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战果老师的一次佛学课上,我们讨论了关于“一”的问题。根据我个人之体验,我已经直观到各位老师和同学所说的都并非真正的道,并且感觉到这个一是不能言说的,一旦言说,就会落到具体层面的东西,但当时我还不能说出所以然。
  这个一既然为万物的本源,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老子的“道”,或古希腊的“逻各斯”,因此追问一,就是在追问道和逻各斯。
  为了思考清楚这个问题,课后我仔细进行了思索,并带着这个问题重新阅读了《老子》,突然发现老子说出了我的想法。我们来看老子的观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释义:
  说出来的道,并非真正的道;说出来的名,并非真正的名。无形无名时,道就是万物的始源,万物有形有名时又继续养育万物。因此,静观才可感受初始无形无象之道;而带着利益的眼光,能看到道的终点——有名有形之物。有名和无名同出于道,同样是在说道,因为道广大无边,用一个字无法形容,故而玄之又玄,无法形容的道乃是万物的本源。
  注:“玄”不同于某一具体事物之名称,而只是对“无”、“道”的一种形容。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然弥纶无极,不可曰细;微妙无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又说:“故名号则大失其旨,称谓未尽其极。是以谓“玄”则“玄之又玄”,称“道”则“域中有四大”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徼。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释义: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因此看不见,听不见,触摸不到,它是混为一体的,因此无法推测。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不显得阴暗,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而最终又能形成为物,因此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恍惚惚。迎着不见它的头,跟在后面又看不见其尾。因此能以古人之道,统御今天的现状,能知道古代之源头,就叫做道纪。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
  释义:
  道未成物时,无形无状,万物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形成了。道深远难窥,然而万物的确由道产生,并有信验,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何以知道万物始于道呢?我就是这样知道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王弼注)
  释义:
  有一种东西混合而成,先于天地万物产生,无形无状,万物从其而来,灭之后又复归于它,这样反复循环而不改变,它是天地万物之源头,我不知道它的形状,勉强命名为“道”,之所以命名为道是因为它“大”,而且其作用不拘于某一方面和领域,遍及天地万物,而且可以返回和复归。因此“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天地间有四大,而王只是居其中之一。人不违地,才能安全;地不违天,才能得周全;天不违道,才能得完备。而道却是效法自身,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不受拘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三十九章)
  释义:
  一开始时,天得道可以清净,地得道可以安宁,神得道可以具有神灵的本领,谷得道可以空虚,万物得道即可产生,侯王得道可以使天下太平,这些都是道的作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释义:
  正真宏大之声是听不见的,真正的庞大物体是看不见的,道隐藏而无形无状,万物的形成皆是道产生的,而且道一旦赋予万物,万物即可凭其从道所得而从始至终自我运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释义:
  道是万物的初始,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
  释义:
  道在万物形成之时就赋予了万物,如果能返回自身,即可感受道,道无形无状,向外寻求,反而难以体会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遵,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五十一章)
  (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释义:
  万物由道而来,形成之时道赋予万物之本性,也就是所谓的德,德使得万物能生长和成熟,最后外部之形势又可使物可显现自身的力量。因此,万物没有不遵道贵德的。道与德的尊贵,在于万物之性命从道德而来。道生万物,而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因此万物皆各得其庇荫。
  附:王弼对老子大意的归纳: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王弼《老子指略》)
  从以上的梳理来看,老子认为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极为广袤无边,周行不遍,已经超出人可以想象和言说的边界,因此是玄之又玄,不可道,不可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光是一“道”字无法形容,因此以“道、玄、深、大、微、远”各字来描述。道虽无形无状,却是万物的由来。万物从道之中获得“德”,即可由“德”养之、畜之。道无形无状,因此,从外面入手是观察不到道的。万物形成之时候,就被道赋予了德,即万物的本性,返回物之本性,即可体验到道,因此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的此言正说中了我的感受。在我过去一年频繁的于天地万物的沟通交流中,我感觉到了这冥冥之中无法言说的东西,因此,关于“一”(道),我认同老子,是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一的问题,课上各位老师和同学都没有说清楚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在我们,而在于一本身就是不可说的,如果非得说什么,实际上也只能道出一的某种显现,而不是一本身。无论是谈对自然界的观察,运动的协同,还是气之类,都是一的显现,而不是一本身。(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使得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在新的就业环境下,学生要想尽快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就需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调整自我心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期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也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是城市化的依托,所以,大量的失地农民出现是必然。