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人还是以德服人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伦理批评的洞见深刻之处是其主流,然而贴道德标签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不察之处,尤其是给古人贴今人的道德标签,确实失之苛刻。文学感化人的功能首先是审美的,而非教诲的。
  关键词:以情感人 文学伦理学批评 洞见 不察 正面情感体验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这是林仰《少年游》中的句子。如果说这里有道德教诲的话,我们不妨说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表现了诗人们虽脱略行迹,却热爱家园的情怀。这份情怀来自对于家园的正面情感体验,还是来自道德教诲?我们难以一言以蔽之。有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令人喜爱的赤子,他们教我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也促动我们去热爱这片深情的土地。然而他们创作的时候,却未必有这些杂念,因为道德教诲毕竟主要是伦理学领域的事情,文学的润化之功无疑应是以情感人。
  大道理大多数人不爱听,因为讲道理的人未必是真正服理之人。要人不去做坏事情的教诲也收效甚微,因为教诲之人先就存着恶念,以为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就要做坏事的,而这本身也不见得有多么道德,这便是伦理教化的一大困境。笔者以为,现代文学的草创者们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先入情再合理,随风潜入夜地感染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反而效果更好。至于有些作者避而不谈道德伦理,执迷于鸡毛蒜皮甚至是“下半身”,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未必和草创者们有必然联系。这就像商鞅是秦一统的始作俑者,而秦短命而亡是后人不晓变通的结果,与商鞅无尤一样。有人因为这个后人包括秦始皇,便不敢批评他们,以为是个皇帝总比大良造高明,实在有点可笑。人性是复杂的,秦始皇固然英明,但是在一统江山之后,未尝没有飘飘然起。
  有学者以为那西方的硬汉桑提亚哥实是个破坏生态平衡的坏蛋,兽性因子占了上风,难免被打败的命运,陆地上的狮子不能与海洋中的鲨鱼硬碰,因为失了地利,何况大马林鱼何其无辜等等……这无法让人苟同,硬汉子正是面对这大自然的博大与凶险,人性的勇敢与怯懦的一个大写的战士,硬要贴上生态伦理的标签,是削足适履的。桑提亚哥被塑造出来的年代是1952年,罗马俱乐部尚且没出来呼吁保护环境呢,何况猎人海明威?所以说,贴道德标签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不察之处,尤其是给古人贴今人的道德标签,确实失之苛刻。
  当然,文学伦理批评的洞见深刻之处是其主流。自从2004年聂珍钊教授国内首倡以来,形成了一股伦理批评潮流。聂教授厘清了伦理环境、伦理悖论、伦理线、伦理结等基本概念,功不可没。元理论是最难突破的,我们这些后学用这些理念解读作品,自当感念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这些理论元素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几百篇相关论文的写作,解读作品也好,理论争鸣也好,说明了应用这些武器时,可谓是得失并存,得远远大于失。但对于我们热爱文学事业的人来说。文学不能失去一点点她宝贵的东西,比如审美体验、以情感人、人性隐微、心灵奥秘……
  文学的功能如果以道德教誨为尊的话,难免会和伦理学最终合体,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我们已经有了文革11年文学与政治联姻,导致文苑凋零的教训,不可轻忽这一点。当然,笔者并不是仅仅因为文学的独立地位而强调她的审美性、情感性,而否定教化作用。贺拉斯早就提过“寓教于乐”的看法,这个乐无疑是正当的快乐,即高品位的审美情趣。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中的道德元素往往不是凸显出来的,而是含蓄隐约的。这是因为一个人,一个作者,越是乐观,越是自信,他感受到的,塑造出来的文本中的生活就越是活泼的、感性的、有化人心神的力量的。而无需强调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元素,即武侠小说中的无招胜有招。这种感化人的功能首先是审美的,而非教诲的。
  一说到人性、情感,有许多人立即联想到伪浪漫主义式的矫情、滥情,比如《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和罗道尔弗。其实说包法利夫人是伪浪漫主义者,还真有点冤枉她,她宁死也要拒绝公证人居约曼的求欢,称得上是真的浪漫中人,只是遇人不淑罢了,至于《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虚荣也属真虚荣,负责任也是真负责任,似乎谈不上道德及审美的楷模,她幸运的是,她的丈夫比包法利先生刚强而已。这正是人性的微妙之处。说到人性,也有人会想到食色之事,文学经典写两性关系,并不是渲染肉欲,如《破晓歌》,而是在这桩最能够暴露真性情的事件上承载人性的复杂罢了。有人会反驳,《十日谈》岂不是纵容纵欲的,不也被人奉为经典?这就涉及伦理环境和伦理悖论的问题了,聂珍钊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中说的很明白,笔者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文学伦理学批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不察之处也有些令人惋惜。本文以其不察之处为主,不是想苛责哪一位学人,而是在避免“理论自恋”,“术语自恋”的同时,也不要陷入“批评自恋”,既要在文本批评中还原伦理环境,也要顾及作者的伦理背景。既要重视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也不能否认文学的审美体验功能是其本质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聂珍钊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单向性》邹建军 屈伶萤 《江西社会科学》2019第11期
  作者简介:宋二光,南京传媒学院教师,1975年7月生,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铁木前传》作为孙犁的最后一部小说,其意蕴具有多重解读性,这是由于孙犁独特的创作个性——“补偿式书写”所形成。这种“补偿式书写”是因为孙犁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空间转变、对政治运动的犹豫认同以及苦闷的情感造成的。同时,“补偿式书写”也对孙犁创作个性的形成,以及读者从多个角度解读孙犁作品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孙犁;矛盾心理;补偿式书写;《铁木前传》  1、现实的失落:矛盾心理的發生  杨联芬曾在
