不同于其他刘氏族群的宗族文化。
  敬祖之俗
  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是专门祭祖的节日,清明节需要用剪刀裁剪专门的白纸并挂在坟头,燃烧一些冥币以供祖宗之用,摆上供品,磕头作揖。十月初一要摆放供品,用五色彩纸卷成筒状然后焚燃,再磕头作揖。过年、中秋节、腊八及小年等一些节日每家更是要祭拜天地,在祖宗牌位前磕头叩拜祈求家族繁荣。一些家族会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烧香磕头祭拜先祖,有一些老人甚至会每晚烧香祭拜。
  爱子之俗
  疼爱子孙之俗,各地皆有之,因传统宗族文化的影响,洛嵩刘氏最为典型的是为子孙过生日、起名字和认干亲。
  1.为子孙过生日的独特方式   洛嵩刘氏从孩子一岁起都要过生日,直至十二岁。其中十二岁生日最为重要,十二岁有“许羊”的习俗(即买一只羊)。在老人的心目中十二岁的孩子开始算是走向成熟,他们还认为十二岁之前的孩子能看到鬼,因此十二岁是个重要的轉折点。之前每年都要在生日当天做一些好吃的。孩子能够走路时,过生日就要带着孩子去“摆供品”,去祖先牌位、龙王庙、老君庙及奶奶堂磕头祭拜。十二岁之后的生日便自由支配了。
  2.独特的起名之俗
  由于洛嵩刘氏族群很重视家族传承、香火相继,所以家族很看重儿子和孙子,也即传统所谓的“重男现象”。一些家庭开始只有女儿,所以女儿们的名字中有叫“招弟”或“盼弟”之类的。
  对于刚有儿子的家庭有的叫“麦换”“煤换”“糠换”等,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家庭中的一人将刚出生的儿子放到路边,然后离开孩子躲在旁边的路沟旁(为防孩子受到侵害),不久家中另一人将准备好的一筐煤或一筐麦抑或一筐糠放到路边,然后将孩子抱回家,在这些家庭看来他们得到儿子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孩子是通过上天用煤、麦、糠之类的东西换来的。
  另外一些家庭害怕儿子不好养活,就故意给儿子起一些十分难听的名字,比如“狗娃儿”“铁蛋儿”“赖娃儿”“茅勺”(茅厕之中的用具),待到孩子大一点再给起一个正式的像样的名字。在这些家庭看来,名字越是难听,孩子的命越硬,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活下来并健康成长。
  3.以“物”来作为认干亲之俗
  嵩洛一带多选姓刘(谐音“留”)或姓程(谐音“成”)的人为孩子的“干爹娘”,取“留”而不去、“成”而不天之意。
  还有以“巨石”“石碾盘”“松树”及“柏树”等作为认干亲对象的案例,即以这些“物类”为“干爹娘”。如笔者的干爹便是村里一个巨大的石碾盘,笔者本家一个堂哥以村东山坡上一块巨石为干爹,一个刘氏同宗的长辈曾以柏树为干爹。还有一些以他们村后面的鞍坡山上的庙宇中的神佛作为自己的干亲,认亲者会在每年生日当天去神像前祭拜。
  嵩洛刘氏中认干亲的多为男子,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重男的现象。那些以周围村人作为认干亲的会在每年过年之际去“干爹”和“干娘”那里拜年。对于以“石”“树”等认干亲的孩子每当过生日或过年之时,他们会在大人的带领下去“石”“树”旁通过焚香磕头来祭拜自己的“干爹、娘”,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孝敬和虔诚之心。
其他文献
坐落于安阳市文峰大道南路的大士阁被称为安阳“金銮殿”,是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后的府邸,随着历史滚滚烟尘的覆盖,那许许多多的豪华宅邸变成了灰烬,只留下了坐落在高高台基之上的大士阁,后改成寺院,改称高阁寺。而其墓坐落在安阳市殷都区的康王坟村西头。  明时,高、白、谢、蔡、田、七、耿、李八姓人家为赵康王看坟,每姓一个胡同,逐渐形成村落,故名康王坟村。如今康王坟这个山村只剩下高、谢、田、李四姓
期刊
私塾,亦称蒙馆、塾馆,是旧时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指授课地点。民国末期,镇江的国立小学数量少,大部分城乡学龄儿童均就读于私塾,富有之家则请塾师在家设馆授徒,称为“请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我刚5岁,曾在离家不远的一家私塾就读过一年时间,童年私塾启蒙生涯的那段记忆,仍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那时,称私塾教书的叫“先生”或“塾师”,不叫“老师”。我就读的私塾先生姓罗
期刊
