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集群在理论和实践上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发展模式,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群区域的“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但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此地方政府应适度作为,依据本地比较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园区、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重视优势产业等培育特色和品牌产业集群,通过打造集群品牌、宣扬信任合作的文化氛围、扶持中介服务体系等措施将现有集群做大做强。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农”问题;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0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4-0028-05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指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并且通过贸易和非贸易的方式相互紧密联系,展开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区域经济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1],也有学者称之为农业产业区,认为其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明显的优势作用。其竞争力主要源于积聚产业网络组织所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联合效率以及区域创新网络。[2]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成群并带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的普遍现象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一、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及典例
  
  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极其丰富,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不断向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同时,湖北省也正在不断壮大富有中部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些县市还形成了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板块经济,增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如仙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等。江汉平原的纺织服装产业群、山区县市优质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群等也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集群已成为省域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下面介绍几个较为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一)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
  彭场镇是位于仙桃东南、仅有16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人的小镇,其产业集群特点是主要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在当地政府的扶持推动下聚集而成,并且通过产业合作机制和产业关联机制把无纺布口罩、活性炭口罩、护士帽、手术帽、医生帽、太空帽、发网帽、围裙、袖套、鞋套、工作服、隔离衣、无纺布套装、手术衣、超声波热合手术衣、实验服、防护服、购物袋无纺制品企业集聚在一起,获得专业化、规模化和协作化范围经济效益。湖北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工业城,聚集了40多家无纺布制品企业,年出口无纺布制品集装箱标柜5 000多个,出口交货价值6亿多元,占全国出口的1/3,彭场镇成为全国无纺布出口第一镇。到2003年10月底该地聚集企业已达103家,职工1.5万人,已经初步形成无纺布生产、制品加工、装饰包装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汉川马口镇制线产业集群
  该集群特点是以专业村为载体,发展“一村一品”,并通过产业合作和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品牌化的生产与销售。湖北3 509纺织总厂对当地制线产业发挥了龙头和孵化器作用,为一批中小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区内已经形成了新庄、五福染纱专业村,高庙、高山、枣树制线专业村,高窑、丁集制线包装专业村等。该地集聚有几十户中小型纺纱制线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涌现了利达、森佳、惠惠、蓝天等品牌工业缝纫线,在汉川市马口镇纺织工业园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工业园里,就聚集了39家重点纺织企业,已经形成以纺纱为主体,染纱、制线加工、配件、包装等与制线相互配套发展的中小企业集群。纺织业成为支撑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0%、工商税收的80%和第三产业收入的80%来源于纺织业。
  
  (三)咸宁特色麻纺产业集群
  咸宁特色麻纺中小企业群的特点是依托本地苎麻资源优势,通过银泉、精华、天化等优势中小企业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品系列化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形成纯麻纱、苎麻混纺纱等特色麻纺中小企业集群。苎麻纱及其混纺纱线2002年就达到19 908吨,占全国53.93%,苎麻针织纱裤年产量达到9 288万件,占全国同类产品95.92%,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系列有纯麻长纺纱、短纺纱,支别从11英支到40英支,混纺纱、包芯纱、功能性纱应有尽有。
  
  (四)随州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
  三里岗镇气候条件较好,栎木资源丰富,适合人工栽培香菇。该镇由于有优质丰裕的货源,成套完备的加工设备,享誉海外的知名品牌,稳定畅通的营销渠道,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加之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使三里岗香菇产业逐渐做大做强。目前,该镇香菇市场以年交易量8 000吨、交易额近5亿元的规模,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三里岗也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全镇常年从事香菇贸易的加工户近200家,生产加工达8 000人以上,其中4 000人常年在外面进行技术输出和香菇购销。另外,随着近30年来香菇生产的发展,随州市共建立28个中小型香菇交易市场,其中的三里岗香菇街、草店镇、万和青苔香菇交易市场等与城区的一个占地21 335平方米的大型香菇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交易市场群。三里岗镇、万和镇、草店镇等几个产销大镇还吸引了香港、台湾、深圳、广州、四川、陕西和本省的菇农到该市的各大中型香菇市场进行香菇贸易,仅三里岗镇的香菇街,年上市量就达3 000多吨,销售额超过118亿元,成为中南地区较大的香菇交易市场,“菇乡”的美誉也由此而享誉中南六省。
  
