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教干部应积极践行“三严三实”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严三实”论述,深刻具体地涵盖了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的标准,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党员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的真谛。作为组工系统一员的远教干部,肩负着“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使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历史使命,因此更应深刻学习“三严三实”的内涵要义,在日常工作中做“三严三实”的积极践行者。
  严以修身,之于远教干部,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远教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从技术层面看,远教干部不仅要懂得站点设备的管理维护,还要掌握拍制片相关知识;从服务对象上看,远教干部既要紧跟形势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又要深入基层吃透群众实际需求。所以,远教干部不能满足于既有的知识储备,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要戒慵戒懒,敢于挑战难题、面对压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远教干部的修身,修的是内功,练的是能力,只有勤于积累、完善自身,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
  严以用权,之于远教干部,就是要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远教部门是清水衙门,不管钱、不管人,手中没啥权力。但实际上,远教干部掌握的设备、培训、宣教等资源就是一种权力的具体体现。能否合理分配这些资源,则意味着是否公正行使了权力。有的远教干部为了快出成绩,习惯性地将掌握的资源向本地标杆站点倾斜,营造个体繁荣,以此向上邀功。这种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地区远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只会让先进的不可追、落后的更落后。因此,远教干部用权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地向下配置资源。
  严以律己,之于远教干部,就是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常听远教干部抱怨:“工作千头万绪,还不容易出成绩,干着没奔头。”没奔头就没目标,没目标就少干劲,于是心头的“责任”二字便失去了分量。我们得承认,远教工作不是组织部门的中心工作,其成果也往往难以量化。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自我否定、不思进取,只要敢于坚持,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干出不凡的业绩;只要锲而不舍,琐碎的工作一样能创造不朽的价值。远教干部要时刻牢记责任,在坚持不懈的服务群众中开拓业绩;远教干部要切实履行责任,在不舍昼夜的资源制作中实现价值。
  谋事要实,之于远教干部,就是要沉下身子到基层、瞄准需求开方子。广大基层党员群众是远教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远教干部应力争做腿勤、嘴勤、手勤的“三勤”干部。腿勤就要主动将办公阵地前移,深入最基层去实地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本地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倾听百姓生产生活的新诉求;嘴勤就要经常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向他们征询制订的教学计划是否有针对性,制作的课件节目是否接地气;手勤就要在下乡时随身携带工具包和拍摄器材,遇到站点设备故障现场帮助解决,发现好的制片素材立即着手收集。
  创业要实,之于远教干部,就是要甘当手段创新的“拓荒牛”、勇做后劲十足的“千里马”。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远教干部应主动求变,突破传统远教工作的集中培训、课堂教学等固有模式,综合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介,从更广阔的平台获取资源、搜集信息,以更便捷的途径传播知识技能、提供咨询指导。当然,创新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这就要求远教干部不仅要有闯劲,更要有后劲。学以致用是远教工作的根本目的,但要用出效益却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创新开展学用工作,远教干部就必须得有韧性、有担当,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
  做人要实,之于远教干部,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言行一致。远教干部应明确自身服务者的定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能为了追求站点的开机率而放任设备空转,也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将播放影视剧等娱乐性节目当成主业,这样表面文章虽然做得漂亮,但实际效果却是大打折扣。不玩投机取巧的小把戏,制作课件要立足实际、认真策划、精心剪辑,在艺术性上求突破,在教育性上求反响,切忌照搬成片的老套路,千“片”一律、毫无新意,更不能将制片工作完全委托给电视台或其他制作单位,自己坐享其成。
  “三严三实”既是自我内在约束,又是外在评判标准。远教干部需结合实际深刻理解,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不辱使命。
其他文献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它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为了再现真实的世界,声音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从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创作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介入与电影的整体发展一样,是从无到有,最终使声音成为重要的艺术 元素、叙事元素、审美要素。  一、纪录片中声音对真实性与表达的影响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记录人类社
期刊
正如著名音乐理论家廖尚果所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它可以轻易地拂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的情感轻松撤防,从而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对专题片这门声画艺术,音乐同样居功至伟,一曲优美的旋律可以让观众卸下观看的包袱,沉浸在乐音所带来的感动之中,从而也被专题片所感动。甘肃省的专题片《板凳上敲出的维也纳之邀》(以下简称《维也纳》),讲述的正是音乐的故事,因此理所当然的,片中便采用了大段的配乐,音符的海洋跳
期刊
1. 采访声的内容必须紧贴主题  采访声是为党员教育电视片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处理和运用采访声要从整部片子的内容需要出发,符合主题需要,把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考虑,仔细选择,切忌杂乱。对采录的人物采访声要去粗取精,合理安排。一是保留有效采访声,删掉无效采访声。如,在摄制连续两届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人物片——《爱心妈妈》中,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采访班主任艾巧珍询问田秀英儿子——蔡振国的情况时,有
期刊
现如今东北二人转在全国已是家喻户晓了,在俺们东北这地方,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喜欢;然而在辽宁省昌图县,有一个人却偏偏喜欢“单出头”。听到这儿,你也许会纳闷了,啥叫“单出头儿”?这“单出头儿”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表演二人转”,用“单出头”只是为了形容他总“一个人转来转去”。这个喜欢“单出头儿”的人,名叫佟玉民,是昌图县远程办主任,就因为他总喜欢一个人可哪儿转,所以大家才半开玩笑地叫他“佟老转儿”。
期刊
黝黑的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金丝边眼镜的背后闪烁着自信的目光。从不会使用摄像机到独立制作多部优秀专题片,从整合资源创办全省首家视频党建网站到笔耕不辍被人民网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他用孜孜以求的工作态度不断攀登着事业的高峰。他就是安徽省滁州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副主任科员朱龙。  小马负重把河过  熟悉朱龙的同事很钦佩他乐观豁达的性格,因为无论在工作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能从容地面对、克服。2006年
期刊
崆峒山景美无双,陇东粮仓名远扬。曾为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的甘肃省平凉市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工作在这里的远教人脚踏实地、厚积薄发,自2013年以来,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对各种远教资源的大力整合,打造出了多方位、全天候、高科技的站点平台、网站平台、即时平台、实践平台等远程教育四大教学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全市基层党员群众学习培训的迫切需求。这座历史悠久的丝路重镇在陇东大地渲染出了一幅新时期的
期刊
新一轮《全国党员教育规划》为今后五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贯彻落实《规划》,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丰富内容形式,加强工作保障,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要到位。这对党员教育起着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要努力实现“三个到位”。一是机构组建到位。党委书记要履行管党治党第一责任,常(党)委会每年要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各级各部门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
期刊
编者按:新疆沙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北依天山,南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一批批少数民族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沙雅新农村建设,在远程教育站点操作员的岗位上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人物印象:质疑声声,动摇不了他投身农村建设的决心;困难重重,羁绊不住他带领村民致富的脚步。  “我和你妈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就是想让你离开农村。你可倒好,现在又回到农村了,你让我们这老脸
期刊
“……欠债者还在躲避,执行款还没到位,积案还需清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但我决心迎难而上,就是再苦再累,执法为民,永远坚守!”2013年11月,陕西省政法系统践行群众路线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巡回宣讲,旬阳县人民法院赵湾法庭庭长骆云桥第一个出场。每到一地,观众都对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寄托着人们对这位扎根基层、司法为民、默默奉献的人民法官的由衷赞叹。  像骆云桥这样
期刊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近期,我们围绕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了强化农村党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组织情况看,主要是制度落实不严,存在“随意性”的问题。调研中发现,一是部分村存在经常性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