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水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传统水电管理手段落后,水电供配设备落后,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水电管理已逐步向信息与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型,该模式具有细化管理、提高效率、科学分析、智能控制等多种优点,是高校水电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水电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1水电信息化管理的原理及构成
高校水电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将原有的机械计量仪表更换成集计量、控制、通讯、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水电控制设备,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支持软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水电智能监管体系。这种管理体系的最大优势是控、管一体化,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各分散终端设备主要负责计量和智能控制;数据服务器及管理软件则自动对各远程终端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并采集和存储水电数据;水电管理部门通过登录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查询,系统设置,报表打印等管理操作。
2.2水电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高校水电管理范围广,更新频繁,统计复杂,总是会造成信息更新不同步,管理不到位。采用信息化管理后,能快速及时地采集和分析各种水电数据,大大提高水电管理效率,所有水电计量和控制设备都被系统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设备异常,能迅速定位到故障发生地点,以便迅速维修和更换,这大大提高了故障排除的速度,减少了浪费。信息化系统能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水电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3 高校水电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建设成本高,改造情况复杂。
高校水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水电计量与控制终端的安装、通讯网络的建立,数据服务器和软件平台,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构成。其中水电计量与控制终端及其通讯网络的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高校原来的水管网和供电线路的安装时期和施工情况都不相同,对数字化水电系统的统一改造影响很大,有些改造需同时对旧管网和线路进行改造,使不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差异很大,改造前需花大力气对方案进行全方面的论证。
3.2系统技术复杂,维护难度大
水电信息化系统技术含量高,故障类型多样,检修难度大。系统常见的故障有:仪表故障,通讯故障,软件故障,服务器故障等。其中,通讯故障排查难度大,仪表故障更换程序复杂,维护难度和成本高。另外,对于带控制功能的智能电表,其内置的控制器如出现故障会造成断电,且无法人工复电,需及时更换仪表才能解决,若维修不及时,会给各用户带来不便,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3观念存在误区,管理投入少
目前,高校普遍认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可以减少水电管理的人工成本。但从管理内容与成本看,在满足相同的管理功能时,采用信息化管理确实能起到减少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成本的作用。但由于水电信息化管理系统本具有多种功能,能细化水电管理,实现原有人工管理所不具备的高级管理功能,管理的内容与项目大大增加,水电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管理更加细化与严谨。因此,采用水电信息化管理后,管理成本并没有降低反而应有所增加。
3.4、水电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人们对后勤水电工作人员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后勤水电工作很简单,水电管理投入少。高校水电管理人员大多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敬业精神差,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技术力量、管理能力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水电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4 高校水电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领导重视,转变观念
高校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水电信息化管理的推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形成共识,加大投入,做好规划,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水电信息化建设高效有序进行。另外,水电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水电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财务、通讯、后勤、设备等部门及各学院和用户一起推进。只有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才能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调度,使水电管理信息化工作进展的更顺利,更高效。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高校水电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建设之前,需对项目进行全方面的考虑,考虑信息化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讯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维护的便利性,根据原有水电管网的建设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改造方式。如原来是集中装表计量的,直接将机械表换成电子表,采用485串行通讯与校园网相结合的通讯方式;如原配电线路不是集中配电的,可采用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进行通讯,减少线路改造安装的费用。水电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实施,这样才能有利于高校的资金利用,且可以很快见到成效。
4.3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执行力度
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管理需有完备管理制度,有合理的管理团队,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完善的系统维护体系,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与执行力度。若只采集数据,不做管理,不收费,不作奖惩,用户没有节能意识,就起不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因此,不能单单只靠硬件的建设,后期使用管理的好坏,才是真正出成果出效益的重点。故对于水电信息化管理,需转变观念,加强运行管理投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4、建立专门的系统运行及维护队伍。
信息化水电系统具有技术含量高,维修难度大,原有的普通电工难以进行检修。因此,在系统规划时就应考虑系统维护问题,要求承建厂家要派驻校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系统检修与维护工作,服务年限至少要5年以上。并需根据系统的特点,配置专门的维护人员或维保单位。负责对系统进行定期巡查,故障检修,仪表更换,核对信息,24小时应急维修等服务,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4.5培养人才,建设队伍
水电信息化管理不是先进设备的简单堆积,而是由人、信息资源、计算机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其中人是最为关键的要素。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系统对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要求由原来的低技术工作向高技术转变,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通过引进人才,优化队伍建设,建立定期的学习培训机制,对水电管理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知识与技能,提高水电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水电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5 结束语
