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辽市水田面积3万hm2,分布在10个乡镇,2011年水稻产量22 010 t。近年来以境内的辽河流域黑土地资源为优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发展优质无公害水稻,特别是双辽市“绿优米”商标注册后,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对拉动该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义
1.1为农产品消费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的首要目标就是保障百姓的农产品食用安全,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也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为了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应当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1-5]。
1.2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战略选择。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即实现农业优质、生态、高效、高产、安全。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来的农村经济新发展机遇,推进专业化加工。
1.3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从而实现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即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优质优价,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
1.4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生产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向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2无公害水稻生产对策
2.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
不断完善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政策,逐步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与体系,积极引导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农业、技监、工商、卫生、环保、财政、供销、科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规划、协调,决定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可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一致,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2.2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水稻质量档次。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多元化卫生标准检测方法和手段,加强生产环境质量监控,充分适应各种农产品生物特征。要强化检测手段,杜绝违禁农药、激素的销售,重点是抓住源头,做好产品质量的检测和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最终产品要进行监测、认证和标识,加强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三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市场法规,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依法治理,对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农产品的要加以处罚;对达不到规定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就地销毁,不准入市交易;为生产和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户或经营者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减免市场管理费、设立销售专柜、开展直供直销等方式提供方便,增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2.3选用优良品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选用抗虫、抗病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稻米品质,包括蒸煮及食用品质、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卫生品质、贮藏加工品质等。稻米品质的优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2个方面。遗传因素对稻米品质起决定作用,通过基因对品质的优劣进行控制。因此,必须重视提高种子质量,净化水稻种子选育及销售市场,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杜绝私繁乱育,为双辽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奠定品质基础。同时推广水稻新品种,定期轮换品种,保持品种抗性,减轻病虫害。
2.4提倡无公害优质水稻育苗
做好本田耕作与土壤改良,改传统耕作法为少耕、旋耕。针对不同稻田土壤类型采取相应的改良与培肥方法。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培育壮苗。培育适龄壮秧包括:精选种子,实行宽床旱育苗,采用专用特制无纺布覆盖简化省力育苗,用全营养壮秧剂配制育苗营养土;用钵盘、钙塑料软片等作营养土载体;工厂化设施集中育秧等。普通旱育苗或隔离层育苗播量不能超过200 g/m2,软盘育苗、钵盘育苗播量控制在50~60 g/盘。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地力、管理水平等,确定合理稀植的具体指标;具体形式可以等行距稀植、宽窄行稀植或超稀植。等行距稀植时插秧规格为30 cm×17 cm;采用宽行40 cm、窄行30 cm的大垄双行时,穴距为13~17 cm。
2.5采用经济合理的肥水管理措施
施肥应符合NY/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在肥料使用上,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多施有机肥,采用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更加疏松,保持和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水稻的品质、营养和食味。引进生物肥,如膨化干燥肥、三维强力肥、三维生物菌肥、效素菌肥、生物育苗专用肥、生物钾肥等。采取平稳促进施肥法,施腐熟农肥30~45 t/hm2、纯氮120~150 kg/hm2、五氧化二磷70~80 kg/hm2、氧化钾70~80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5∶0.5。有机肥及磷、钾、锌肥全部作底肥一次施入,氮肥总量的50%~60%作底肥,24%~30%作分蘖肥,16%~20%作穗肥。施肥安全间隔期在15 d以上,即收获前15 d以内不再施肥。采用防除水污染及优化灌溉技术。选择灌溉水源未受污染的地块种稻,灌溉水质要求符合NY5116的规定。合理规划建设并完善灌溉渠系,在污水排放口处安装净水装置。
