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卡洛夫:挑战北极航线的英雄试飞员

来源 :大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是航空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几乎每天,都有飞行员在打破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的纪录,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革新飞机设计,制造商们则致力于制造更多、更好的飞机。而公众则被“飞行马戏团”在各地的巡演和各种航空展览所吸引,无数人对飞行如醉如痴。
  那些年,大大小小的报纸上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飞行家打破各种纪录的报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人林德伯格在1927年孤身一人从纽约飞往巴黎,其他登上头条的还有:第一次跨太平洋飞行,第一次从伦敦飞到墨尔本,第一次完成环球飞行,第一次完成极地飞行……
  在那个“黄金年代”里,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飞行员,苏联英雄试飞员瓦列里·巴甫洛维奇·奇卡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试飞员中的佼佼者
  1904年2月2日,奇卡洛夫出生在高尔基州瓦西廖沃镇(现改为奇卡洛夫斯克市),15岁便参加了苏联红军。1921到1922年,他在叶戈里耶夫斯克飞行员军事理论学校学习,1923年毕业于鲍里索格列布斯克航校,后又在莫斯科高级特技飞行学校和谢尔普霍夫高级空中射击和轰炸学校学习。1924年6月起在红旗歼击机大队当歼击机飞行员,以技术纯熟闻名。
  1930年11月,奇卡洛夫到空军科学试验研究所当试飞员。1933年起,任航空工厂试飞员。该工厂即后来成为苏联两大设计局之一、以设计战斗机为主要任务的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奇卡洛夫很快成为其首席试飞员,曾试飞过70多种型号的飞机。
  在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奇卡洛夫不仅是试飞员,而且是一位技术革新者。他能客观地鉴定飞机,并帮助设计师进一步改进设计。他对飞行驾驶技术的发展也有所贡献,研究并推广了新的上升螺旋和慢滚等高级特技动作。
  苏联航空界有很多关于奇卡洛夫勇敢机智的传说。他曾驾驶飞机从涅瓦河上的尼古拉大桥下穿过,飞到列宁格勒。还有一次在試飞新机时,一只起落架怎么也放不下来,奇卡洛夫就在机场上空不断地做横滚动作,直到把卡住的起落架甩出来,并安全着陆。
  第一次飞越北极
  1933年8月7日,法国人科多斯和罗赛从纽约飞到叙利亚,创造出一项9102千米的世界飞行距离纪录,苏联为了显示航空技术的先进,决心打破这项纪录。为此,图波列夫设计局专门研制了安-25飞机,飞机的名字就叫“最远航程纪录”号。
  作为要创造航程纪录的飞机,首先要求飞行中的阻力小,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机翼很薄,内部装满燃油,把油箱作为机翼结构的一部分,让油箱与机翼结构共同承受飞行中的气动载荷,因而可使机翼结构更轻、更坚固,这在当时不失为一项创新。
  其次,飞机的翼展很长,达34米,展弦比为13.5,而当时其他飞机的展弦比大多不超过10,较大的展弦比能有效降低诱导阻力。此外,该型飞机采用半收放式起落架,用很光滑的麻布代替波纹金属蒙皮,减少了磨擦阻力,此外,飞机上还装有双重操纵系统,座舱用发动机废气加温过的空气取暖,使飞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有所提升。
  为创造纪录,奇卡洛夫准备驾机飞越北极并在美国降落。起飞前,奇卡洛夫、副驾驶拜杜科夫和领航员别里亚科夫组成的三人机组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如果发生意外,飞机在中途迫降,有可能整个机组都会断送性命。
  由于此次飞行过于冒险,飞行计划在最后一分钟才获得斯大林的批准。1937年6月17日黎明时分,奇卡洛夫驾驶满载燃油的飞机从莫斯科谢尔科夫机场起飞,开始了这次极富传奇色彩的远程飞行。
  飞机起飞后,因装满燃油而有些过重,爬升速度有些慢。机组后来回忆说:“飞机像疲乏的爬山者在绝壁上拼命攀登,随时有掉进万丈深渊的危险。”


