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观新编历史京剧《夫人城》有感

来源 :中国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京剧院老旦名家翟墨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夫人城》,作为北京京剧院“百剧百人庆百年”的重点剧目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作为一部由老旦主演的新编戏,该剧吸引了众多戏迷观众和专业人士前往观看.当晚演出气氛热烈,叫好声、掌声响彻全场.老旦名家翟墨凭借稳健成熟的表演功力,一改传统老旦老态龙钟的固化形象,从人物需要出发,运用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法,遵循戏曲艺术的表演规律,以醇厚的唱腔、细腻的表演、扎实的功架、入情入境的做表,成功塑造出“韩太夫人”这位爱国女性形象,获得了广大戏迷观众和业内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许.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民族歌剧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实践成果.民族歌剧最为本质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的表现上,至于如何确定歌剧民族性的问题,我国歌剧文化学者在对民族歌剧的定义上,就深刻地指出了戏曲声腔在确定歌剧民族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著名评论家、音乐学家居其宏认为,民族歌剧在创作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用戏曲板腔体的形式去构筑核心人物角色的咏叹调唱段.这就说明了戏曲声腔的运用在厘清民族歌剧概念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戏曲文化的国家,在民族歌剧的创
民族歌剧《刘三姐》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打造,自2018年在广西桂林大剧院首演以来受到广泛的社会好评和关注.歌剧《刘三姐》创作素材基本以1960年电影版《刘三姐》、广西歌舞剧《刘三姐》故事情节为原型进行改编,通过刘三姐的“传歌” “盘歌” “斗歌”等经典故事情节刻画了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刘三姐艺术形象,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纯朴的性格和智慧,也展现了广西桂林的秀美自然风光及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歌剧共有五幕,分别是“江畔人家” “茶山立约” “歌圩对唱” “榕树定
在我国当代声乐表演艺术中,源生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唱法一枝独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我国老百姓的喜爱,是我国声乐演唱、教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追溯起源,“民族唱法是在我国多民族地区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吸收了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同时又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以中华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明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强调情、字、腔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①.由此可见,民族唱法的演唱特点与我国的地方戏曲联系紧密,最初的演唱方式大量吸收了我国许多地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在
戏剧是从古希腊时期流传的艺术形式.20世纪传入中国,命名为话剧.话剧凭借假定性、戏剧性以及不受时间地点影响、深刻反映现实的特点,很快在高校流行.高校戏剧由于主创人员的专业程度以及创作环境较为单一,与现实的戏剧市场有较大隔阂,难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2013年乌镇戏剧节建立以来,其设定的“青年竞演单元”,一直致力于培养本土人才和熏陶大众审美,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戏剧艺术,也让戏剧人更多地接触现实.
创造力是表演人才最重要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是表演教学的重中之重.演员的创造力由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两部分构成,两者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演员的身体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演员只有拥有了正确的表演创造思维,才能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然而,学习表演专业的初学者所创造的第一个人物形象雏形蕴藏于“小品”中,其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的真正体现始于小品创作的学习过程.究其原因,小品是中国高校表演专业第一学年中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编创和演绎
方志敏出生于江西弋阳,是我党早期的革命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1927年,他成功领导了弋阳县第九区暴动,拉开了赣东北根据地的序幕.方志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党的建设、军事方略、政治治理等理论体系.1935年,方志敏被捕后,他面对敌人毫不动摇,写就了《我从事革命的略述》《可爱的中国》等13万多字的文章,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杂剧《试官述怀》题为《笛步笑苍子编》①,“笑苍子”是明清之际的文学家黄周星(1611-1680)晚年的道号.《试官述怀》如今保存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刻的《夏为堂别集》中,此本为黄周星之子黄槆(字禹弓)所辑,今藏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善本部,不易为学人所见.《试官述怀》是一篇科举题材的杂剧,目前学界对这部杂剧重视不多,未有专门研究,本文试论述之.
期刊
邓州越调又称“苦越调” “邓县老越调” “豫西越调”,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稀有剧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邓州越调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清代盛行,南阳及其他各县越调剧团达100多个,仅邓州就有越调“江湖班”和“窝子班”70多个.相关资料显示,1917年、1933年、1956年邓州越调剧团曾三进省会演出,《送灯》《打金枝》《玉虎坠》等剧目都曾引起轰动.其中筱金钩、刘玉枝等1917年在开封演出时,更是风头一时无两.邓州越调是中原地区越调戏曲艺术三大流派的一种,是荆
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根据小说《大漠胡杨》创作的同名豫剧甫一推出就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在此后的几年里,该剧荣获了多个重量级的专业奖项.2020年,该剧又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并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剧团携该剧进京演出,又一次引发关注.伴随这部优秀剧作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演员的表演也日臻成熟.
期刊
21世纪以来,随着音乐剧产业的迅速发展,原创音乐剧增长态势喜人.其中大多是“叙事音乐剧”,“概念音乐剧”数量不多,能获得观众承认的则更少.《王二的长征》即是这样一部作品.rn该剧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它“没有领袖伟人,没有英雄形象,没有豪言连篇,没有空洞说教”①.“从音乐剧类型的角度说,它与斯蒂芬·桑德海姆的\'概念音乐剧\'(Concept Musical)之以概念和角色驱动而不是以情节驱动戏剧展开、完整连贯的线性叙述被打碎的片段场景和唱段所取代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