2.6做好病虫测报和防治
做好病虫测报,以利于正确把握防治时机,选用对口农药,有的放矢地开展病虫害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污染。防治稻瘟病,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用三环唑300~375 g/hm2或稻瘟灵420~600 g/hm2喷雾;防治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抽穗期,当分蘖期丛发病率在15%~20%、孕穗期在30%以上时,用井冈霉素150.0~187.5 g/hm2加水750 kg喷雾1~2次。低于此指标可以不施农药;防治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用井冈霉素150.0~187.5 g/hm2对水750 kg对穗部进行喷雾;防治稻水象甲,移栽后发现稻水象甲成虫啃食水稻叶片时施药,用20%三唑磷乳油1.50~2.25 L/hm2,或5%氟虫腈450 mL/hm2,或25%杀虫双水剂3 L/hm2喷雾;防治二化螟,在稻苗枯鞘高峰期,用杀虫双540~675 g/hm2,或杀虫单675~825 g/hm2,或三唑磷3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
2.7推广多元化水稻高效栽培技术
一是优质稻菜果复种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水稻—日光温室蔬菜复种技术;水稻—地膜马铃薯复种技术;水稻—早春甘兰复种技术;水稻—草莓复种技术;稻田种食用菌技术等。二是稻田养殖技术。包括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鸭技术、稻田养蟹技术,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2.8转变经营模式,培育水稻加工产业集群
根据产业化经营发达地区的经验,由“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需要向“龙头企业 中介服务组织 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转变,使中介服务组织承担起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效对接的载体,降低企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保鲜、贮运及产后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推出新产品、新花色,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2.9重视信息网络支撑应用
一是逐步消除非贸易壁垒,为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创造市场准入条件;二是为生产企业、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分析研究国际国内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动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散發需求信息;三是扶持和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向经济市场化发展。
3参考文献
[1] 康鸳鸯,吴克宁,康超,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2):76-80.
[2] 王银淑,张春造,韩嘉祥,等.高效低毒新型杀虫剂——杀虫磺防治水稻害虫的试验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6(4):73-78.
[3] 王廷波,李新辉,董梅,等.乡镇无公害蔬菜发展刍议[J].种业导刊,2011(1):32,36.
[4] 文晓慧,蔡昆争,葛少彬,等.硅对镉和锌复合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86(4):153-158.
[5] 吴新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0(8):38-39.
1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义
1.1为农产品消费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的首要目标就是保障百姓的农产品食用安全,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也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为了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应当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1-5]。
1.2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战略选择。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即实现农业优质、生态、高效、高产、安全。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来的农村经济新发展机遇,推进专业化加工。
1.3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从而实现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即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优质优价,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
1.4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生产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向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2无公害水稻生产对策
2.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
不断完善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政策,逐步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与体系,积极引导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农业、技监、工商、卫生、环保、财政、供销、科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规划、协调,决定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可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一致,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2.2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水稻质量档次。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多元化卫生标准检测方法和手段,加强生产环境质量监控,充分适应各种农产品生物特征。