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_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综合。“正确处理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母语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在此基础上,语文教育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回归语文的本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真正深入作品,少一些修饰,多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产生共鸣,使语文课呈现出它应有的本色来。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保持语文课的本色呢?
  一、 读懂课文,夯实字词
  1. 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是收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作品的第一步。阅读是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所以,在初步阅读作品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不要直接用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精读、略读等。指导学生将这些方法用到阅读中去,无论读几遍,目的就是把课文读懂。读书读书,第一步就是读,无论是哪篇文章的教学,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这样才能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了解,教师就开始分析种种写作手法、精彩语段,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学生只有对整篇文章有了印象,才能随着教师的提问展开思考,才能跟着教师的讲解深入课文。
  2.注重字词教学
  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初中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所以在字词教学中对字词的识记、书写教学依然要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记住字、写对字。识字教学中可化单一为多样,突破传统的抄写、听写的模式。可以创设情境,讲一些造字方法。比如“赢、羸、嬴”三个字,学生比较容易搞混。教师可能告诉学生:贝是古代的钱币,所以赢钱自然是跟贝有关了,发展到后来与钱有关的大多有贝字。羊比较弱小,有“替罪羊”一说,所以是羸弱的象征。嬴是从前的一个姓氏,源自母系社会,是女人当家时的一个大姓,秦始皇就叫嬴政。这些知识的讲解能有助于学生准确识记这些字。
  另外,要结合课文阅读来加强识字训练。要求学生平时在读课文时眼睛盯住每个字,在背诵有些课文时脑海中浮现重点的字词,易写错的字要多联想几遍。机械性的抄写既加重了学业负担又毫无意义,要真正做到“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比如在课文《三峡》中,有个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湍”是个重点字,在文中解释为“急流”,所以是“三点水”,从这个字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形似字,如“端、喘、踹、揣”,教到“缀”这个字时,可再回顾一下“啜、辍、掇”等字,这种举一反三的识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 培养语感,注重诵读
  学生通过浏览、精读、略读等方法把握了课文内容后,要多诵读精彩的句、段、篇章,通过反复朗读,自然成诵。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己对作品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的方法适用于抒情散文、古今诗歌、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诵读比讲解内容更重要。比如何其芳的《秋天》一诗,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扫清了字词障碍,讲明白了内容,让学生概括了“农家丰收图”“渔家秋景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画,然后背诵、默写就学完了这篇课文,那就理解不了这首诗的意境。应该让学生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描绘中聆听“丁丁”的伐木声,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在诵读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只有这样的诵读,才能读出诗意来,才有助于培养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形成良好的语感。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类音韵优美的诗歌,当然是要诵读为先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诵读、小组诵读、互相诵读、全班齐声诵读等,获得了诗的语感,领悟了诗的美境,再来理解“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美景,也就没什么难度了,自然更能理解诗人“行不足”的不舍之情了。
  三、 深入文本,推崇“素课”
  教读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展现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要将语文课上成“素课”,就是不去雕琢,真实而原始地上本色课。
  首先,语文课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曾几何时,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独占鳌头,成为语文教学的宠儿,好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中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代表了落伍、教学手段老套。当然,多媒体教学直观、热闹,适于活跃课堂气氛,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是否所有的课都适于用多媒体技术?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包括本人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录像,场面热闹,学生也爱看,课堂会活跃许多。接下来就概括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壮观、豪放、热烈。然而这个环节过于单薄、直接,此时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刚才的录像所影响,概括出来的内容是“观后感”而非“读后感”,语文的本色被忽略了。所以要体现语文的本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文字入手,从作者的描绘中去感受场面。作者对环境的精彩描写——咝溜溜的南风,呆呆的腰鼓,这些传神的文笔不是多媒体可以体现出来的。作者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驾驭文字,用大量的排比、细致的描绘、精彩的词语来描写西北的腰鼓,赞美西北的汉子。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就要提醒学生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将形与意结合起来,通过对文字的深入感悟,展开想象,再现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不同,想象力的各异,头脑中的画面也各有千秋,这才是文章的本色。如果一定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文章分析完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来点评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与播放的画面有何异同,感受文字艺术的魅力,这不是影视手段可以代替的。就像雨果描绘的“卡西莫多”丑陋无比,而电影中出现的“卡西莫多”形象总让人觉得不够“丑的吓人”,这就是文字本身的神奇所在。
