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在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第3级治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疗效优于ICS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哮喘儿童对上述治疗的反应差异很大,约15%的哮喘患儿有β2-受体精氨酸-16基因型,他们对LABA治疗的反应非常糟糕,甚至加重病情。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比较ICS+LABA和ICS+LTRA对
【机 构】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0003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第3级治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疗效优于ICS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哮喘儿童对上述治疗的反应差异很大,约15%的哮喘患儿有β2-受体精氨酸-16基因型,他们对LABA治疗的反应非常糟糕,甚至加重病情。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比较ICS+LABA和ICS+LTRA对有β2-受体精氨酸-16基因型哮喘儿童的疗效。
方法:62例有精氨酸-16基因型的哮喘儿童应用ICS治疗但病情未完全控制,将这些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孟鲁司特(5/10 mg,1次/d),另一组加用沙美特罗(50 μg,2次/d),两组均常规应用ICS并按需使用沙丁胺醇,疗程均为1年。
结果:孟鲁司特组和沙美特罗组相比较,因哮喘学校缺勤时间减少0.40(95%CI为0.22~0.58,P=0.005),沙丁胺醇按需使用减少0.47(95%CI为0.16~0.79,P<0.0001),晨间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分别改善0.51(95%CI为0.09~0.92,P=0.001)、0.55(95%CI为0.25~0.86,P<0.0001)和0.29(95%CI为0.06~0.50,P=0.0009),夜间喘息和呼吸困难分别改善0.46(95%CI为0.16~0.73,P=0.004)和0.44(95%CI为0.06~0.50,P=0.001),哮喘生命质量评分改善0.53(95%CI为0.19~0.86,P=0.003),活动受限评分改善0.55(95%CI为0.18~0.92,P<0.0001)。FEV1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有β2-受体精氨酸-16基因型哮喘儿童,孟鲁斯特钠比沙美特罗更适合作为其二线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临床特征及分子标志物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影响MPM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北京肿瘤医院1996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79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MP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至死亡或2012年10月31日,主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期。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了解可能影响总生存期及预后的因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性检测腺苷酸合成酶(TS
背景: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细菌感染和临床反复加重为特点的疾病,而阿奇霉素是一种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此,我们假设阿奇霉素会降低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的频率、能够增强肺功能并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此假设进行了验证。方法:在2008年2月12日至2009年10月15日期间于新西兰进行了一项三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入选标准包括:
目的探讨一日法肺通气/灌注(V/Q)断层显像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效能。方法临床确诊或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111例行一日法肺V/Q平面和断层显像,并于完成肺V/Q显像前后3 d内同时行常规CTPA,全部患者随诊至少6个月。参照2009年欧洲核医学会PE诊断指南中的断层显像诊断标准和修订后的PIOPEDⅡ标准,分析与评估诊断结果,分别将断层和平面诊断结果分为3种:P
背景和目的:部分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在规律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后仍反复发生哮喘急性加重并存在持续性的气流阻塞。方法:(1)该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双胞胎"研究,研究周期为48周,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即"双胞胎"组)。(2)本研究在2008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完成,共筛选15个国家的哮喘患者1335例,最后成功纳入912例
背景:特发性肺上叶纤维化(IPUF)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不同,IPUF不能归类到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现有分类中的任何一种,而欧美国家将其称为特发性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增生症(IPPFE),迄今为止欧美仅报道过12例。本文着重描述IPUF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肺功能特点。方法:9例患者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为IPUF,所有患者具备完整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其中7例患者肺功能随访时间>1年,用以评价F
背景:禽流感亚型H7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但以前尚未观察到该亚型在亚洲感染人类。2013年3月,在中国上海市和安徽省有3名城市居民患病,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下呼吸道感染,最终发现他们感染了一种新型重配的禽流感(H7N9)病毒。方法:我们获得并分析了这些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资料。对呼吸道样本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培养和序列分析等方法检测流感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结果
背景:现行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治疗指南如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及美国哮喘教育和预防项目(NAEPP)等均建议哮喘患者在症状控制、病情稳定后减少或停用哮喘控制药物,但上述观点是来源于专家共识而非高水平的循证依据。哮喘患者的降级治疗虽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医疗费用,但有可能增加哮喘的急性发作和肺功能下降。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控制稳定的哮喘患者在停用小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之后哮喘急性加重的
背景和目的:虽然肺功能测定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诊断和分级十分重要,但却不能反映慢阻肺的全貌。胸部CT可较好地显示慢阻肺患者的病理解剖学变化(如肺气肿和气道病变),但对其预后价值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假设肺气肿程度及气管壁厚度可预测吸烟慢阻肺患者的病死率,并对此进行验证。方法:2003—2011年在挪威对947名吸烟者随访8年,年龄40~85岁,吸烟量≥2.5包/年。基线调查时,所有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