要强化检测手段,杜绝违禁农药、激素的销售,重点是抓住源头,做好产品质量的检测和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最终产品要进行监测、认证和标识,加强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三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市场法规,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依法治理,对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农产品的要加以处罚;对达不到规定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就地销毁,不准入市交易;为生产和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户或经营者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减免市场管理费、设立销售专柜、开展直供直销等方式提供方便,增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2.3选用优良品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选用抗虫、抗病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稻米品质,包括蒸煮及食用品质、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卫生品质、贮藏加工品质等。稻米品质的优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2个方面。遗传因素对稻米品质起决定作用,通过基因对品质的优劣进行控制。因此,必须重视提高种子质量,净化水稻种子选育及销售市场,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杜绝私繁乱育,为双辽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奠定品质基础。同时推广水稻新品种,定期轮换品种,保持品种抗性,减轻病虫害。
2.4提倡无公害优质水稻育苗
做好本田耕作与土壤改良,改传统耕作法为少耕、旋耕。针对不同稻田土壤类型采取相应的改良与培肥方法。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培育壮苗。培育适龄壮秧包括:精选种子,实行宽床旱育苗,采用专用特制无纺布覆盖简化省力育苗,用全营养壮秧剂配制育苗营养土;用钵盘、钙塑料软片等作营养土载体;工厂化设施集中育秧等。普通旱育苗或隔离层育苗播量不能超过200 g/m2,软盘育苗、钵盘育苗播量控制在50~60 g/盘。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地力、管理水平等,确定合理稀植的具体指标;具体形式可以等行距稀植、宽窄行稀植或超稀植。等行距稀植时插秧规格为30 cm×17 cm;采用宽行40 cm、窄行30 cm的大垄双行时,穴距为13~17 cm。
2.5采用经济合理的肥水管理措施
施肥应符合NY/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在肥料使用上,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多施有机肥,采用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更加疏松,保持和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水稻的品质、营养和食味。引进生物肥,如膨化干燥肥、三维强力肥、三维生物菌肥、效素菌肥、生物育苗专用肥、生物钾肥等。采取平稳促进施肥法,施腐熟农肥30~45 t/hm2、纯氮120~150 kg/hm2、五氧化二磷70~80 kg/hm2、氧化钾70~80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5∶0.5。有机肥及磷、钾、锌肥全部作底肥一次施入,氮肥总量的50%~60%作底肥,24%~30%作分蘖肥,16%~20%作穗肥。施肥安全间隔期在15 d以上,即收获前15 d以内不再施肥。采用防除水污染及优化灌溉技术。选择灌溉水源未受污染的地块种稻,灌溉水质要求符合NY5116的规定。合理规划建设并完善灌溉渠系,在污水排放口处安装净水装置。
2.6做好病虫测报和防治
做好病虫测报,以利于正确把握防治时机,选用对口农药,有的放矢地开展病虫害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污染。防治稻瘟病,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用三环唑300~375 g/hm2或稻瘟灵420~600 g/hm2喷雾;防治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抽穗期,当分蘖期丛发病率在15%~20%、孕穗期在30%以上时,用井冈霉素150.0~187.5 g/hm2加水750 kg喷雾1~2次。低于此指标可以不施农药;防治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用井冈霉素150.0~187.5 g/hm2对水750 kg对穗部进行喷雾;防治稻水象甲,移栽后发现稻水象甲成虫啃食水稻叶片时施药,用20%三唑磷乳油1.50~2.25 L/hm2,或5%氟虫腈450 mL/hm2,或25%杀虫双水剂3 L/hm2喷雾;防治二化螟,在稻苗枯鞘高峰期,用杀虫双540~675 g/hm2,或杀虫单675~825 g/hm2,或三唑磷3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
2.7推广多元化水稻高效栽培技术
一是优质稻菜果复种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水稻—日光温室蔬菜复种技术;水稻—地膜马铃薯复种技术;水稻—早春甘兰复种技术;水稻—草莓复种技术;稻田种食用菌技术等。二是稻田养殖技术。包括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鸭技术、稻田养蟹技术,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2.8转变经营模式,培育水稻加工产业集群
根据产业化经营发达地区的经验,由“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需要向“龙头企业 中介服务组织 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转变,使中介服务组织承担起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效对接的载体,降低企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保鲜、贮运及产后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推出新产品、新花色,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2.9重视信息网络支撑应用
一是逐步消除非贸易壁垒,为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创造市场准入条件;二是为生产企业、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分析研究国际国内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动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散發需求信息;三是扶持和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向经济市场化发展。
3参考文献
[1] 康鸳鸯,吴克宁,康超,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2):76-80.
[2] 王银淑,张春造,韩嘉祥,等.高效低毒新型杀虫剂——杀虫磺防治水稻害虫的试验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6(4):73-78.
[3] 王廷波,李新辉,董梅,等.乡镇无公害蔬菜发展刍议[J].种业导刊,2011(1):32,36.
[4] 文晓慧,蔡昆争,葛少彬,等.硅对镉和锌复合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86(4):153-158.
[5] 吴新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0(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