  (五)“板栗之乡”——罗田
  罗田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在春秋、战国以前即开始有人工种植,20世纪70年代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起步,后发展到各类加工企业162家,其中产值过1 000万元的6家,从业人员1.2万人,年加工板栗2 500吨以上,年产值10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目前全县已建起了15个板栗保鲜库和200多个小型罐头厂,进一步扩大了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加了速冻板栗肉、板栗粉、板栗果脯、板栗罐头、板栗饮品、栗羊羹、甘露煮、酱栗膜等新的加工产品种类,形成了板栗生产和加工的产业集群雏形。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缓解“三农”问题的证据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工人的需求增加,从而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上述的随州市从事香菇专业和季节性运销的人员达15万人,其中专业运销的达10.16万人;马口镇纺织业的从业人员有1.8万人,同样为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罗田县由于板栗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加的情况下,罗田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从2004年的12.49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11.30万人,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从2004年的8.09万人和11.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9.53万人和11.82万人,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大幅上升,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三里岗人靠种菇致富后,不少农民购买了摩托车代步,如今又坐上了蓝鸟、现代、桑塔纳、富康、奥迪等名牌轿车。据统计,全镇9 026户,共有摩托车2万辆,价值15万元以上的轿车15辆。生意忙时,他们驾着自己的小车走南闯北联系业务,搜集信息;生意闲时,他们带着家小到城市购物,到风景区旅游。由此可见,香菇的种植和加工产业集群大大增加了该区域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人3 080元,其中香菇收入逾千元。另外,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农民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使收入增长。如百户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显示,咸宁的咸安区2006年上半年农民出售麻类人均3.55公斤,同比增加1.28公斤,使人均收入增加9.91元。而彭场镇由于加工企业的集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与仙桃市其他乡镇相比具有较高的人均纯收入。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产业集群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当地政府必然会加强基础设施,使城镇硬件水平得到提高。另外,产业的聚集,使乡镇企业不断繁衍,也带动了产业工人的聚集,从而又将带动当地的商业、饮食服务业、房地产、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城镇化水平[3],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产业聚集度高的地方,工业发达,市场繁荣,小城镇建设好。上述的马口镇、三里岗镇、彭场镇等,都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城镇,成为湖北省小城镇建设中的亮点。如马口镇城区面积已由1995年的不足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6.2平方公里,城区路网由过去的小街里弄发展成为三纵三横的现代城镇骨架,城区人口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4万人发展到现在的近6万人,从而实现了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
  综上来自湖北的证据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有效缓解了集群区域的“三农”问题。
  
  三、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差距与问题分析
  
  尽管湖北省已经形成不少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或者其雏形,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具有一定的农产品生产优势却没有形成相应的加工产业集群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为66∶24∶10,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这些年来这种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集群则为数不多。对比湖北省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可以发现,有些东部地区如浙江省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却发展起来大量的专业企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村),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势农产品,具有接近原料基地的集聚条件和优势,却没有形成相应的加工业集群,即“异地(城市与消费区)加工多,就地(生产地)加工少”。以纺织产业为例,湖北最大轻工行业纺织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4%,而纺织业作为浙江、江苏最大轻工行业,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17.2%和24.3%。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名单中,38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特色城镇中广东有10个、江苏8个、浙江16个、福建1个;第二批名单中,30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广东有9个、江苏6个、浙江6个、福建5个、山东4个;第三批21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广东有5个、江苏6个、浙江3个、福建3个、山东2个。而湖北省只有仙桃市彭场镇作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进入第三批名单中。[4]同时,我们采用2005年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运用区位商[5]指标计算出的地区优势产业①,江苏的优势产业为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浙江为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广东为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由此可见,江浙粤地区的纺织、服装、皮革等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棉、麻等农产品产量并不低,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与其他省份相比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但是相对来说相应的加工产业集群不发达甚至没有形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二)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小,联系不紧密,集群优势不强
  一是集群数量少、规模小。浙江等发达地区几乎遍地是集群,专业村(镇)、块状经济“遍地开花”,且发展较为成熟,而湖北省产业集群仍然较少,而且有很多仍处于雏形阶段,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相对较弱。如湖北省53个县市144个亿元产业集群中,平均每个产业集群企业个数为31个,平均销售收入为5.8亿元。而同期,浙江省工业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149个,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每个产业集群平均工业产值达67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35个,100亿元以上的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无锡市15个产业集群,集聚企业3 000多家,每个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都在15亿元以上。[6]
  二是集群企业联系不紧密,竞争激烈,合作不足。例如,仙桃市彭场无纺布产业群、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群普遍存在低价竞争,农产品加工行业中由于产品趋同导致恶性价格战的事情屡有发生。多数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多,信息共享、相互合作的少,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缺乏规制管理和行业或产业自律,缺乏区域合作,企业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使得一些产业集群难以做强做大,有的甚至萎缩。
  三是技术含量低,与科研机构联系弱,人才、科教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湖北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目较多,但是这种科技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其食品、饮料、农业、纺织、服装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化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少,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较低。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传统产业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等原因缺乏风险抵抗能力而纷纷倒闭。
  
