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黄河源危机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lwoyao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恐怖的大冰崩到日渐干涸的姐妹湖,从“跳舞公路”到陷入赤贫的牧民,作者目睹了黄河源区的重重危机。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黄河的安危已然命悬一线,陷入困境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牧民,整个流域和整个国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黄河源区近年来频频告急,冰川退缩、冻土消融、水位下降、生态退化,种种迹象向世界发出了危险警告。2005年6月6日至20日,绿色和平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合作,组织了一次黄河源区考察,主要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源区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作为考察队领队,我和同行的科学家一道见证了黄河源的重重危机。
  
  退却的黑冰和白冰
  
  第一天我们把营地扎在海拔4200米高的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山是藏族的四大神山之一,山中孕育着千万年来的积雪和冰川。这些冰川占黄河源区冰川总面积的96%。每年夏天,雪冰融化,汇成水晶细流,为黄河源源不断地补充水量。在5000多米高的青藏高原上,黄河一开始不过是淙淙的小溪,随后汇集诸多支流和雨水,在中华大地和神州历史中蜿蜒流淌,奔涌不息。
  那里我们碰到了索保,他家1985年就搬到这里。在得知我们的来意是要保护这里的环境,研究此地近年来环境的变化后,他对我们报以友好的微笑。我们这次黄河源科考的首要任务是要调查和记录哈龙冰川(阿尼玛卿山的一条主要冰川)在最近25年中的变化。“那么你们来这里是要看看黑冰和白冰的了?它们都被岩石和碎石包围起来了。我妈妈说它们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了。”“索保,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冰川变小了。原来,黑冰的边缘和白冰差不了多远。现在,你们可以自己去亲眼看一看,黑冰已经比白冰多出一大截,它们都快退到山脚下了。”
  何谓白冰?何谓黑冰?冰川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决定明天启程去解开这个谜。是夜,营地就扎在小溪边,安卧雨夜,听小溪轻吟,雨点温柔地打在帐篷上,此情此景甚至有些浪漫。可是睡意很远,因为痛苦很近。对我而言,这也许是有生以来最长的一个夜。头痛之剧烈,如锯如箍,又如海潮一波波侵袭我,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流下面颊。我擦干眼泪,翻身,强迫命令自己迅速入睡,但百次辗转,仍无济于事。唉,毕竟这里是海拔4200米。漫漫长夜,我的同事赖芸一直在低声咳嗽,直到天亮。感冒,对于他这样的壮小伙来说本来是不值一提的小病,但在高海拔地区却可能致命。痛苦的煎熬一直持续到东方露出了一丝微光,我才感到稍有好转。这时,外面突然有人高喊“昨晚下雪了!”我第一反应就是:糟糕!雪会掩盖地貌,这下我们很难寻找冰川25年前的位置了!
  尽管如此,我们的团队仍然启程上路。我们分成两组,由4200米爬到4600米,分别寻找库勒博士(Dr.Mattihas Kuhler)在1981年设置的两个观测点。库勒博士是—位德国的冰川学家,80年代初,他曾和中国寒区旱区研究所共同工作。他对这一地区所有主要的冰川进行了研究,而且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在这些图片中,颇具传奇色彩的白冰和黑冰被标记为哈龙冰川一号和哈龙冰川二号,我们在攀登了400米之后,找到了这两条冰川带。
  两个小时的攀登让我们气喘嘘嘘,这时天也开始放晴。在冰川前面,来自兰州寒区旱区研究所的冰川学家鲁安新教授给我们重新解释了索保所说的话。“冰川是不断流动的冰体,在移动过程中对其周围的岩体产生搬运作用。因而形成堆积在冰川两侧的岩石和砾石,这我们称作冰碛物。”冰川剧烈运动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冰碛,并且不断堆积,彻底改变了地貌。冰川强烈退缩后,遗留下来的大量冰碛物成为当年冰川末端位置的可靠坐标。目测之下,哈龙冰川25年之间至少退缩了1公里!而索保所谓的“黑冰”,也和“白冰”一样,实际上是冰舌,即冰川的末端。唯一的不同就是黑冰被冰碛物所包裹,因此比白冰融化的稍慢一些。二者的融化速度差也为衡量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参照。冰川十分敏感,即便是微小的温度变化也能引起冰川的变化,因此通过长时间观测冰川,我们可以获得有力证据证明气候变化的趋势。根据鲁教授提供的遥感图,在过去30年当中,黄河源区冰川的面积缩减了17%,直接造成补给黄河源头的水量损失达到23.9亿立方米。
  如果按照英国哈德利中心(Hadley Center)的预测,到2100年,青藏高原的温度将比现在升高2-3.6摄氏度。粗略估算,到2050年,中国西北部的冰川将有超过一半彻底消失。而这对于中国的几条大河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让人们更感担忧的是,随着工业生产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直线上升,全球气候会迅速变暖,使得未来情势的发展变得愈发不可预测。
  