  飞行中不断有风暴,顶头风也很厉害,结冰情况很危险。飞行不到10个小时,飞机第一次碰到结冰的危险,冰块使螺旋桨失去平衡,飞机发生猛烈的颠簸。三人轮流用手摇除冰液压泵除冰,与机翼前缘超过12厘米厚的冰连续奋战了整整10个小时。
  顶头风和风暴使安-25前进缓慢,燃油消耗的速度惊人。当飞机接近北极时,飞机的磁罗盘就不起作用了,任何轻微的动作都让罗盘指针猛烈跳动不止。导航只能靠航迹推算和太阳航向指示器,再加上观测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加以修正。然而,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领航员别里亚科夫很少有机会进行精确观测。通过天、地、海一片白色的北极点之后,领航员让机头对准123度子午线,直奔美国。
  不久,发动机散热器又出了毛病,散热液的辅助水箱空空如也。情急之下,机组只好把所剩无几的应急饮用水和采集的尿液样本混合后供散热器使用。临近着陆时,又遇到高空缺氧的困难。当时,奇卡洛夫鼻孔出血,拜杜科夫像酩酊大醉般头晕目眩,别里亚科夫虚弱得手握地图在机舱里爬行。
  不要在这里降落
  苏联人这次飞行,与西方其他创纪录飞行的做法不同,他们采取惯用的保密制度,一开始并没有公布飞机起飞的消息,直到飞了整整24个小时之后,才透露出飞行的情况。消息一旦发布,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为之着迷,急切地想从报纸上收集可能得到的点滴信息。
  飞机越过北极后,接着前往加拿大北部。由于很少看到导航标志,且加拿大北部也没有无线电站,他们实际上是在盲飞。而在地面上,人们在急切地等待着飞机的消息。终于,加拿大信号兵团听到了飞机的声音。经过联系,机组表示,根据燃油消耗情况,安-25将在西雅图至奥克兰之间的某个地方降落。消息一经传出,热心的航空发烧友和新闻记者们便涌向西雅图、波特兰和奥克兰的机场,像赌博一样,看看谁有运气能亲眼目睹这次历史性的飞行。
  为避开恶劣天气和顶头风,机组驾驶飞机向西飞行,以跨越加拿大北部的洛基山,然后沿着海岸线从夏洛特皇后岛一路往南飞。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以南,安-25的油泵发生了问题,于是三人决定返回波特兰降落。


  当飞机冲破波特兰天鹅岛机场上空的云和雨时,苏联飞行员惊奇地发现,下面有大量的观众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想起当年巴黎布尔歇机场的人群是如何把林德伯格的飞机拆散的,于是奇卡洛夫命令副驾驶:“不要在这里降落!他们会把飞机拆了留作纪念的,我们到其他地方去。”他指着地图上波特兰附近的皮尔逊军用机场。
  皮尔逊机场是一个隶属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偏远小机场。据事发当日在营区门口值勤的哨兵查理回忆,“那天早上8点多钟,突然一架鲜红翅膀的庞然大物从自己头上低空掠过,而后降落在跑道上。我不认识飞机上涂的文字,但对收音机里刚刚听到的‘一架苏联飞机经过北极向这边飞来’的消息还有印象。我心中暗想,这架飞机必然就是收音机里说的那只大鸟了。”
  三位飞行员在狭窄、冰冷的机舱里持续飞行了63小时25分钟,航程8504千米。后来他们发现,飞机油箱里仅剩下11加仑燃油了!
  马歇尔的热情款待
  当时,皮尔逊机场的营区司令乔治·马歇尔(即后来的美国五星上将和国务卿,提出“马歇尔计划”更让他名扬天下)正准备用早餐,一名副官冲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苏联人着陆了!”马歇尔立即跳进座车,直接穿过高尔夫球场驶向机场,去迎接他们。
  在马歇尔府上,三个人受到热情的款待。马歇尔为他们准备了宽敞的房间,请他们享用丰盛的早餐。奇卡洛夫还向主人借来家庭用的地图,细细地寻找他们飞过的航线。马歇尔夫人后来回忆说:“三只‘北极熊’像饿狼一样,抢吞食物,抢看新闻。”
  其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一名勤务兵突然跑进马歇尔的办公室报告:“院子里有一些百元大钞,将军,我负不了这个责任!”原来是机组随身带的物品中有些钱,他们去洗澡时就顺手把钱放在五斗柜上面,结果有几张百元大票被风吹到窗外,掉在院子的草坪上。


