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枸橼酸钠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0例接受CRR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方式分为肝素钠组(n=56)、低分子肝素钙组(n=48)和枸橼酸钠组(n=36)。比较3组间抗凝效果、管路平均使用寿命、总管路数量、血液净化总费用、CRRT期间输血量、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er)、Na+、K+、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以及CRRT相关并发症差异。
结果枸橼酸钠组抗凝效果优于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χ2=18.809,P<0.05);枸橼酸钠组管路平均使用寿命为(29.3±5.4)h,大于肝素钠组(16.5±3.5)h和低分子肝素钙组(24.8±4.1)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6,P<0.05)。CRRT期间枸橼酸钠组输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剂量分别为(12.3±2.8)U、(1 875.5±198.6)ml和(23.5±8.6)U,低于肝素钠组[(16.5±5.6)U、(2 463.4±265.4)ml和(58.3±18.5)U]和低分子肝素钙组[(13.4±3.2)U、(1 954.4±214.5)ml和(32.6±11.5)U],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63、3.896、7.456;P<0.05)。CRRT后各组Tbil、Cer、Na+和K+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后3组间PT、APT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62、4.153、5.468;P<0.05);枸橼酸钠组CRRT后PLT明显上升,与CRRT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期间枸橼酸钠组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穿刺点出血及气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8%、5.6%、2.8%和5.6%,低于肝素钠组(23.2%、12.5%、16.1%和12.5%)和低分子肝素钙组(6.3%、10.4%、8.3%和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78、7.553、6.849、7.534;P<0.05);肝素钠组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HIT)发生率为8.9%(5/56)。
结论CRRT中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能够减少输血量和血液净化费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