水电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数字化后勤,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高校的水电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电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领导重视,带头促进,科学规划,完善管理,分步推进,才能使水电信息化管理真正起到加强管理,提高服务,科学决策,节能降耗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水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传统水电管理手段落后,水电供配设备落后,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水电管理已逐步向信息与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型,该模式具有细化管理、提高效率、科学分析、智能控制等多种优点,是高校水电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水电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1水电信息化管理的原理及构成
高校水电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将原有的机械计量仪表更换成集计量、控制、通讯、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水电控制设备,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支持软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水电智能监管体系。这种管理体系的最大优势是控、管一体化,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各分散终端设备主要负责计量和智能控制;数据服务器及管理软件则自动对各远程终端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并采集和存储水电数据;水电管理部门通过登录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查询,系统设置,报表打印等管理操作。
2.2水电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高校水电管理范围广,更新频繁,统计复杂,总是会造成信息更新不同步,管理不到位。采用信息化管理后,能快速及时地采集和分析各种水电数据,大大提高水电管理效率,所有水电计量和控制设备都被系统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设备异常,能迅速定位到故障发生地点,以便迅速维修和更换,这大大提高了故障排除的速度,减少了浪费。信息化系统能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水电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3 高校水电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建设成本高,改造情况复杂。
高校水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水电计量与控制终端的安装、通讯网络的建立,数据服务器和软件平台,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构成。其中水电计量与控制终端及其通讯网络的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高校原来的水管网和供电线路的安装时期和施工情况都不相同,对数字化水电系统的统一改造影响很大,有些改造需同时对旧管网和线路进行改造,使不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差异很大,改造前需花大力气对方案进行全方面的论证。
3.2系统技术复杂,维护难度大
水电信息化系统技术含量高,故障类型多样,检修难度大。系统常见的故障有:仪表故障,通讯故障,软件故障,服务器故障等。其中,通讯故障排查难度大,仪表故障更换程序复杂,维护难度和成本高。另外,对于带控制功能的智能电表,其内置的控制器如出现故障会造成断电,且无法人工复电,需及时更换仪表才能解决,若维修不及时,会给各用户带来不便,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3观念存在误区,管理投入少
目前,高校普遍认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可以减少水电管理的人工成本。但从管理内容与成本看,在满足相同的管理功能时,采用信息化管理确实能起到减少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成本的作用。但由于水电信息化管理系统本具有多种功能,能细化水电管理,实现原有人工管理所不具备的高级管理功能,管理的内容与项目大大增加,水电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管理更加细化与严谨。因此,采用水电信息化管理后,管理成本并没有降低反而应有所增加。
3.4、水电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人们对后勤水电工作人员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后勤水电工作很简单,水电管理投入少。高校水电管理人员大多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敬业精神差,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技术力量、管理能力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水电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4 高校水电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领导重视,转变观念
高校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水电信息化管理的推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形成共识,加大投入,做好规划,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水电信息化建设高效有序进行。另外,水电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水电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财务、通讯、后勤、设备等部门及各学院和用户一起推进。只有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才能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调度,使水电管理信息化工作进展的更顺利,更高效。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高校水电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建设之前,需对项目进行全方面的考虑,考虑信息化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讯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维护的便利性,根据原有水电管网的建设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改造方式。如原来是集中装表计量的,直接将机械表换成电子表,采用485串行通讯与校园网相结合的通讯方式;如原配电线路不是集中配电的,可采用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进行通讯,减少线路改造安装的费用。水电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实施,这样才能有利于高校的资金利用,且可以很快见到成效。
4.3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执行力度
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管理需有完备管理制度,有合理的管理团队,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完善的系统维护体系,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与执行力度。若只采集数据,不做管理,不收费,不作奖惩,用户没有节能意识,就起不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因此,不能单单只靠硬件的建设,后期使用管理的好坏,才是真正出成果出效益的重点。故对于水电信息化管理,需转变观念,加强运行管理投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4、建立专门的系统运行及维护队伍。
信息化水电系统具有技术含量高,维修难度大,原有的普通电工难以进行检修。因此,在系统规划时就应考虑系统维护问题,要求承建厂家要派驻校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系统检修与维护工作,服务年限至少要5年以上。并需根据系统的特点,配置专门的维护人员或维保单位。负责对系统进行定期巡查,故障检修,仪表更换,核对信息,24小时应急维修等服务,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4.5培养人才,建设队伍
水电信息化管理不是先进设备的简单堆积,而是由人、信息资源、计算机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其中人是最为关键的要素。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系统对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要求由原来的低技术工作向高技术转变,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通过引进人才,优化队伍建设,建立定期的学习培训机制,对水电管理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知识与技能,提高水电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水电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5 结束语
水电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数字化后勤,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高校的水电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电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领导重视,带头促进,科学规划,完善管理,分步推进,才能使水电信息化管理真正起到加强管理,提高服务,科学决策,节能降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