獬豸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獬豸是一种吉祥之物。相传形似麒麟、羊,似鹿非鹿,青毛独角,四足,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因头上有独角,而被称为独角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意思是说
期刊
我的老家小关镇,在河南省巩义市市区东20多公里。20世纪80年代前,镇中有明清一条街,东西长500多米,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商铺都是四合院,青砖蓝瓦,方砖铺地,上房是两层小楼。前有四尺多宽供顾客遮风挡雨的走廊。老街是小关镇的贸易中心,农历每月双日是顺集,三、六、九是庚集,小关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这里赶集,非常热闹。老街南边有一条四季流淌的小河。小关自古就是东西交通要道,东边郑州、荥阳,西边
期刊
一  武则天大周年间,阳翟(今禹州)城西北隅建起了一座寺院,名善才寺。  “善才”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用来称呼弹琵琶的艺人或乐师,意为“能手”。而在佛教中, “善才”与“善财”同义,是一佛者的名字“善财童子”。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接受文殊菩萨对“善”的点化,开始了游历参访的生涯。他游历了110个城市,参访了53位善人,求得种种的法门知识,称为“善财五十三参”,最后终于到达普贤菩萨的道场,证人无生法界
期刊
《文艺劳动》创刊号出版于1949年5月,月刊,32开本。版权页上标明“民国三十八年”,而此时的北平和平解放,改朝换代,已是共产党的天下了。编辑者为本刊编委会,出版者为文艺劳动社(北平西单宗帽四条甲六号转)。署名“编委会”的《寄作者和读者》明确说明了创刊的意图:  这时代是太伟大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进行着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英雄斗争;这一事业,这一斗争,即可取得全面的最后的胜利。
期刊
符箓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一大产物,形态千奇百怪,内容丰富而多彩。符箓是一种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笔画屈曲的符箓号,是一种记录诸符箓间的天神名讳。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符箓并不少见,如吞符箓,形体流转,柔婉曲美,一符箓一画,心笔合一。符箓作品是道术,但并没有和艺术相疏离,“(符箓)拥有自身独特的美学意蕴。这些美学意蕴包括宗教美学意蕴,书法美学意蕴、绘画美学意蕴等”。存世的符箓有的图文兼
期刊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与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以古文与书法煜耀于世。曾国藩对其尤为称赏,赞其“好学不倦,作古文亦极精进。余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曾国藩:《求阙斋日记》)。吴汝纶亦盛赞:“清代足与文章之事者,姚鼐、梅曾亮和曾国藩后,惟张裕钊而已。”(吴汝纶:《与吴季白》)张氏性严介,寡交游,“尝数月不出户庭,与人对坐,或移晷始一语”(张沆
期刊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种人”,是一桩说来复杂又评骘纷纭的公案。  《星火》是“第三种人”编辑出版的刊物。  二  “第三种人”的出现,始于一场文艺自由的论辩。  1931年年底,胡秋原主编的《文化评论》创刊。胡秋原自称“自由人”,在《阿狗文艺论》等文中宣扬“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受到左翼理论家的批判,双方开始了针锋相对的辩驳。1932年7月,论战正酣,杜衡以“苏汶”的署名,
期刊
一  我家原籍是号称“中国第一侨乡”的广东台山市,祖母却是广州番禺人。早在100多年前的1896年,她以“过埠新娘”的身份,嫁给远在美国纽约的祖父。这样的姻缘,在19世纪是极为罕见的。  先从祖父李振迺讲起。1878年,他18岁,从香港乘坐俗称“大眼鸡”的三支桅帆船,航行90多天,抵达夏威夷,后来辗转到了美国纽约市。起先干的是粗重活,他生性好学,不几年,这位在家乡仅仅上过私塾的青年便能用简单的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