期刊
摘要: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来,教育部积极响应发布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文件。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不断加强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尤其在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本课程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对旅游行业时势了解甚少、理论考证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课程内容考试死记硬背等问题。如何丰富学生上课的学习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扩大学生旅游行业时势面的
期刊
摘要:对目前的中小学现状进行调查会发现校园欺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要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和社会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校园欺凌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种情况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挑衅,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治理。文章基于伦理学视角对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目前的工作实践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伦理学视角;中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也是书画艺术的天堂,当我们徜徉诗画乐园时,就会发现,诗歌和绘画的表示手法竟然有许多相近之处。就审美标准来看,诗歌讲究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和意境美,而绘画则追求线条美、墨色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诗画同源”吧。  诗画作品都是强调意境的,而意境则是由作品中众多意象元素构成。所谓意象艺术,就是不完全的描摹客观现实,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把他的感受、情感、观
期刊
摘要:“爱人者,人恒爱之。”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思想,传承优秀古代文化,培养核心素养。我们不能仅仅讲空洞的道理,更要有具体可感的榜样。让榜样成为孩子心中的标杆,让榜样成为孩子心中的“灯塔”,相信榜样的力量。我们到处寻找,找到了难得的教育素材——《古文观止》。它作为古文精华的选编,选择了许多闪烁着仁德爱民思想的经典篇章。我们通过《古文观止》来教育学生,使其有仁德的思想、平等的观念、爱人的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知识的归纳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架构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中生物理归纳能力的差异入手,展开学生物理归纳能力培养的相关探讨,力求为高中生物理归纳能力的提升,奠定有力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归纳能力;差异;策略  任何一个学科的思维方式,都是一个学科的学习灵魂。要想不断提升这个学科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从提升这一学科知识的归纳能力入手,积
期刊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亡国前后的词作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差异巨大。后期词通过对比手法的多样化运用,呈现了词人李煜深沉而多样化的情感世界,写出了足以代表所有生命的普遍的悲哀,读者产生普遍共鸣的同时,也受到 巨大的心灵冲击。对比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李煜词作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李煜 后期词 对比 悲痛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言志抒情传统中,对比重在组织意象以
期刊
摘要:分享式阅读教学不同于语文课堂“一问一答”的机械分析,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提前阅读文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给学生,学生跟学生分享,学生跟老师分享等多种形式,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是顺着老师设定好的思路去学,而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感受力,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享式阅读教学;独立阅
期刊
摘要:随着淄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淄博市物流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淄博市“六大赋能”行动,又如何助力淄博物流产业的发展呢?本文就以此为契机,实地调研,分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淄博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六大赋能;物流产业集群;调研  一、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
期刊
2019年4月,教育部职成司谢俐副司长在宣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 20 条”)时提出,要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是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教”改革是职教改革的核心,教材改革是无止境的、开放的、灵活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教法、新案例应不断充实到教材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