  苏联大使专程从旧金山领事馆驱车北上,斯大林、罗斯福也发来贺电。机场主管还接到美国陆军总部发来的密电,电文称,“苏联人最近飞行来美,究竟用何种仪器?基地应立即将所能获得的所有资料以及航行仪器等,尽速以密件呈部为要。不得有误!”
  在美国逗留期间,奇卡洛夫把飞机上三只气压高度表中的两只呈交给有关航空管理当局,那些尚在工作中的仪器可以显示飞机在飞行途中是否落过地,结果证明该机曾持续飞行了8504千米。遗憾的是,这次飞行没有打破1933年法国人创造的纪录。破纪录的任务是3周后由苏联另外一位著名飞行员格罗莫夫率领的3人机组用另一架安-25完成的,他们成功地飞越北极,一口气飞到美国加州的圣雅辛托,创下了10146千米的世界不着陆远程飞行新纪录。
  在皮尔逊机场停留了几天后,奇卡洛夫一行乘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旧金山,接着是在全美各地参观访问,还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至于那架安-25,则经地面机务人员拆卸后分装木箱,由挪威货船运往巴黎,在那里参加了当年举办的第15届航空博览会。
  全世界很多大报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壮举。几位苏联飞行员在美国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在他们的祖国。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奇卡洛夫还赢得了“俄国林德伯格”的绰号。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雅可夫列夫回忆说:“当时,我们都很佩服奇卡洛夫冷静的头脑、一丝不苟的準确作风和勇敢的精神。”
  斯大林亲自为他送行
  令人悲痛的是,奇卡洛夫英年早逝,在他成功飞越北极18个月后,就在一次试飞事故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8年,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新的伊-180问世,首次试飞定在12月15日。这一任务当仁不让地落在首席试飞员奇卡洛夫头上。试飞成功后,飞机准备着陆。当时,奇卡洛夫可能关闭发动机进行滑翔,竭力降低飞行速度,让飞机对准跑道。
  突然,奇卡洛夫发现前方跑道上有一群玩耍的孩童。他立即加大油门,想让飞机复飞。然而,发动机没有响应,与地面相撞已经无法避免了。在发动机停车无声飞行期间,奇卡洛夫打开舱盖,示意孩子们立即离开危险区。不久,只听轰的一声,飞机重重地撞在地面上,奇卡洛夫连同座椅一起被抛出座舱,头部撞到地面的一根木头上。
  惊呆了的人们立刻向飞机跑去,只见他浑身血迹斑斑努力从雪地上爬起来,吃力地说:“不是飞行员的错,是机翼有问题。”后来,继续试飞伊-180又牺牲了几位试飞员,人们才逐渐理解奇卡洛夫临终前那句话的含义。原来,该机的气动设计有问题,这是事故的真正原因。伊-180因为存在重大设计缺陷,最终并未装备空军部队。
  奇卡洛夫牺牲后,苏联全国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出殡那天,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奇卡洛夫的遗体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如今,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的伏尔加河岸,有一座1943年修建的巨型阶梯,共有560级台阶,沿着台阶走到顶部观景台,矗立着奇卡洛夫的巨大塑像。
  在美国,也有一座关于奇卡洛夫的纪念碑,这是美国纪念苏联成就的第一座纪念碑。围绕它的建造,还有一段故事。1974年,也就是奇卡洛夫机组在皮尔逊机场降落37年之后,一艘苏联拖网鱼船“波杰特”号航行途中路经美国西海岸边,船员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皮尔逊机场参观,却找不到任何一点能反映奇卡洛夫那次历史性飞行的文物,这使机场管理方觉得很难堪,后来才决定要修一座纪念碑。


  1975年是皮尔逊机场所在的温哥华市建市150周年,美国人为奇卡洛夫机组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并邀请拜杜科夫和别里亚科夫前来参加揭幕典礼。苏联为此特地挑选了民航最好的伊尔-62M飞机,载着拜杜科夫、别里亚科夫和奇卡洛夫的儿子等人,沿着当年的莫斯科-北极-美国航线,用时10小时54分钟飞到了温哥华。飞行中,该机在北极上空的飞行高度达到10600米,速度为1000千米/小时。在4个半小时飞越北极期间,碧空如洗,清澈透亮,梦幻般的极地景色尽收眼底。然而,在1937年,奇卡洛夫机组的安-25为到达北极,不得不穿云破雾地飞行了24个小时。
  另外,在皮尔逊航空博物馆里也收藏着一些奇卡洛夫跨北极飞行的遗物,虽然东西很少,但十分有意义。其中有些藏品是飞行员家庭捐赠的,包括照片、文件和这次飞行的一些物品,以及奇卡洛夫生涯中的其他方面的东西,如苏联英雄奖章等。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反馈方式.
期刊
本文通过对三维一体教育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该模式具有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全面发展的优势,并指出了注意问题,旨在为高校足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Based on th
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的提出距今已有30多年,它为早期的认知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理论支持,许多关于认知策略的研究围绕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开展探讨,为我们了解策略运用的认知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妇女教育事业,制定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规,保障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居民接受教育依然城乡有别,尤其是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1996年10月2日,秘鲁航空603号航班(由一架波音757执飞)在起飞不久后突然失控,飞机无助地飞行了半个小时后,最终坠毁在太平洋里,造成70人遇难。一开始,没有人知道事故的具体原因。经过调查后,调查员在驾驶舱语音记录仪里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是一个人为的小疏忽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并导致悲剧发生。多种仪表同时失灵秘鲁航空公司创建于1973年,总部位于利马,为秘鲁国家航空公司,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随着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是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在计算机
5月22日,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涛到州委党校进行调研。在州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马子凡、州委宣传部副部长余发勤、州委党校副校长陈云峰等领导的陪 On May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