  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应有的作为
  
  中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根源在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落后,因而事实上还是一个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7]技术落后、管理素质低、基础设施差等问题是农村工业化、农民办企业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集群恰恰在技术溢出、衍生企业的便利性、公共服务部门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均能有效地弥补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转变政策思路,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来有效缓解“三农”问题,从而加速实现中部崛起。
  
  (一)依托资源优势,引导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是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及其集群。应重点发展本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其为主体引导发展产业集群。我们通过区位商指数计算得出,湖北省比较优势产业为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些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雏形,如湖北武穴市梅川镇聚集各类食品加工企业100多家,产值达到12.6亿元,成为“鄂东食品第一城”。也可以利用区内江湖和山区等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品加工和中药材、茶叶等产业集群。如湖北潜江市发挥水产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目前有各类渔场207个,水产品产量8.65万吨,全市有8家规模较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5.1万吨。恩施州利用高山生态优势,集中资金扶持药菜、葛粉、薇菜、魔芋等绿色富硒食品的开发。另外还有洪湖水产、鹤峰山野菜、英山茶叶等一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雏形。如果通过行政协调和市场调节的双向推动,使其形成集聚效应,很有可能成长为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但是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适当引导其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二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如果没有广大的中小企业,单凭龙头企业单打独斗,仍然难以形成集聚的强大力量。湖北省并非缺乏大企业,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已经培育了一批在行业或区域发展中起龙头作用的企业,不仅是区域中龙头企业中的佼佼者,而且在全省、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8],但是为大企业配套的精深加工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应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服务,使之成为与农户和大企业“抱团”的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做好园区规划。浙江省1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就有2 3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98.67亿元。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园区兴起,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使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湖北省也应做好集群和园区规划,做好园区定位,施行优惠政策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入园集聚,鼓励企业合作,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产业集群的载体和摇篮。
  
  (二)促进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一是打造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如“大洪山”、“神农”、“三里岗”、“牡丹”等品牌已经构成三里岗香菇的国际形象,享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海内外客户一提起这些品牌,就自然而然想到三里岗;彭场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非织造布及制品名镇”的称号,扩大了该镇的知名度,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但是湖北省的品牌相对来说仍然较少,知名度也较小。如罗田的板栗曾经出现销路不好、栗农亏损的局面,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板栗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尚未打出知名度。因此应继续打造特色品牌,将产品品牌逐渐做大为集群品牌、区域品牌,同时维护已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防止恶性竞争和假冒伪劣商品造成品牌的消失和毁灭。
  二是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强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储运新技术,加强深加工技术、产品及成套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技术培训,成立中介服务组织对其进行指导。适应食品安全的要求,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力争使产品达到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还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宣传治污观念和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出台政策扶持中介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采用“政府扶植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政策思路,扶植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物流业(保鲜、储藏、运输企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金融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培训业(高校、技校、培训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等服务行业,以及为农业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市场等,以降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交易费用,包括信息费用、物流成本、人力资本费用、技术创新费用、融资成本等,同时也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服务和市场平台。
  
  参考文献:
  [1]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
  [2]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7):64-73.
  [3]向会娟,曹明宏,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农村经济,2005(3):47-49.
  [4]顾强.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5.
  [5]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EB/OL].[20060721].中小企业网.
  [7]陈有权,陈柳钦.“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EB/OL].[20040309].http://www.cp.org.cn/.
  [8]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发展的情况[EB/OL].[20060622].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
其他文献
中日同形近义词是日语授课中的常见问题,在教学中合理区分,使学生牢固掌握非常重要。特别是中日同形近义词中动词的比较研究容易被忽视,而其各自词义义项在表达方式上又由于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推进,中职院校的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个背景下,对中职院校中的语文学科和专业进行整合就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发展
在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中,语言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从意识,类型,应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现状,发现教师利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仍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给出几点建
摘 要:通过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合同农业”模式下的具体组织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所采取的措施及其背后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和解释,从而揭示了这种模式在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合同农业”在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合同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
摘要:在介绍流动性维度和常用的流动性指标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和2003年上证的高频数据,以半年为一个时段,计算各股的常用5分钟流动性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支股票的常用流动性指标进行考察,获得了一个能够对流动性各个维度都有一定反映的综合流动性指标。研究结果发现绝大数股票都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4个新的变量来进行描述,且这4个变量具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流动性指标;流
当今高职院校的核心与焦点之一是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意义在哪里,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法与途径是怎样的。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自主创业的前提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陕西高校与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日前,由李睿煊、李香会等撰著的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类著作《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纬度》一书,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该书是国内城市景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