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老人“下海”卖凉粉做大品牌建小吃城

来源 :大众致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弃“铁饭碗”下海,成为邻居们羡慕不已的“万元户”;下岗再就业,不但没有让自己沉沦,反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的幸福……因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改变个人或家庭命运的故事实在太多。今年89岁的谢贵芳就是其中一位。改革开放之初,她从牛市口街办竹器社退休,单位一次性给了1100元。那时,她老伴早逝,三个儿子中两个待业,一个还在读书。生活的紧迫让近60岁的她在牛市口开起了一家凉粉店,成为成都首批个体户之一。4个月后,这个原本困顿的家庭成了成都第一批“万元户”之一……
  
  为求生计 60岁老人“下海”卖凉粉
  
  “没有放鞭炮,没有摆花篮,没得任何仪式,我们在30多平方米的店铺摆了6张桌子。四哥、六哥、老妈齐上阵,还请了两个服务员,就算开张了。”
  现年89岁的谢贵芳如今闲不住,头发花白的她在幺儿杨小林位于成都土桥的面店帮忙,手脚麻利,思维清晰。面店规模并不大,却赫然打着“成都名小吃×××面店分店”的招牌。谢贵芳笑着张罗记者坐下,一举一动都是生意人的热情和周到。
  以前,聪明能干的谢贵芳就从父辈那里继承了祖传的川北凉粉手艺。后来,谢贵芳和丈夫先后生了10个子女,加上赡养老母亲,两口子收入拮据。1961年,谢贵芳来到街办竹器社计件做工,丈夫则到沙河水泥厂工作。
  1973年,丈夫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谢贵芳身上。1979年,谢贵芳退休,单位一次性给了1100元。当时,谢贵芳的四儿子杨树安和六儿子杨树元赋闲在家,幺儿杨小林还在读书。谢贵芳的眉头皱紧了:这日子怎么熬啊?“要不你还是卖凉粉嘛。”老姐妹帮谢贵芳出主意。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允许搞个体经营,不如重操旧业,谢贵芳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6月1日,“牛市口凉粉店”正式开张,经营凉粉和小笼包子等。“没有放鞭炮,没有摆花篮,没得任何仪式,我们在30多平方米的店铺摆了6张桌子。四哥、六哥、老妈齐上阵,还请了两个服务员,就算开张了。”
  
  争议声中 低调添置彩电收音机
  
  杨小林回忆,店铺就在当时的胜利电影院对面,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工程机械厂等众多大企业都在附近,这是整条街乃至整个城东的第一家个体餐饮店,几乎毫无竞争对手。加上街坊邻居都知晓母亲的手艺,开张头天,顾客就排了200多米。“很多顾客就蹲在路边吃,路边堆了一排吃过的碗筷。”一家人都没想到,这一角钱一碗的凉粉、一角五分钱一碗的肥肠粉和4角一笼的小笼包,一天竟然赚了200多元。
  大约过了4个月,家里就有了万元以上积蓄。有了钱,家里便开始添置家电。14英寸的彩电花了1400多元,神笛牌收音机花了668元,这在普通人家里,连想都想不到的事。当时,哪家有了收音机,都会把至少半米长的收音机放在自行车上,在小巷里走家串户地大声显摆。很多人也跑到家里来看电视看稀奇。
  不过家人都尽量保持低调。改革开放初期,仍有很多人认为去国营单位工作才脸上有光,而个体户做生意很没面子。当时,杨小林的同学就常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还嘲笑他是“卖凉粉的”。
  
