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其巨大的容量、直观的感受、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丰富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极大地调动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辅助的小学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创设了真实可感的情境, 为语文课增色不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优化。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高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巧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营造生动形象、逼真入情的情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可以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学习效果。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创造力的发挥,詹天佑开凿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从两端同时凿井”。学生只据课文内容不容易理解,我于是根据课文的叙述利用信息技术找挖隧道的动画,让学生看,声形并茂动画。瞬间学生明白工期为什么大大缩短了。使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化静为动,极大地激发想象力,学生就轻而易己地理解掌握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巧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语文课堂容量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突破书本限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新知识、新素材引入课堂,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的优势,展示更多的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拓宽视野,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加大课堂容量,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拓展。开阔思路,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扩大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例如,《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语言很难描述明白蝙蝠的飞行原理,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制作动画,将飞机如何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抽象过程体现出来。通过动画演示后学生印象深刻,很轻松地理解了知识。教师还可以号召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指导他们通过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到互联网上搜索。对自己关于飞机飞行原理的其他疑问进一步探索。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技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阅读到丰富的课外资源,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海洋。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增加语文课堂容量。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激发想象,巧妙解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鼓励学生边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理解内容,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学生没法体验到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影响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降低学习难度,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创设逼真的情境,用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扩大了视野,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极容易的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效的做到了与时代信息的融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可以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有效途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让多媒体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桂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
  【2】赵婷.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J】.中国新通信,2015(11)
  【3】田芳.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拙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家里人带着,我真不知道那个叫“高榜”的地方.自然,也无从得晤那位黑瘦的苗家人.“高榜”其实是一个村,在半山腰上.“高榜”俩字是苗语的音译,我并不知这两个字在苗
10月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发现爸爸在清洗两头“大蒜”,“蒜”上长着几颗嫩黄色的芽儿,我好奇地问:“爸爸,你怎么买了两头‘大蒜’啊?”爸爸听后,神秘兮兮地一笑,我不知他在笑什么
大蒜根腐病属细菌性病害,是大蒜软腐病的一种。该病在4~39℃温度下均可发生,温度高、湿度大则发病重。在连续阴雨天的情况下,土壤湿度大,病菌繁衍活跃,扩散蔓延快,也是该病发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作家。因其许多文章被选入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我们对他并不陌生。  真正认识冯骥才是从北京画院一次题为“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的展览开始的。展览中“收藏四季”的系列画作,与冯老的题诗“莫叹光阴如影过”相照应,让人心生万千感慨。看完展览后,我再一次翻开《传世奇人》,忽觉字里行间的人物栩栩如生,跃出纸面,眼前不禁浮现出那温和而谦逊的面孔。 
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都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