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与利润率下降——一个再生产非均衡分析框架

来源 :中国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谷武和获原泰治将置盐定理拓展至产品创新情况,沿袭了其再生产均衡和成本准则的设定.本文秉承孟捷和冯金华提出的再生产非均衡分析进路、谢克的真实竞争理论对成本准则的批判,构建了包含固定资本、兼容再生产非均衡的产品创新模型.基于该模型,本文有两个主要发现:一,产品实现率越低,产品创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越容易得到满足;二,企业追求利润率优势的微观行为与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宏观趋势并不矛盾.此外,如果将产品创新视为能够创造新兴行业的重大基本创新,那么这些发现便从利润率角度为长波转折点提供了补充性解释.
其他文献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风险呈现出新特征、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有效解决民生等重大问题的核心手段,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国家治理效能.该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在理论层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历程,呈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同时也面临制度内部不公平、不成熟和弹性不足并存以及可持续性和财富基础挑战等困境.鉴于此,应从内涵拓展、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和体系优化层面加快多层次
要素市场分割既是传统城镇化中城市偏向型制度安排的结果,同时也已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普遍规律表明,要素市场分割降低了城市生产率,造成城市规模体系扁平化,并对城市居民的福利提升具有异质性影响.集聚经济与消费的“拥挤效应”是要素市场分割影响城市化质量的主要机制.本文聚焦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三类要素市场分割,以结构式估计的研究范式为线索,分析要素市场分割对城市化质量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后续的相关研究可从不同要素市场分割的相互传导、区域的异质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拓展.
选取2010 ~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要素相关产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之间创新要素配置进行统计测度.结果 表明: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省际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平均值越高、增长率越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份其平均值越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技术与人力创新要素方面,中西部地区增长率较高;在资金创新要素方面,东部地区增长率仍居前列.鉴于此,应发挥高级创新要素边际递增收益优势,调整区域内创新主体结构与研发管理措施,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创新能力土壤,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拓展地理空间、重塑要素配置空间和创新生态环境空间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经济空间视角出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后2020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战略机遇、价值场所和实践场域,并为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好空间要素上的储备.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应充分利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经济空间重构机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应链和产业链;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义,也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本质要求.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进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收敛.基于2013 ~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U”型关系,且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为缩小效应,东部地区有略微扩大效应,东北地区效应不明显.鉴于此,各地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制度变革经技术创新驱动影响国有企业的绩效.研究发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投入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转型期制度因素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绩效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调节效应则不显著,要素市场的进程仍严重滞后于产品市场.据此,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同步释放创新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地位,重视市场机制作用;
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将我国人口结构分解为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和空间结构四个维度,发现我国人口结构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但这种分布格局并不稳定.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上优势明显,而欠发达地区则在自然结构维度上优势明显.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估计方法对区域人口结构特征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人口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优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区域人口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显著,且对产业发展影响最全面;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特征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差异所导
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从提出到发展成熟并没有经历太长时间,其内在的逻辑框架结构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从研究对象来看,关于识别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究较多,但围绕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路径开展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在关键因素、形成机理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对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内涵及特征的归纳分析较多,但需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进一步丰富颠覆性创新理论内涵.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文本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进行个案研究,缺乏对颠覆性创新的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此外,已有研究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指导意义不明显,需扎根我国企业创新实
深入认识区域技术资源碎片化是否可抑制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问题,有助于从技术资源治理视角改善区域科技转化绩效.对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级层面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技术资源碎片化显著抑制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但随着技术资源质量提升,抑制效应有所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资源碎片化通过负向调节专利维权和财政扶持,进而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抑制,但随着技术资源质量提升而有所减弱;在技术资源碎片化对科技转化财政扶持的负向调节中,中部地区深受困挠,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却影响甚微;技术交易可显著改善技术资源碎片化的负面影响.
自首次“确权固化”以来,近40年的中国农村人地关系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二轮承包以来,人地不匹配累计人数约为2.09亿人,人地不匹配的耕地面积达到6.32亿亩.虽然农户往往不再以地为生、以农为业,但却仍然“依靠土地而不依赖土地”.中国农村人地矛盾暂未显现的原因包括:家庭经济收益格局的变迁使得农民不再以地为生;熟人社会中的人情租流转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非正规农地流转市场优化了资源配置;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期内稳定”的制度安排结果.据此,可通过推进入城落户农民的承包地有偿退出和探索承包地的承包权股份制改革等来缓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