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解读孙子“五间”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谁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渴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谁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此章讲五种间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各有分工,配合使用。这是个谍报网,主要环节都已具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谍报网。
  他们的分工是:
  (一)从敌方收买的间谍。包括三种:
  (1)“因间”,原文的解释是“因其乡人而用之”。”乡人”这个词,古书多见,用法有三种,一种指乡大夫,即负责管理乡的官员;一种指乡里的居民,即一般民众;一种指自己的同乡,即出门在外碰见的老乡。古人说的“乡”,不是“乡下”的“乡”,而是“六乡”的“乡”,“州乡”的“乡”,他们是住在首都的人或首都郊区的人。这里的“乡人”,与下文的“官人”相反,它是指住在敌国州乡的普通居民,或移民该国的老乡,肯定不是乡大夫。下文,这种间谍也叫“乡间”,贾林、张预说,这里的“因间”当作“乡间”,但曹注以来的古本和古书引文,都已经是这个样子,银雀山汉简本,恰好残去这个字,无从判断。这种间谍,是平民百姓,可以搜集敌方下层的情报。
  (2)“内间”,是用敌国的官员为间谍。这种间谍可以搜集敌方上层的情报。
  (3)“反间”,是收买敌国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这种“反间”,既不是许慎用来解释“谍”字的“军中反间”,也不是《三国演义》所说“反间计”的“反间”。“反间计”是挑拨离间,利用矛盾,制造矛盾,让敌人上下猜疑,自己整自己。《三十六计》的第三十三计就是这个计。
  (二)从我方派出的间谍。
  (4)“死间”,是我方派出,传假情报给敌国的间谍。传假情报,风险很大,事情一旦败露,往往丢脑袋,所以叫“死间”。
  (5)“生间”,是我方派出,传真情报回国的间谍。他人在情报在,一定要把情报安全送回来,当然得活着,所以叫“生间”。
  这五种间谍,反间隐藏最深,知情最多,为第一环节;因间、内间,配合反间使用,为第二环节;死间传假情报于敌,生间传真情报于己,为第三环节。第一环节是取得情报,第二环节是传递情报,第三环节是传假情报给敌人,送真情报给自己。
  反间是第一步,最关键,不可不厚,花钱最多,保密层次最高。
  这是古代的谍报网。
  现代的谍报机关分工更细。甭管什么事,都有人调查,有人打听。负责调查、打听的人,也是五花八门,什么身份都有。他也许是合法的外交官,有外交豁免权,发现了,只能驱逐出境,没法把他抓起来。收买敌方官员当间谍,也很常见。平民间谍,身份就更多。普通告密者和职业间谍,有时也不好分。他也许是商人,也许是旅游者,甚至可能是学者。比如近现代的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呀,斯坦因呀,伯希和呀,科兹洛夫呀,大谷光瑞呀,那可都是大学者,但很多人也从事间谍活动,不但搜集中国的情报,彼此之间也互相侦察。美国人霍普科克(Peter Hopkirk)写的《丝绸之路上的洋鬼子》(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0),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学者是间谍,一点不奇怪。美国的汉学,二次大战以后,分出一个中国学,后来还有北京学,背景也有情报成分。
  间谍,内外的划分很重要,对敌人而言,我们是外,他们是内。他们自己,因间是外,内间是内,反间更是内中之内,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反间最重要,不可不厚。自己派出的间谍当然好,自己人,可靠。但他们是从外面打入的人,训练再好,也不如本国人。其工作,更多是汇拢情报,传送情报。第一手的工作,还是利用当地人。外国人和本国人就是不一样。
  敌我双方,互派间谍,本以隐蔽为特点,藏得越深越好。因间是老百姓,暴露在外,不显眼。内间是官员,藏在里面,反而危险性大。隐蔽最深,要属反间,更危险。但隐蔽有隐蔽的好处,暴露有暴露的好处。彼此藏得深了,谁都够不着谁,也是麻烦。有些间谍影片就讲了,双方最怕就是中间有个模糊地带,彼此都看不清。碰到这类死角,有时还故意卖个破绽,故意打草惊蛇(《三十六计》的第十三计)。因为只有暴露了,对方才会来。来了,明知是敌间,有时还不能抓,欲擒故纵(《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放长线钓大鱼。现在的国际间谍,很多都是双重间谍或多重间谍,同时给好几家做事,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因就在这里。这种间谍,双方都需要。
  间谍工作很危险。干间谍工作和读间谍小说,完全是两码事,他们玩得越危险,我们看着越好玩。
  对于战争来说,各种各样的事都需要刺探。国家机密要刺探,一般敌情也要搜集。所以间谍的使用,范围甚广。作者说,“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这点也很重要。情报工作是保密工作,上面说,“事莫密于间”。情报机关都是单线联系,如果走漏消息,间谍和与间谍接头的人,都不能留活口,必须杀人灭口,手段很残忍。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守将、左右、渴者、门者、舍人之姓名”,“军之所欲击”是野战,“城之所欲攻”是攻城,这是正规的军事手段。“人之所欲杀”是刺杀。刺杀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也是军事手段。“守将”等五词,《墨子》城守各篇常用,我做过一点考证。“守将”是守城的总指挥,也简称为“守”或“将”。守城,是男女老少齐动员,城中有个指挥中心,守将守在那儿。军队也一样,有自己的指挥部。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他们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把守城池。野战攻城,首先要刺探守将是谁,叫什么名字;其次,是他的“左右”,即他的贴身保镖和其他伺候他的人。“渴者”,是管通报的人,或把门的警卫。我国的普通单位都有传达室,要害部门还有警卫室,里面的人就是这种人。“门者”,是看守城门的人。“舍人”,是看守官舍的人。
  五种间谍怎么用?第一步,是从身边做起,一定要查清敌人打入我方内部的间谍,把他挖出来,收买利用,然后放回去,为我们做事,这是反间;第二步,是启用乡间和内间,让他们配合反间,搜集情报;第三步,是玩真真假假,即派死间把假情报传给敌人,派生间把真情报传回国内。这些情报,主要来源是反间,反间最重要。
  《孙子》有《用间》,特别重视情报工作,《战争论》没有这样的章节。克劳塞维茨讲战争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情报的不可靠。他说,“任何一个统帅所能确切了解的只是自己一方的情况,对敌人的情况只能根据不确切的情报来了解。因此,他在判断上可能产生错误,从而可能把自己应该行动的时机误认为是敌人应该行动的时机”。如何鉴别情报的真假,确实很复杂。