但就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大多数农民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当大量土地被征用时或租用时,农民必然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社会转型和角色的转变,但农民个体素质不能马上适应这种社会的分化和整合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就会显得异常突出和尖锐,那么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冲突呢,笔者将应用科学的研究视角,结合调研实践,对产生矛盾的原因进
期刊
摘要:自清政府被推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国的近代学者们在否定了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后急切地寻找一种能够代替儒家思想传统地位的新思想来重整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本文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剖析马列主义与三民主义这两个意识形态成为主流的原因,并进一步论证三民主义夺取全国政权却必然失败以及马列主义最终能够建立全国政权的合理性。  关键词:近代史;马列主义;政治结构  1.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结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面对90后高校学生的时代性特征,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难以达到教育目的。本文探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管理的模式,对新形势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开展多元化、立体化学生管理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建议  一、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90后高校学生群体性时代特征  90后高校学生成长于经济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其中教育更加没能逃脱。在现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早已经国际化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认可,然而对于基础教育是否、能否走这样一条国际化的道路,存在不同的认知与理解,文章从比较上海和山西发展现状和认识感知阐述:上海为什么能率先开始探索,而山西不作声响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差异原因  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80年代以
期刊
摘要:本文以九大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十二大音乐期刊近四年(2011年至2013年)发表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性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文章的研究进行分门别类,量化其数量和比例,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四年来民族音乐研究范围之缩影。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期刊;分类  前言  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以来,其发展一直有着骄人的成绩,近几年关于其研究的文章更是在各大期刊层出不穷。对
期刊
摘要:1984年之前,谭嗣同受张载影响,其哲学思想主要是“气一元论”。甲午战后,中国的战败极大刺激了谭嗣同的神经,他提出“道不离器”的观点,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谭氏思想经历了从“气一元论”到“器体道用”的变化,这种转变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是紧密相联的。  关键词:谭嗣同;气一元论;器体道用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受传统儒家文化经典
期刊
摘要:如何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过滤和筛选,并将用户最想得到的信息进行展现,这已经成为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此情景下,推荐系统应运而生。它不像搜索引擎一样只是对用户提供的显式需求进行被动式的匹配,而是可以根据用户潜在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地进行信息推荐,从而最终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推荐算法;数据挖掘;用户兴趣  一、引言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现在
期刊
朗基努斯的《论崇高》主要针对当时罗马文学迅速走向衰退没落的事实,以显性的修辞学理路和隐性的美学理路提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伟大的思想、崇高的风格以及强烈的效果。荷马凭借着大诗人的博大情怀以及大文学家的艺术修养绘制出一部凝重肃穆的大史诗和一幅魁伟人性的英雄图,使得《伊利亚特》成为朗基努斯笔下崇高风格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正因为如此,本文将尝试利用朗基努斯的文艺观来解读这部被称作“希腊圣经”的史诗巨作。  
期刊
摘要:百年中国法学与法治,经过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这中间包含着创建者的艰辛和实践者的风险,也反映了学者们的执著追求和领导人的胆识与魄力,最终不仅使法学走出了百丈低谷,依法治国的方略也终于载人了宪法。但是法治始终曲折行进,法治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本文将试论之。  关键词:法治实践;法治中国;原因;路径探寻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理论基础  黑格尔主张政府的运行靠的是既定的法律程序和根据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