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门位于广东省的珠江口西岸,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虽然地方不大,却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的人文景观。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包括25处古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相互辉映的历史城区。
妈阁庙,在澳门世界遗产中被排在第一,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是因为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时间最长的,在葡萄牙人来澳门之前就有妈阁庙了。其次大概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妈阁庙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传说葡萄牙人初次登上澳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妈祖阁渡头”和这座寺庙。当地人指着寺庙说,这是“妈阁”。葡人以为“妈阁”就是这个岛的名字,于是便有了macao这个地名。

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山边的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原称摩尔兵营。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门的警察的营地,可驻200多官兵。1905 年改做港务局和水警的办公地点,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港务局办公大楼。
郑家大屋,约建于1881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为典型的岭南民居大屋,木雕石雕技艺精湛,是中华文明在澳门建筑上的典范。同时又受葡式住宅及西方古典风格的影响,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是西式的。庭院古色古香,有郑观应手植的紫荆花。
圣老楞佐教堂,中国名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创建于1560年,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教堂建筑美轮美奂,其外观特征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教堂左右钟楼并峙,一座是时钟,作报时用;一座是铜钟,供教堂做弥撒时摇动震鸣用。教堂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圣堂内挂有古式吊灯,堂皇肃穆,装饰充满东方色彩,古雅逸趣。
圣若瑟修院及教堂,又称小三巴寺,由耶稣会士建于1728年。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人称为“东方传教士的摇篮”。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46年兴建,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著称。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1860年由澳门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整个建筑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岗顶剧院是中国最古老的欧式剧院,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何东图书馆,原是何东别墅,建于1894年。原主人为葡国人,1918年被香港富豪何东爵士(1862~1956年)购买,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他去世后将别墅赠给澳门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之用。整个建筑为黄色,颇具贵族气息。
圣奥斯定教堂,又称龙须庙,也叫岗顶教堂。早在1586年,耶稣会教士即在岗顶修建教堂,于1591年建成,并在后面增建了一间修院。初时建筑十分简陋,教士们用蒲葵叶来覆盖教堂的屋顶,每当海风劲吹,教堂屋顶的树叶即随风扬起,华人看着这情景如同龙须竖起,所以称这座教堂为龙须庙。建成后约30年,遭炮火轰击,1875年重建,奠定了今天的面貌。
民政总署大楼,建于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后曾多次重修,现规模是1874年重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二楼的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图书馆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现专门收藏17~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

三街会馆,所在地原为澳门繁华市区“荣宁坊”,门口有对联“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会馆初建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为表崇敬之意,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之后祀者日众,人人入内拜祭,会馆功能不断退化,而祀神则成为其主要功能,到后来人们直呼其为“关帝庙”。
仁慈堂大楼,1569年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了仁慈堂,负责慈善救济工作。成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风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以白色粉刷。
主教座堂,又称大堂或大庙,始建于1567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成今日规模。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巧华丽,教堂里面装嵌有美丽的彩色玻璃,正面两边为双塔式建筑,澳门教会的重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圣彼得。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祭坛下掩埋着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
卢家大屋,是澳门著名商人卢九家族的旧居,又名“金玉堂”。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移居澳门。大屋约落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青砖建造,仿广州西关大屋布局,高两层,屋内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铸铁栏杆等,反映了澳门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是晚清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代表。
玫瑰堂,又称多明我堂,由道明会士(又称多明我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建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樟庙”;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1828年,教堂进行大修,如今的教堂有着巴洛克式大门,奶白色外墙和绿色百叶窗非常醒目。教堂内的天花板上布满了图案装饰,形状各异的彩色玻璃片组合成的各种图案,把教堂装扮得五彩缤纷,教堂旁边的四层“圣物宝库”收藏了300多件澳门天主教的珍贵文物。

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建于1563年,曾经是天主教远东教区的大本营,兴盛一时,“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几百年来被焚毁了3次,如今大三巴只剩一堵残壁,是澳门标志性建筑遗迹。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由日本工匠协助建成,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十字架下是一具铜鸽,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像,像的旁边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两种花朵围绕。雕像左方还刻“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象征正义战胜死亡。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
大炮台,位于柿山(炮台山)之巅,是澳门中央炮台,有42门大炮,是葡萄牙于1617年~1626年修建的,名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占地约1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了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
圣安多尼教堂,约建于1558~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安多尼是天主教徒信奉的“婚姻主保”之神,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因此称之为“花王堂”。圣安多尼教堂多次遭到火灾,1874年的大火灾使整座教堂只余下残垣断壁,但在第二年就由教徒们捐资重建。因为花王堂是全澳门最早的教堂,所以其他教堂都以其鸣钟为表率,每当其教堂响起钟声时,其他教堂即群起响应。
澳门历史城区的古建筑还有: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厅前地、哪吒庙、旧城墙遗址、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圣堂及灯塔)等。
在400多年的历史里,澳门不仅形成了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也兼容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以及生活习俗,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酿出的交融与尊重、淳朴与包容的社会氛围,才是最有价值的澳门特色。澳门历史城区至今依然保存原有面貌并延续原有功能,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遗产。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善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