  史上最大的冰崩
  
  从长期来看,冰川消退会导致世界主要河流从源头开始变得干涸。而从短期来看,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还会引发其他气候灾害。在我们前往探查冰川的路上,许多当地人以为我们是冲着“大雪崩”去的。2004年3月18日,阿尼玛卿山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雪崩”,超过2640公顷秋季草场顷刻间被毁。我们决定赶去亲自瞧一瞧。
  驱车接近山谷之时,见路旁竖着一块警示牌,上面用红油漆写着“警告!前方危险,请勿进入!”我们又继续向前开行了38公里,终于看到了雪崩的遗迹。在我们面前,绿茵茵的草场犹如骤然被一座巨型煤矿所覆盖。各处散落着黑色的岩石和砾石,在脚下、山坡上、沟壑中到处都是。这里的场景就好像经历过一次火山喷发一样,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巨大而可怖。这时,随队的科学家给出了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结论。
  鲁教授说,他认为这并不是一次雪崩,而是一次“冰崩”。在阿尼玛卿山西侧约5200米的高处,有一大片暗色区域,周边都是积雪,很明显这就是崩塌发生的地点,这里曾经覆盖着数千万年堆积的冰川。气温的迅速上升引发冰川迅速融化,不同的部分融化的速度不同,因此整个冰川的压力分布极为不均。此外,阿尼玛卿山西侧陡峭的地质特征加剧了冰川退缩带来的危险,引发了最终的崩塌。崩塌时威力巨大,夹杂着庞大体积的积雪和黑色冰碛物的冰川直削下来,甚至将山体的一部分也撕扯了下来。直到14个月后,当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留下的余威仍然让到访者心有余悸。美之极致与恐怖并置激发起心底无限敬畏。在左侧,夏季的绵绵绿意攀升到人迹罕至的高度,化作玫瑰色的险峰绝顶,横亘沁蓝苍穹下,千里雪色被烈日映作眩目白金。而在右手一侧,铺天盖地的墨色石丘如波涛起伏——草场表层完全被黑色冰碛覆盖。其对比有如白天和黑夜,梦境和现实。
  然而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滑落的冰川与冰碛物在清水河,权隆河、达玛曲河汇入的曲什安河的河谷处,形成横向5公里、纵向3公里、平均厚度300米的冰雪大坝,将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因为上游不断补水,这个湖泊的面积每天都在扩大;与此同时,由砾石和冰川碎屑组成 的冰碛坝也每天都在松动。坝体本身松散而多孔,而且其中冰冻部分由于温度上升和水浪冲击,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三条突出的冰碛边缘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裂缝,甚至能听到冰缝裂开的声音。小块岩石和冰的碎片不断从坝上脱落,滑入湖中。现在,坝体最低处仅仅比水面高5米,一阵暴雨或者气温陡升造成的加速融化就能让这条千疮百孔的堤坝彻底决口。
  站在冰川湖一侧的山坡上——一个相对牢固的落脚点,我能听到这个稚嫩的湖泊呼吸的声音——崩裂的声音时而清脆响亮,时而深远悠长,还不时伴有扑通扑通的物体掉落声。沿着河水的流向看去,冰碛坝已经被侵蚀出一个大洞。离我2000米远的地方,有一只担架模样的木架静静的漂向大洞,上面系有几块彩色布条。这是藏族传统的水葬。从上游被冲到这里,看上去它的行程就要终止在这个洞里,除非……望着湖水的下游,我知道仅仅40公里以外就是下大武乡,那里还居住着175户人家。我的心猛地一沉,心想,一旦湖水决堤而出,他们可怎么办?
  
