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经皮经肝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Ⅰ期经皮经肝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术(PTCSL-OBF)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6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16~84岁。所有患者行PTCSL-OBF。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特殊病例介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再现情况、结石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

(1)手术及术后情况:59例患者均成功施行PTCSL-OBF。59例患者中,建立单条窦道48例,2条窦道8例,3条窦道2例,4条窦道1例。59例患者共行106次胆道镜取石术,其中取石1次20例,取石2次31例,取石3次8例。59例患者中,14例术后有结石残留,45例取尽结石,结石取尽率为76.3%(45/59)。5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24 d(3~88 d)。59例患者中,1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次),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6%(11/59)。14例次并发症中,胸腔积液合并感染4例次,肝脓肿2例次,腹腔积液2例次,术中低血压感染性休克2例次,出血2例次,结肠穿孔1例次,胆汁漏1例次。所有患者并发症予以穿刺引流、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2)随访情况: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59例患者中,9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5.3%(9/59),17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28.8%(17/59)。45例取尽结石患者中,6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3.3%(6/45),14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31.1%(14/45)。14例术后有结石残留患者中,3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21.4%(3/14),3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21.4%(3/14)。随访期间,59例患者中,7例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为胆道肿瘤,5例为肝硬化失代偿。(3)特殊病例介绍:5例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3例取尽结石(2例术后原有症状未改善,仍反复发生胆管炎);2例均取石1次,因严重肝硬化伴大量腹腔积液,未行二次取石。

结论

PTCSL-OBF可用于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但应掌握适应证,注意技术环节,谨慎操作,并加强围术期管理。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造影CT(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切取ALTPF移植术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CTA三维重建技术组;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同一医院实施手持Doppler辅助手术切取ALTPF移植术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手
外泌体作为干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别囊泡样物质,富含参与细胞间交流的各种信号,且规避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述了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回顾了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功能、细胞外基质降解及抗氧化等方面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表明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无细胞治疗的替代方法,在抗皮肤老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分析杭州整形医院急诊面部外伤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分析杭州整形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急诊治疗的9 002例0~15岁面部外伤患儿的资料。统计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后就诊时长、致伤原因、伤口部位、伤口类型、伤口长度、伤口深度、麻醉方式、术后抗瘢痕措施、术后瘢痕评估等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结果本组9 002例患儿中,男5 593例,女3
自体脂肪移植具有诸多优点,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一项常用技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自体脂肪移植在脂肪处理方式、辅助添加成分、供区注射层次、术前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估等各方面的"精准化"应用均日臻成熟,全面进入了"精准化"脂肪移植的新时代。
目的探讨基于面部脂肪室解剖的美学分区在脂肪注射面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将既往的面部10个美学单位49个美学亚单位修正为10个美学单位39个美学亚单位,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接受面部脂肪注射的48例面部衰老及面部轮廓不佳女性患者(年龄19~68岁,平均43岁),按照修正后的面部美学分区进行评估,然后实施深、浅层脂肪室的脂肪颗粒或(和)纳米脂肪移植。对各
牵张成骨技术自20世纪末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以来,因其手术创伤小、耗时较短,且术后效果稳定,已广泛用于矫正颅缝早闭畸形。现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颅缝早闭的牵张成骨术式种类繁多。为便于患者及外科医师了解各类术式优缺点,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作者对临床常见内置牵张器牵张成骨、弹簧辅助牵张成骨,外置牵张器牵张成骨进行综述,并对其并发症及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估。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自20世纪70年代发明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修复重建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耳再造领域,相关的研究及报道也很多。作者对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及其应用于耳廓再造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针对以扩张技术为基础的耳再造术式分类及命名提出了个人观点。
目的探讨穿支蒂皮瓣在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躯干部中型以上瘢痕疙瘩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20~53岁,胸前3例,脐部3例,下腹4例。瘢痕疙瘩大小2.0 cm×3.0 cm~5.0 cm×9.0 cm,病灶均伴有感染。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及感染组织,松解挛缩,分别于创面周围设计以肋间穿支(3例)、脐旁穿支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抗分化非编码RNA(DANCR)对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ASCs)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3例女性患者腹部脂肪抽吸术后废弃的脂肪组织(年龄25~35岁),分离培养hASCs。构建DANCR敲减与过表达质粒,利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在hASCs中敲减或过表达DANCR,将实验分为5组:敲减DANCR的实验组(shDAN
目的探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ELRA)治疗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行ELRA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6例,女14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13~69岁。患者均行ELRA。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