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教学中焊接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电焊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西安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焊接实训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基点,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模块的焊接实训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训操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教师的指导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工程训练焊接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焊接实训;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2003(2021)09-0107-04
  DOI:10.7512/j.issn.1001-2303.2021.09.21
  0    前言
  随着科技变革时代的到来,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日显突出,如何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人才[1-4],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工程综合实训作为高校重要的技能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基本技能、动手实践、独立工作等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团队协作等能力[5-7]。此外,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能力、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也是工程训练应该承担的责任[8-10]。随着焊接技术在工程建筑、航空和工业机械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新工科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焊接实训在各高校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重视。
  1 工训焊接实训不同模块化的主要内容
  西安工程大学工训中心焊接实训室共有25 台焊接设备,设备明细如表1所示。
  在师资方面,中心现有焊接实训教学人员共11 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技师3人、高级工2人。
  为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焊接实训的不同要求,西安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焊接实训模块包括4大部分,如图1所示。A模块为通识教育,主要针对艺术、服装类学生进行通识+演示教育;B 模块为非机教育,主要针对理科类学生进行基础+演示教育;C模块为近机教育,主要针对工科类非机材类学生进行基础+实训教育;D模块为机材教育,主要针对机电材料类学生进行基础+实训+创新综合制作。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号召下,西安工程大学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目标更加重视,工程训练中焊接实训学生也由过去单一的机材类相关学院演化至涵盖了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新媒体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等14个相关学院。
  1.1 A类通识教育
  传统的焊接实训教学是没有A模块,鉴于焊接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且极其重要的应用,为了解答服装、艺工、人文类专业学生对焊接工艺认识的盲区以及误区,基于西安工程大学的办学实际情况引入通识教育,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由于焊接时高温高辐射的特殊性,针对此类学生的特点,学时设置为5个学时,内容如图2所示,以现实生活中部分焊接工艺品为出发点,主要以视频教学与现场演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生产实践的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敬业懋学的精神。
  1.2 B类非机教育
  B类非机教育焊接实训主要面向理科类学生,传统焊接教学模式固定、内容单一,手弧焊灌输型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每个人仅操作几根焊条,其他焊接方法均不做介绍,焊接实践教学模式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脱节。作为新时代的指导教师,应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此类学生的特点,改革实训教学形成多角度、素质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非机教育体系如图3所示,开设了16学时焊接技术认识实践课程。
  经过 4年实际焊接教学探索与检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工程素养大大提高,非机部分学生实践成果如图4所示。
  1.3 C类近机教育与D类机材教育
  C类与D类焊接实训面向的对象为工科类学生。过去工科类学生实训一人操作、几人围观,学生实训安全意识、实训时间有效利用率、学生工训焊接专用服管理都需进一步加强。C类学生和D类学生前期实训几乎没有差别,内容覆盖已有焊接设备,C类学生是理论+实践环节,实践为1周,对于D类学生,增加了2周焊接综合制作实践环节。
  1.3.1 焊接实训场地规划
  西安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C类、D 类学生,按照新大纲要求,为保证实训质量,以 30 人为例,焊接实训分区如图5所示,将焊接实训室划分为理论区和实践区,每组5人共6组,对每组人员进行编号,1号焊接员实践操作;2 号为安全员,负责焊接操作安全;3 号为观察员仔细观察1号焊接过程的动作;4号和 5号为学习员,在理论区学习焊接相关教材。
  1.3.2 学生轮转方式
  以最基础焊条电弧焊为例,焊接员每操作一根焊条时间约为3 min。考虑到学生在理论区的时间不宜太短或太长,否则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按照岗位轮转模式,每焊 3 根焊条换下一位同学为宜,平均每个学生在理论学习区的时间为 18 min。岗位轮转模式具体为:1号学生焊完3根焊条后,让 2 号学生担任焊接员,3 号学生担任安全员,4 号学生担任技术观察员,5 号学生依旧在理论区学习,1号学生进入理论区学习,且进入理论学习区时,可适当休息。此轮转模式要求实训教师全程在场,起到监督与指导作用。学生在其余焊接设备上的轮换模式与此基本类似。
  1.3.3 学生作品
  部分学生综合制作作品如图6所示,理论+实践+制作+创新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焊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 新模式实训成果
  (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工训每年高标准完成全校约130个班级3500余人次的焊接实训教学任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 双师 ”型人才目标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2020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上,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参加“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陕西赛区(陕西赛区) ”,獲得二等奖;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取得了一等奖2项的好成绩。   (2)激發了实训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不同模块化焊接实训,使学生认识到焊接技术的重要性和焊接技能人才的良好就业前景,虽苦犹荣。在工训中心的积极倡导下,不同批次的学生分别赴中船重工、航天六院、西飞、陕鼓等企业相关焊接车间,零距离接触以大国工匠曹玉玺为代表的技能大师,不少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制作出了各种焊接工艺品,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本着“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 ”的理念,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焊接工艺大赛当中,学生对焊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3)大幅提升了“ 双师 ”型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科研创新水平得以提升,成绩斐然,在首届陕西省工程训练综合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累计取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心2位教师获得“ 西安工匠 ”荣誉称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3 结论
  (1)实施焊接课程的实训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通过对现代焊接实训和传统焊接实训的对比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加工方式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先进制造技术及行业发展动态。
  (2)通过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发提出问题和解答,大胆的实训操作,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对先进设备和仪器的规范操作和实践,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为学生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组.高等学校工程类课程教学质量标准[Z]. 2014-12-3.
  [2]冯巧波,尹铁路,沈坤全.激光加工在工程实训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206-208.