  冻土消融,不祥的预兆
  
  6月9日,我们继续赶路。在离花石峡镇59公里的地方,鲁教授抬手一指,“看那条沟!我们现在已经在冻土地带了。”在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十分广泛,但厚度很薄。因此,这里的多年冻土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一旦有一片地下冰融化,在地面上就会形成一条沟渠。之后,地表土的温度平衡也会打破,沟渠会不断扩大,而且两侧也会消融得越来越快,形成所谓的冻融滑塌。在离这条沟不远处,我们开始看到地面上出现大小不一的孔洞,其中许多都蓄有水。这些孔洞被称为热喀斯特地形,是因为冻土层塌陷后才形成的。频繁看到这种侵蚀而成的沟渠以及含水的热喀斯特孔洞,说明气候变化在这个地区造成的影响既广且深。
  在最近20年中,黄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在大规模的消退。主要表现为土地平均温度升高,活动层加深以及多年冻土下界升高等方面。在黄河源区北部,季节性冻土区的地温升高了约0.4-o.6摄氏度,冻土分布界线升高了50-70米。这些并不是枯燥的数据堆垒,冻土层下隐藏着深深的问题。
  驾车行驶在214国道上,我们发现周边的景象越发神秘。浓雾笼罩着绿色的山体,灰色山峰几乎触到天顶。一块路牌上写着“4600米,冻土区域”。在一个岔口,我们看到了一座废弃的住所。中间有一个院落,四周大约围有16间房屋。所有的墙上都布满了既长且深的裂缝,有一些甚至开始倾斜。冻土层融化直接影响到房屋地基的牢固,因此墙体已经倾斜并且开裂。由于地基融化松动而废弃的房屋在该区域随处可见,就连高速公路也不能幸免。尽管路基的设计和建造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并且考虑到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但在气候变化面前也难以为继。地下的冻土层融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意料,因此路基之上曾经平坦顺畅的柏油路现在变得如波浪起伏。道路中间的黄线被拉扯的七扭八歪,看上去颇有几分滑稽。我们把它戏称为“跳舞的公路”。虽然我们已然对此多加防备,但还是发生了一起轻微的车祸。每年中国政府都要对青藏高原上的公路进行整修,三年还要有一次大修,否则这种路况肯定会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然而这些还只是冻土消融问题所导致的表面现象。随着冻土的消融,阻止水分向土壤深层渗入的天然屏障逐渐消失,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不仅会导致对黄河补给不足,甚至有时会引起补给关系倒置——河水补给地下水,因而造成黄河径流量下降,引发枯水季节黄河断流频频发生。
  与此同时,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水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黄河源区土地大规模退化和沙化。在黄河源区的水文循环中,冻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导致深层永冻层的严重退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还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升温加剧,引发系列更严重的冻土退化和冰川退缩。这样的恶性循环似乎预示着人类不加节制的发展已经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
  
  水位下降,美丽难再
  
  随着一路东进,我们渐渐接近黄河的源头了。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各处冰川融水汇合到一起逐渐形成小溪。然而,只有在穿过著名的姐妹湖之后,黄河在水量上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条河。因此,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一对姐妹湖被公认为是黄河的发源地。
  扎陵湖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大而平静,蕴着蓝的静谧。她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安抚那些倦于世俗纷争的心灵。据说数百年前,一位僧人缘游至此,便决定永不再前行,于是在湖边修建了一座小庙宇——多卡寺。现在这座寺庙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上赫赫有名的宗教胜地。僧侣和圣徒一代一代到这里朝拜,有些人来了就再没离开。他们甘愿把余生留在这寺庙周围安逸的小村庄中。今天,这里的人们似乎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安逸的梦乡终有边界。仅仅在20公里外的扎陵湖乡,才家让对我们讲述了他的遭遇。才家让今年38岁,自小在那里长大。他记得小时候,黄河的水位还很高,草几乎能没过腰(现在只能勉强盖过脚趾),泉水十分丰沛。但是现在,黄河水位逐年下降,不仅是牲畜,就连牧民的饮用水也很难得到保证。在每年9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村里的人们只好吃井水,而流动的牧民不得不吃雪或者融冰以解渴。
  近50年,姐妹湖的水位已经平均下降了3-4米。今天,从两个湖中间的牛头山山顶上俯瞰,鄂陵湖边缘有一部分湖面已经与主水体分离并且水面正在加速萎缩。2001年时,在姐妹湖之间黄河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断流。
  仅仅在2000年一年的时间里,黄河源区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在内的水域面积就骤然下降15.12%。鲁教授分析说,降雨量减少和蒸发量加大直接导致地表水量下降,致使湖面水位下降,并出现盐碱化、湿地退化乃至湖泊消失等现象。
  在姐妹湖东部,有一大片蓝色的小湖泊星罗棋布,因此而得到一个美丽的名字——星宿海。在近20年时间里,全部4077个湖泊中有超过2000个已经几近干涸,只剩下261个湖泊水面面积在0.06平方公里以上。新修建的公路直接穿过干湖中心。随着我们驱车向前,我们看到一个湖泊被分成两半。1994年时这还是一个完整的湖泊。由于气候变化,这种现象在该区域已十分典型。在对星宿海核心区3个主要湖泊的勘测中,我们发现,湖泊退缩之后,原来堤岸已经向前延伸了30-40米。
  当天最兴奋的事要数我们遇到了来自黄河沿水文站的梁海青站长。在梁先生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黄河源区水文记录的四张大图。从1995年以来,每年的蒸发率都在不断上升,远远超过了当年的降雨量。这份记录一清二楚地反映出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梁站长进一步指出湖泊的疏干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从而进一步导致水位持续下降。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7-10米。
  更大的威胁是湿地退化。原本湖泊周边的湿地是生态缓冲区,起到对湖泊的保护作用。但现在湿地沙化非常严 重,而且沙地还进一步向湖泊中心侵蚀,似乎要吞噬掉人们最后的一线希望。没有了水,这片美丽的土地将变成一片荒漠。
  