  第二,回归语文的本色,坚持“素课”,突出对文本的剖析,真正体悟文本,不要将语文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政治课。《竹影》一文中的重点应该是文章前半部分,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动作、思想,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后半部分上,大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对比,领会欣赏美术作品的真谛,这堂语文课就该换美术老师来上了。《黄河颂》《土的的誓言》这些课不要上成历史课、政治课,在课堂上大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教师讲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但这不是本色的语文课。只有深入文章,诵读作者笔下的文字,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家的情感相通,才能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的作用。如《土的的誓言》中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感情都寄托在他那种直白的呼告式的文字中,对故乡的“无时无刻”的思念,对故乡的广大土地、丰富物产、神秘生活的排比式的描写,对故乡土地的念念不忘,誓死抗争的豪情壮志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激情呼之欲出,无需多讲。   四、 本色解读,课外延伸
  只有对文本进行本色解读,使学生真正通过语言文字读懂了作品,读懂了作者,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对冰心的《观舞记》的本色解读,深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写卡拉玛·拉克希曼姐妹舞蹈中的身体、神态的变化来表现她们“飞动的美”。对文字进行了细致品味之后,可以延伸到学习写法上去,让学生进行仿写。笔者在播放了杨丽萍的《雀之舞》之后让学生学习冰心多角度展示的方法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这样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仿写片段,总体看来还是成功的。
  示例:
  雀之恋
  一声婉转悠扬的鸟鸣。
  紧接着是又一阵短促、带有试探性的鸟鸣。舞台上,只见由两簇孔雀羽毛构成的绚丽的拱门中,出现两只手,两只食指与拇指合拢,其它手指轻柔的向上翘起,呈现出孔雀的头的形象。
  鸟鸣声渐渐响起来了,多起来了,近起来了。那两只手也应和这鸟鸣,渐渐向对方靠近。近了,更近了。当那两只手相触的一刻,那鸟鸣忽而改变了音调。它不再是试探性的了,而是带着些挑逗、招引了。两只手互相抚摸着,轻点着对方。忽然,鸟鸣消失了,那两簇羽毛也渐垂下来。观众这才看到那两只手的主人:杨丽萍和她的舞伴。
  音乐响起了,优雅而欢快。他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忽而舞动着身后那一簇绚丽的羽毛,使它们纷飞形成一阵绚烂的墨绿色的光辉;忽而将身体向前倾,一步一步向对方逼近;忽而双手紧紧缠绕在一起,又慢慢地松开,然后又将指尖放入对方的手心中;忽而又紧紧相拥。音乐越来越轻,渐渐停了。
  猛然间,原本停下的音乐变得激昂,变得震撼人心。他们的舞蹈也不像先前那样柔和了,而是更加热烈,更加欢跃,更加兴奋地将自己绚丽的一面展现出来,在音乐中他们旋转,相拥,翻飞。他们狂热地摆动着身后的羽毛,同时身体不断地跃动,不断地在对方身边打着圈儿。杨丽萍的舞伴任她倒在自己怀中,身子向地面倾斜下去,眼看就要触及地面,却又轻快地一闪,直起身子。让人看着就像两束彩光在交织,旋转,纷飞,浮动,升华。我们的心也早已被他们动人心魄的舞蹈所打动,世界好像完全寂静了,只剩下他们的舞蹈和音乐。音乐已到了高潮,他们四手相连,伏在地上,同时颤动。杨丽萍的舞伴用脚将她支起,她身后的那一簇羽毛,竟成了孔雀开屏!
  忽然,一切声响都停止了。
  传到耳边的又是一声婉转悠扬的鸟鸣。
  综上所述,语文课的本色就是作品本身的美,教师要做文字王国的一名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文字的美,与作家的意识相通、相知、相融合,对文本的审美韵味延伸出创造性的理解,真正使语文课堂如“清水”般纯净,如“芙蓉”般素美,天然的才是最本色的,也是最美的。
其他文献
英国的王室宝宝有新名字了: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这个名字的含义你都知道吗?英国王室中还有哪些成员用过这些名字,关于它们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作个简要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George  The name George is synonymous with British kings. Six King Georges have worn the crown throughout his
期刊
【原文】  荷之美  孔 明  荷花盛开的季节,浏览博客,常有荷花的照片扑面而来,忍不住轻点鼠标,细细观赏;散步驻足水边,也是常与荷不期而遇,看半天舍不得移步。我忽发呆想:荷美,荷为何这样美?  周敦颐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只这一句,千百年来,众口啧啧,可谁曾想过,如果水底下是水泥而非淤泥,荷花会怎样呢?没有淤泥,荷花首先不能亭亭玉立;没有淤泥,荷花之藕将无处深藏其清白;没有淤泥,荷花之美无从
期刊
《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八十多年前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情感故事,而《目送》情系三代人:看儿子们的青春生活,回忆自己的年少时代;看爹娘的老态,审视自己即将迈入老年后的状貌。今年秋天,如果每个家庭都要选择一本可供三代人共读、分享的书的话,《目送》绝对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  【作者介绍】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
期刊
A  Mars is the fourth planet far away from the sun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planet is named after Mars, the Roman (罗马) god (神) of war. It is also called the “Red Planet” because of its reddish appeara
期刊
We were a very motley crowd of people who took the bus every day that summer 33 years ago.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ride from the suburb, we sat drowsily with our collars up to our ears, a cheerless a
期刊
美好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在给自己创造快乐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不断地创造快乐, 与快乐相伴, 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 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1.At dusk, Grandpa is enjoying the cool when he hears the beautiful sound from far away.  傍晚,
期刊
(武汉市中考题)阳阳和明明玩上楼游戏,规定一步只能上一级或二级,玩着玩着两人发现:当楼梯的台阶数为一级、二级、三级……逐步增加时,楼梯的上法数依次为:1,2,3,5,8,13,21……(这就是著名的斐波纳契数列)。请你仔细观察这列数中的规律后回答:上10级台阶共有 种上法。  本题以数列为载体,需要探求数字之间蕴含的关系和规律。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归纳,我们发现数列排列的规律是:从第3个数字开始
期刊
从知识结构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应是紧密相联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一种“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这就导致中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从下面这个案例就可看出:2013年12月4日我县大桥片片区教研活动,一位年轻女教师展示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鸡兔同笼”。这节课从两则谜语(一则鸡谜,一则兔谜)导入,然后用小黑板出示课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
期刊
When you’re near the summit of this climb through life, will you reach the top with wild enthusiasm or will you be hobbling with regret? You’ve climbed through storms, passed over green patches and ha
期刊
形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赋予教师的职责。数学教学其精彩应当出在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去真正“动起来”,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互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一定的发展。标准的要求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