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现代教育技术已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古诗文教学。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小学古诗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精心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1.多媒体导入,促其想象。巧妙直观地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春天盛开的鲜花,引发学生想象黄四娘家花园中其他的花,甚至可以联想到飞舞的蝴蝶、娇莺等其他景物。
2.音乐渲染,美化意境,激发想象。有位教育家曾说:“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也是音乐作品。”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3.引吭高歌,诱发想象力。“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在朗读中让学生对古诗整体感知,促其想象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介绍作者,引发想象。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了解了这些以后,就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挂图、小故事等方法导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自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诗中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感。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创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押韵合仄,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语言结合,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就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
四、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杜甫的《绝句》世代流传,脍炙人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配乐赏景,初识意境。在情境导入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背景音乐,然后按诗句顺序依次展现“垂柳啼莺”、“高空白鹭”、“山峦积雪”、“杜甫草堂”、“小河轻舟”等景致。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鸟鸣声,孩子们入迷地欣赏着,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对诗句意境会有初步的认识。
2.做画添彩,体会意境。这首诗凝练明快,尤其是前两行,黄绿相映,青白对照,令人浮想联翩。为了让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我巧妙地利用电脑绘画软件,很快就画出一幅幅可爱的图,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将简笔画添成彩图——“黄鹂鸣翠柳”、“自鹭上青天”。
学生亲手着色添彩,领略当时诗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能更好地感受诗中蕴含的色彩美、动态美,品味到诗歌语言的凝练以及诗人当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3.图文对照,即景译诗。当学生满怀喜悦地欣赏着师生共同创作的早春美景图时,我又引导学生试着将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绘眼前的画面,并提示他们不必死扣诗歌字句,而要努力体现诗句的韵味和意境,话语长短随意。学生们纷纷举手。“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柳树抽出嫩绿的丝条。”“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间蹦来跳去,快快地鸣叫。”“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去。”
4.图文结合,化解难点。这首诗情景交融,用词精准。尤其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字用得非常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含”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在“山峦积雪”的景致外添加了一个与杜甫草堂木窗类似的画框,使他们明白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之中,窗框就像画框,从而体会到“含”字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诗中动静结合,充满生机。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对诗意加深理解,又能更好地体会到诗句的浓缩美,难点自然顺利突破。
5.配乐诵读,感悟诗情。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在朗读前,我没有刻意指导,只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感悟,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总结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与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精粹,一个是现代高科技的精华,当二者巧妙结合,则焕发出无限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让一行行诗句鲜活起来,让距离几千年的历史在孩子的心中化为无形。借助多媒体,古诗教学将变成更加愉快、更加感性。
一、精心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1.多媒体导入,促其想象。巧妙直观地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春天盛开的鲜花,引发学生想象黄四娘家花园中其他的花,甚至可以联想到飞舞的蝴蝶、娇莺等其他景物。
2.音乐渲染,美化意境,激发想象。有位教育家曾说:“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也是音乐作品。”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3.引吭高歌,诱发想象力。“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在朗读中让学生对古诗整体感知,促其想象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介绍作者,引发想象。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了解了这些以后,就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挂图、小故事等方法导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自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诗中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感。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创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押韵合仄,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语言结合,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就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
四、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杜甫的《绝句》世代流传,脍炙人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配乐赏景,初识意境。在情境导入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背景音乐,然后按诗句顺序依次展现“垂柳啼莺”、“高空白鹭”、“山峦积雪”、“杜甫草堂”、“小河轻舟”等景致。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鸟鸣声,孩子们入迷地欣赏着,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对诗句意境会有初步的认识。
2.做画添彩,体会意境。这首诗凝练明快,尤其是前两行,黄绿相映,青白对照,令人浮想联翩。为了让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我巧妙地利用电脑绘画软件,很快就画出一幅幅可爱的图,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将简笔画添成彩图——“黄鹂鸣翠柳”、“自鹭上青天”。
学生亲手着色添彩,领略当时诗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能更好地感受诗中蕴含的色彩美、动态美,品味到诗歌语言的凝练以及诗人当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3.图文对照,即景译诗。当学生满怀喜悦地欣赏着师生共同创作的早春美景图时,我又引导学生试着将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绘眼前的画面,并提示他们不必死扣诗歌字句,而要努力体现诗句的韵味和意境,话语长短随意。学生们纷纷举手。“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柳树抽出嫩绿的丝条。”“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间蹦来跳去,快快地鸣叫。”“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去。”
4.图文结合,化解难点。这首诗情景交融,用词精准。尤其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字用得非常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含”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在“山峦积雪”的景致外添加了一个与杜甫草堂木窗类似的画框,使他们明白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之中,窗框就像画框,从而体会到“含”字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诗中动静结合,充满生机。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对诗意加深理解,又能更好地体会到诗句的浓缩美,难点自然顺利突破。
5.配乐诵读,感悟诗情。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在朗读前,我没有刻意指导,只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感悟,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总结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与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精粹,一个是现代高科技的精华,当二者巧妙结合,则焕发出无限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让一行行诗句鲜活起来,让距离几千年的历史在孩子的心中化为无形。借助多媒体,古诗教学将变成更加愉快、更加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