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致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未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316,95%CI:1.078~1.580,P=0.006)、入院CRS-R评分(OR=0.200,95%CI:0.044~0.910,P=0.037)、脑干白质损伤(OR=3.991,95%CI:0~21.261,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OR=11.874,95%CI:0.308~76.078,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复位方法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手术治疗的50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34例,女16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岁。将患者按照术中复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新复位方法组(n=23):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以骨折远端为基础骨块,其他骨块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
目的探讨虚拟复位和3D打印导板设计在辅助髌骨粉碎性骨折复位与内固定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江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闭合性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5.4岁(22~51岁);根据AO/OTA分类,12例患者均为34-C3(3个以上碎片)型。将术前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内打印出全髌骨和上、下部半髌骨及其复位导板,术中先分别在上、下
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女,27岁,腰椎骨巨细胞瘤。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解剖关系,规划手术设计,模拟截骨范围,3D打印疾病模型及手术导板,并个体化设计相匹配的金属人工椎
期刊
目的评估自行设计的Tightrope绊钢板线缆系统(Tightrope系统)捆绑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ITFS)分离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用6具正常成人踝关节尸体标本作为ITFS正常组,建立下胫腓联合分离模型作为ITFS分离组。在ITFS分离模型上依次采用Tightrope系统行横向弹性固定和捆绑弹性固定作为Tightrope系统横向弹性固定组(横向固定组)和Tightrope
目的探讨组合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在治疗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利用组合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12例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2例,女10例;年龄46~65岁,平均55.1岁。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并打印组合手术导板,患者截骨前均行膝关节镜检查,术中使用组合3D打印导板辅助截骨矫形。通过测量并比较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WCS)治疗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共1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Ⅱ级7例,Ⅲ级2例。动脉瘤最大径为(18±5)mm(11~28 mm),其中大型动脉瘤15个,巨大型动脉瘤2个;瘤颈宽度>4
目的探讨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31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损伤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进行评估,其中将轻残和良好(Ⅳ~Ⅴ级)定义为预后良好,将死亡、植物生存和重残(Ⅰ~Ⅲ级)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和Tubridge)治疗未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个动脉瘤)患者。对手术过程、围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O′Kelly-Ma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相关参数对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35例)及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15例)收治的50例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脑室型ICP探头置入术,监测并记录ICP初压,ICP、波幅(AMP)及压力波幅相关性指数(RAP)均取患者入住监护室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