  [3]路庆良,雷毅.石油类高等院校非焊接专业《金属焊接》的结构与特色[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7(3):70-73.
  [4]朱淑梅,王广勋,谢鸥,等.高校金工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J].高教学刊,2016(17):143-144.
  [5]曹其新,李翠超,张培艳.中国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与内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9-131.
  [6]教育部“ 新工科 ”建设行动路线(“ 天大行动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4-25.
  [7]教育部“ 新工科 ”建设指南(“ 北京指南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7):20-21.
  [8]陈悦.挑战与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践教育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89-91.
  [9]朱瑞富,曹利华,刘新.“ 实践实训+创新创业 ”一体化 训练平台建设及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3):11-14,18.
  [10]姜晓坤,朱泓,李志义. 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2):17-24,103.
其他文献
摘要:开发了一种连续送进式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通过改变焊剂片厚度和送带速度进行工艺試验,分析各参数下的电弧的加热特性。结果表明,增加焊剂片厚度和送带速度能够增强对电弧的约束效果,使焊缝根部熔化宽度增加,侧壁熔化高度减小;增大焊剂片熔化系数,熔化后焊剂片的固壁约束高度也会变大,电弧在侧壁燃烧的高度变小,提高电弧能量密度,更有利于电弧对侧壁根部的加热。当焊剂片熔化系数小于0.31时,熔化后
摘要:针对新型直连电解铜永久阴极板性能要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电子拉伸试验机、金属电导率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激光焊和钨极氩弧焊获得的T2紫铜/316L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形貌、微观组织、抗拉强度、导电性及耐电化学腐蚀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种焊接工艺所形成的焊接接头平均抗拉强度差别不大,激光焊焊接接头的导电性及耐腐蚀性优于钨极氩弧焊的焊接接头。激光焊生产制造的直连型电解铜阴极板具有更优
摘要:按照合同要求,中车长客在某出口项目执行AWS D17.2/D17.2M:2013点焊标准,该标准是美国航空航天点焊标准,与现行的EN15085铁路轨道车辆焊接标准有较大的差别。从点焊工艺评定试验、设备验证试验、点焊质量判定、周期性检验等方面对AWS D17.2/D17.2M:2013点焊标准进行分析,并与国际铁路客车行业通用的EN15085焊接标准和日本点焊标准JIS E 4048进行对比,
摘要:分别采用高频脉冲MAG焊的打底焊模式与电弧冷焊模式对板厚3 mm的Q345E薄板进行了3种工况的对接焊工艺试验,研究了薄板打底焊与电弧冷焊的小变形对接焊工艺与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拉伸、弯曲、金相试验并分析了焊接缺陷的形成原因,总结了焊接残余应力及焊接变形的规律。结果表明,高频脉冲MAG焊适用于Q345E钢3 mm的薄板小变形对接焊,组对“ 0 ”间隙时,选用打底焊模式的工艺包;组对1
摘要:采用高速电渣堆焊焊材进行1 200 A、1 500 A、1 800 A梯度电流条件下的单层堆焊试验,研究了电流对堆焊层化学成分、铁素体数FN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堆焊层微观组织。国产单层电渣堆焊焊材在不同电流下具有良好的焊接工艺性,焊后自动脱渣,堆焊层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及直线度。理化性能结果显示,不同电流水平下的化学成分、铁素体、硬度、侧弯、晶间腐蚀、氢剥离结果均满足技术条件要求。在堆焊厚度相同的
摘要:AISI 660防屑板是华龙一号HPR1000核燃料组件中用于过滤流体中碎屑以防止核燃料包壳磨蚀破损的堆芯重要功能件。防屑板外形约为220 mm×220 mm×3 mm见方的薄板,板上密集分布着近2 000个方形或圆形孔,孔的尺寸精度和位置度要求很高,加工难度大。从激光切割前处理、切割过程、关键工艺参数、切割后处理等方面研究了防屑板激光切割工艺过程及其关键特性,最终成功制定防屑板激光切割制造
摘要: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实施“ 1+X ”证书试点制度,通过调研行业内制造企业和社会评价机构,明确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围绕“ 1+X ”试点工作,重点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证融通、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焊接技术与自动化;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
摘要:固定PLC扫描周期,基于伺服电磁阀,实现了一种基于电流反馈的钢轨交流闪光焊新型加热控制方式:焊机机头动端夹钳在固定振动的基础上叠加一个变速送进运动的加热控制方式,实现钢轨端面的快速高质量加热。采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原脉动加热工艺与该加热工艺高压阶段即将结束时的温度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样的加热时间条件下,新型加热控制方式高温区域宽度较原脉动闪光焊增加了13.82%以上。结合焊接曲线可知,
摘要:熔化极气保焊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因焊接工艺需要不同的金属过渡形式而对焊接电流与电弧电压输出波形提出了相应要求。与此同时,焊接过程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产生随机、偶发的信息亦反映在焊接电流或电压波形的数据构成中,从而使源于焊接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数据信息结构是由多个不同性质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叠加。以往对弧焊参数的表达一般都以大数定律为前提,对数据是按照正态或近似正态的总体假设计算其统计值。然而,这一
摘要:在大秦、朔黄等重载铁路线路上,为了更好地满足钢轨高耐磨性的使用需求,攀钢集团研发出了1 330 MPa高耐磨U95Cr过共析钢轨,现场焊轨施工亟需可靠稳定高效的焊接工艺。采用 GPW-1200数控式气压焊轨机对75N U95Cr钢轨开展了焊接和正火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套工艺参数焊接(第一阶段,乙炔/氧气:111/107 SLM,焊接加热270 s;第二階段,乙炔/氧气: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