  做大品牌 投资百万筹建小吃城
  
  当时没有品牌意识,没想到要做大做强。2004年,牛市口部分商业路段拆迁,牛市口凉粉店也不复存在。
  1983年,四儿子杨树安决定自立门户,在牛市口凉粉店对面开了一家面馆。“吃客们都知道两家店其实是一家主人,说是抢凉粉店生意,还不如说是把顾客分流了。”坐在春熙路的面馆里,现年近60岁的杨树安忆起当年情形,脸上浮起笑意,“一开门就开始忙,很多客人都是从西门、南门骑车过来吃肥肠粉,好多学生是早餐必吃一笼包子再去上学。”
  当年,杨树安在成都市房建公司当工人,因为觉得工作“风吹日晒看不到希望”,才跟母亲下海经商。如今杨树安已在春熙路、长顺上街和土桥开了三家分店,自己的面店也被评为成都名小吃。老六杨树元也在世纪朝阳附近经营起小有名气的鱿鱼汤锅。
  经营餐饮店的前几年,几乎没遇到任何危机。直到1984年,牛市口才出现了其他馆子。大家都瞅准了餐饮业这个金饽饽,餐饮店也随之多了起来。这时,牛市口凉粉店开始向行家取经,改良技术、增加品种。杨小林介绍,四川餐饮协会收集整理的《成都名小吃》也把牛市口凉粉店收录在内,并对母亲谢贵芳专门进行了采访。但由于当时没有品牌意识,没想到要做大做强。2004年,牛市口部分商业路段拆迁,牛市口凉粉店也不复存在。
  杨小林踌躇满志地说,明年他准备和兄弟投资上百万元,在花牌坊建一个饮食城,就以“牛市口凉粉店”命名,母亲就是饮食城的活招牌。
其他文献
在专业美容院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日益增长的美容消费需求与持续保持的高额回报,据了解,专业美容机构近年利润有所下降,但投资前景依然看好。  随着市民美容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几年佛山“美容经济”发展迅速。不仅小型美容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些大型品牌美容连锁机构也加快在佛山布局。据粗略估计,仅今年上半年,佛山新增专业美容品牌连锁店就达到10家左右,预计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更快。将新增20家左右。  
期刊
工作,犹如吃饭,都属于人生头等大事,有人说工作是为了吃好饭,而吃饭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有时候,人们在吃饭的过程中对菜一种食物可能因为吃得太多或者太频繁。得了厌食症,工作也一样,当你对某一工作“吃得太多”、“吃腻了”、对你没有了新鲜感和吸引力的时候,你也就得了职场厌食症。  在长期的客户接待中,发现在职场中有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每到一家公司,在前几个月或者一年时间内,发挥得非常好,可是过了这段时间,
期刊
这三个创业点子哪个更适合你  典 典    点子一:学生就业旅馆  学生就业旅馆是一种专业面向各大高校外出求职学生的公寓式学生旅店。按照设计,学生就业旅馆能提供免费的宽带上网、廉价的简历打印,免费提供招聘报刊杂志、招聘会场预告及公交、火车的详细查询等服务,此外,还可以提供小灵通出租业务。  学生就业旅馆最大“卖点”在于它采取的是学生公寓模式,并以此降低每位居住者的房价。单人房40-60元,四人间2
期刊
试看描绘一下上班族的日常生活,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是:身着套装,朝九晚五,休闲型泡泡吧、唱唱歌,家庭型做做饭,看看无聊电视剧……其实,现在不少上班族已经悄然告别了这种单一的生活模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街边开一些个性小店已成为一种时尚。  上班时,他们是员工,与同事快乐合作、轻松应对;下班时,他们是“店主”,与店员共商进退,掌握航向。据说,这叫换位思考。盈利是上班族“店主”的动力和追求,但他们的经营
期刊
周炜,本市某名牌高校理科冷门专业毕业生,目前供职于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和他一拨进咨询业的,大多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周炜在他们那届毕业生里也算小有名气:不少大公司的面试名单上,都有他的名字。而最让大家跌眼镜的,是周炜几次“另类”的面试经历——“他怎么运气那么好……”  早在毕业前1年半,周炜就铁了心想进咨询业谋职,可他学的专业离咨询业相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能拿出点跟人家不一样的
期刊
当前儿童近视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正严重危害少年儿童的健康。中国儿童近视率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还较低,约占15%至20%。但现在自小城镇、中等城市到大城市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并且明显从儿童高龄组向低龄组发展。    受众观念的改变    以上这些数据所呈现的无限商机,对厂商、眼镜门市而言,几乎还是普遍存在着儿童眼镜很难经营、市场难以拓展以及利润微薄等观念。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大家都有先入为主的几
期刊
开店创业项目一:玩具租赁店    儿童玩具的品种越来越多,价位也越来越高,而小孩都有喜新厌旧的特点,许多价格不菲的玩具玩不了几天就扔在一边,玩具多了占用家庭大量空间,随意扔掉又觉得可惜。这让家长感到头疼不已。针对这一市场需求,玩具租赁店应运而生,主要是向顾客出租玩具商品。从中赚取租金以获得利润。玩具租赁店所推行的“用一定的钱换来更多的玩具”理念,正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  创业一点通:经营玩
期刊
马卫良成功的秘诀是:从不让别人吃亏,尤其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他手下的苗木工人。此外,他还有一个经营原则:只要有薄利,他就做。  现年38岁的马卫良是浙江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人。他很有经济头脑,又喜欢读书。2004年,马卫良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近年来苗木市场潜力较大,于是他决定投资100多万元,走苗木经营之路。    只要有薄利就做     万事开头难。决定了建立苗木场之后,马卫良首先做的是跑市场,
期刊
如果有一天,遇到身着汉服逛街的古装女子。你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在拍戏。交领右衽、宽衣博袖、束带无扣——如今,汉服已不仅仅是舞台银幕上的表演服。那些峨冠博带、飘逸灵动的身影已经走上街头,走进公园,走入餐厅,走向各种典礼、展会。这种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的美丽服饰。正走近我们身边。  这一契机让汉服更多地走入人们视野,汉友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了市场的需求。便有了商机。嗅觉敏锐的企业也开始蠢蠢欲动,欲掘汉服商机这桶
期刊
一位农民创业者“用三千元经销‘通络透骨贴’半年净赚八万元”的真实故事  孙 菲          想致富找对路 爱迪公司有好项目  冷 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