其他文献
我从来就没有想到,在《醉翁亭记》中写过著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北宋文坛领袖,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居然会在工作时“鸭梨”很大,而且一不小心就患上了令人苦恼不堪、难以治疗的忧郁症。也难怪,职位再高,欧阳修也是上班族,从古到今,哪一个上班族能够轻轻松松,没有“鸭梨”?自从得了忧郁症之后,欧阳修寻遍了诸多的名医,并且专门辞去了职务在家中调养,但无论如
期刊
说起福建福清市西郊那座因“梦”闻名的山——人们在那里祈梦、做梦、圆梦被称为“中华梦乡”的山,我想知道的人不多。那座能带人进入梦乡的山,其祈梦习俗已有千余年历史了,始于汉盛于明,兴旺至今,是名副其实的梦山,且在华夏神州独此一山。  那座山叫石竹山。因满山奇石秀竹而得名。石如何奇绝?竹如何秀美?有诗为证:“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石竹山属闽中戴云山余脉西山山脉南段,主峰状元峰海拔五百三十米,
期刊
郭沫若先生在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到现在已有七十年了。随着“四风”整治的深入,重温甲申之殇,再来品鉴这段由崇祯、李自成、朱由崧、吴三桂四个大佬演绎的“历史剧”时,竟有新的发现。  形式主义——崇祯。崇祯在位时,“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论权力,他是一国之君;论财力,他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不去救灾治国,而是尽搞一些“申说爱民
期刊
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这些年来,我们其实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正确的方向,相反却是或者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割裂和断层,或者是浅薄和轻浮地解构和颠覆传统文化,或者是采取一种商业文化的态度、消费主义的态度……  但是,文化圈对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荧屏的讨论,却让人们看到,韩国的“星星”是怎样将时尚与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的——韩国电视剧的精神内核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在这部韩剧中,不仅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
期刊
宋代的司法制度和理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独具特色。它在继承西周、汉、唐以来优秀司法成果的基础上,对古代的司法制度又有很大的创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司法审判中的鞫谳分司理念和制度。  鞫谳分司简单地来说,就是案件的审理(鞫)和判决(谳)相分离。鞫司只负责案件事实的审理,而谳司仅负责查找适用的法律条文,最后由长官在此基础上做出判决,在这个过程中,鞫司和谳司不得会见沟通,违者重罚。这种审、判的相对独立
期刊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的灭亡原因:  1. 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 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 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 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灭亡原因:  1. 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 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
期刊
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秦末,陈胜在山东造反。使者向朝廷告急,秦二世随即召集博士儒生征询对策,三十多名博士儒生认为臣子造反罪不可赦,建议火速发兵清剿;秦二世听了,一脸愠色。叔孙通走上前对秦二世说:“如今天下合为一家,郡县城池早已扫平,所有兵器都被销毁,告示天下不复使用。况且当今皇帝英明,法令完备,官员尽职,四面八方如辐辏一样归心朝廷,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那些闹事的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
期刊
向往物质富裕,追求美好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特有的本性之一。这种特有的本性激励着人类不断地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不断地为改变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处境而奋斗不息。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这样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意思是说,人类追求富裕而美好的欲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性的特质。所以,司马迁又说出了这样的经典名言
期刊
杨案真相  “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是所谓“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但正因为关注度过高,真相反容易被遮蔽,尤其是经小说演义乃至当代影视传媒的渲染之后。  近人日记、笔记中很多都谈到了此案,如《翁同龢日记》、《清代野记》、《春冰室野乘》《异辞录》等,而记述最为详实准确的,当推先以诗人著称后以汉奸殒命的黄濬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氏在书中广为搜罗公私记录,并有考辨,杨案真相灼然可见。  杨案的大致过程是这样
期刊
伊尹,名挚,号阿衡,夏周时代有莘国(今河南省栾川县)人,中国古代有名的治世良相,史称元圣,因其生于伊水上游,官职为尹,史称其为伊尹。  伊尹是生于伊洛大地,长于伊洛大地,业绩非凡,千古流芳的治世名相,大商王朝的开国元勋;然而他的身世,却是十分悲凉的。《吕氏春秋·本味》等典籍里记载一个关于他出生情况的离奇荒诞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莘国有个采桑女子在一次采桑时,从一棵空心桑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一个婴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