  村民陷入赤贫
  
  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的行程中,我数次碰到美丽的藏族姑娘。她们的眸子如月下湖泊般晶莹剔透,笑容如高原彩虹般灿烂可爱。妇女们即便在做家务时也穿上最好的衣服,佩戴上所有珍贵的首饰。家家都把钱投在牧养牦牛和绵羊之上,不留储蓄。这是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一直坚持着这些传统,但是这份坚守也让他们付出了重大代价。
  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不断的冻土退化与湖泊疏干一起导致了草场的急剧退化,而过度放牧使得有限的草场更加不堪重负,从而直接导致当地居民陷入贫困。尽管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当我们走进黄河乡的一个破败的小村庄时,我们还是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洛瓦,80岁。他坐在光线昏暗的屋子里,却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长袍,十分扎眼。这件衣服就是他唯一的家产,他的老伴脸上也写满了困顿。他们现在只能靠政府救济过活。他们曾经拥有自己的牲口,而现在连盐都买不起。本洛,79岁,现在和孙女住在一起,他们一家也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而以前她家曾有140只羊和140只牦牛。在第三户人家,我们看到一个31岁的妇女拉扯着4个孩子。15年前,她丈夫入赘来到了这个富裕的小村庄,当时她的嫁妆有20只牛30只羊,现在已经是一无所有了。她的丈夫很少回家,整天在外省找些零工以勉强养家糊口。我们转了一圈,发现由于环境退化,整个村庄的村民都陷入赤贫,只能靠政府救济。回想起以前齐腰深的绿草以及丰沛的小溪和山泉,他们只能默默叹息。在环境退化和过度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这里的牧民普遍都无力维持基本的生活。在今年下半年,黄河乡105户居民有望搬迁到海南州的同德县,这是政府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一部分。在那儿,他们可以住上新房,还能够拿到一笔不菲的补贴一一8000元人民币以开始新的生活。
  黄河乡隶属于玛多县,也就是所谓的“九曲黄河第一县”。在县城里,我们见到了老县长拉保。他回忆道,从1964年玛多县开始逐渐富裕起来。从1979年到1982年,玛多县的草场曾一度是中国最好的草场,也因此成为全国的首富县。当时,玛多县有67万多头羊,6000多人口。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干旱的趋势愈发明显,缺水以及植被退化严重困扰着草场的发展。由于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人们早就不能采割储存冬季草料,因为夏季草高也只是贴着地皮而已。而如果环境恶化持续下去的话,就是这点草料恐怕也要彻底消失了。此外,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山泉都已干涸。今天,玛多县有26万头羊,却有一万多人口,已经沦落为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
  拉保说,“现在气候变得越来越暖和。过去我们在冬天都要穿厚厚的棉毡衣,而现在穿一件绒衣就能过冬了。”
  尼切是拉保的女婿,他说他记得近来最干旱的年份是1996、1997年和2000年。但是去年也挺难捱,而且整体的情形也变得愈发糟糕。特别是在冬天,在牧区连基本的牲畜饮水都难以保证。在花石峡县,甚至连人都没有水喝,因为所有的井都已经干涸。在这里,卖水成了赚钱的业务,冬天一桶水能卖上1元钱。尼切是当地公安局的警察,他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劝说牧民们和政府合作,完成“退牧还草”工程。据他讲,起初牧民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他们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帐篷,那是他们的“家”。一般来讲,他们至少经过两三年才能适应新生活。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离开才是保护家园的唯一出路。
  过去10年中,由于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黄河源的水量下降了23%。科学家预计,未来25年内,青藏高原的温度将会上升1.4摄氏度,如果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持续下去的话,黄河源区的水量在十几年内就会减少50%。到那时,面临困境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牧民,整个流域和整个国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黄河的安危已然命悬一线,现在确实到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责编:宋燕波)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以某国有大型铁路施工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例,通过对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实践中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