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吃饭那回事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q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本人组织几个好友家庭聚会,上有60多岁的父辈长者,下有我那刚蹒跚学步的宝贝儿子,老老少少近20个人,如约相聚“祖母的厨房”。选择来这里,我是有底气的。交通方便自不必说;初闻店名,有些不知所云;大家平时遍尝中餐,偶尔换个口味,普遍欢迎;家庭式的氛围正是我们一行所需要的感觉。新、奇、特,味、感、意,全部搞定!
  世界烹饪界公认有三大主流风味流派:中餐、西餐、清真餐,广泛代表这三大派的分别是中国、法国和土耳其。多年前香港美食家蔡澜曾经说过“人世间,妈妈做的饭最好吃”,口味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遗传因子,要改变,很难。同样,作为中国人,想做好西餐自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我理解,经营“祖母的厨房”比从事高档西餐的制作与经营要更为困难。采用高档的原料、找个高水平的西餐厨师、选用地道的调味品,营造出别样的异域风情,“依葫芦画瓢”开家正规西餐厅好像不是什么太复杂的事情。但是,依“祖母的厨房”定位,打造类似于普通美国家庭的餐饮文化,就远非做个菜那么简单了。除了提供给挑剔的食客以原汁原味的家庭菜,还得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让老美们找得到万里之外家的感觉。此事绝非一般人敢想、敢干,更非一般人能够干成。吴非这小子做到了,不仅同时有四家店坐镇以待,更是每一家店都是常年顾客盈门。
  我等食客,偶尔前去冒个泡、展示个小资情怀还可以接受,但要多去几趟,美食的吸引力也就没了。那些熟客不同,都是些地道的国际友人,恨不得将“祖母的厨房”变成自己的家庭厨房,常年累月将工作餐定点于此,甚至个别人还总限定在那么一两道菜上,真是让我顶礼膜拜了。我没有研究过,不过猜测老外对餐厅环境氛围的欣赏要求是优先于美食本身的。
  美食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不知道诸多类似于“祖母的厨房”,类似于吴非这样的餐饮老板,算不算是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琉璃厂百年老店茹古斋内,安然有神地坐着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青年书法家。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书写着,书写着飘逝的青春,书写着人生的百味,将人生的酸甜苦辣诉诸笔端。  每天至少练字8小时,雷打不动。从下定决心做一名职业书法家那天起,成洪良便心甘情愿地复制着这样的生活,在枯燥无味的十几年如一日的重复中,不断感悟、成长、否定……不以为苦,乐在其中。在繁华喧闹的北京城,他像一名隐士,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默默地
期刊
北京城是一天天扩大的,我每天都看着从前周围的荒陌土地被开拓成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工厂或高楼大厦。北京的地名中有许多都带着“村”“庄”或“店”。那些地名带着乡野空旷的气息。北京有两个八里庄,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我上中学时,我们家搬到城东一带,离东八里庄很近。后来我的工作单位也在那附近,我的许多同事和同学都生活在那里,许多的故事也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有钱人家的墓地  上
期刊
我们几位退休老人,既是邻居,又是老友。晚饭后的一乐就是相聚某家,品茶闲谈。天南海北,市井人情,无所不聊。偶或谈诗说戏,大家会自我调侃“这是雅集”。就在那一天“雅集”兴味正浓时,我们相聚的友人家忽有客来访。出于礼貌,我们几位均欲告辞,来客却极力挽留。还是出于礼貌,我们也就准备稍坐坐再走。岂料谈起刚才所聊诗文《赤壁赋》,来客居然能全文背诵,其记忆惊人的好,令我们大为赞赏。主人为我们介绍:来者非平庸如我
期刊
“义合堂”“义顺堂”“双彩堂”都是老北京天桥著名的中国古典戏法堂号。而朝阳区建外街道秀水社区的樊春生,是“义合堂”第三代传人,也是京城为数不多、仍然健在的天桥老艺人之一,对中国古典戏法造诣很深。他从15岁起踏入变戏法的门槛,历尽沧桑60余年,一生中变过的戏法数不胜数。但他对别人的真心始终没变,尊重人、善待人,更是他吸引别人的魅力所在。2012年4月14日,82岁的樊春生收下了他的第10位入室弟子—
期刊
据说这个配方来自“食神”戴龙的配方。戴龙先生即为周星驰电影“食神”的原型。此位大师一生有两道菜特别有名:皇帝炒饭与食神牛腩。1997年香港回归当晚的国宴,因为戴龙是首席行政总厨,所以这两道菜也出现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面前。而当年澳门赌王何鸿粲花5000港币就为吃戴龙亲手做的炒饭。以500万独家买断“食神牛腩”配方,这位“港澳名厨荣誉会长”戴龙先生一生心血的“1/2”,能算贵吗?  雕爷这人算是个奇人
期刊
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这篇《筝赋》乃汉魏时期建安七子阮所作,但道这筝的种种好处,赞筝为众乐之冠,其声合乎天地。第一次见到张晓红老师,便让我觉得阮当年所赋绝非虚言。张老师谈吐温雅、待人谦和,于喧嚣浮躁的大世界中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委婉不失率真,平易而不平凡。想到张老师与古筝为伴三十余年,古筝一定给予了她很多很多……  “小红花”结缘古筝
期刊
赵燕侠这个名字充满传奇,85岁的她度过了80年的京剧舞台生活。她在继承荀派艺术的基础上,“出荀入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被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称为“赵派”。  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的四个剧团和原马、谭、张、裘、赵领衔的北京京剧团合并为北京京剧院,因此,梅、程、荀、尚和马、谭、张、裘、赵九位老团长被称为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他们首创的九大流派也就形成了北京京剧艺术的主体风格。这
期刊
1932年11月,鲁迅赴北平探望母亲期间,分别应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之邀,发表了著名的“北平五讲”:在北京大学讲《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在辅仁大学讲《今春的两种感想》(以上均为11月22日),在女子文理学院讲《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24日),在师范大学讲《再论“第三种人”》(27日),在中国大学讲《文艺与武力》(28日)。前两篇经鲁迅修改,收入《集外集拾遗》,其
期刊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市私立艺培戏曲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著名表演艺术家郝寿臣、马连良、孙毓敏等曾任学校校长。2002年12月,学院成立,正式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与学院合并,充实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60年来,几代艺术家辛勤耕耘,为学院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从单一的戏曲专业发展到京剧、地方戏曲、音乐
期刊
他原是《人民画报》副总编辑,研究瑞典文学的专家,翻译出版的瑞典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多次获得瑞典文学院、瑞典作协的翻译奖。他荣获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奖。他是国内比较熟悉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之一,他和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委、汉学家马悦然私谊甚笃。他便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李之义先生。  专注翻译,甘于清贫  1940年,之义先生出生于京郊昌平一个贫寒农家,1961年考取北京外语学院瑞典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