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行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4m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各种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复发可导致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死亡。

其他文献
病历摘要患者,男,54岁.因“发现颌下左侧肿块2个月余”,于2012年2月22日人住我院.患者于2012年1月无意间发现颌下左侧肿块,固定,无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无皮温升高.2012年1月24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颌下左侧淋巴结,29 mm× 16 mm,13 mm×7 mm,边界清楚”,未行特殊处理.后患者自觉肿块有增大,2012年2月14日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扪及颌下左侧肿块
期刊
目的 探讨单次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静脉注射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动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AL)20例、多发性骨髓瘤(MM)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5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均采用Vp16 1.6 g /m2匀速持续静脉注射10 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降至1×1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前后微小RNA(miRNA,miR)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APL细胞系NB4 细胞分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1b的表达,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NA表达谱miR-15b、miR-16、miR-34a、miR-107、miR-124a、miR-146、
凝血因子Ⅻ(FⅫ)又称为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可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交联,增加纤维蛋白凝块的稳定性,同时增加纤溶酶原抵抗,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FⅫ缺乏使纤维蛋白不稳固而容易溶解,对血块溶解的抵抗减弱,从而引起严重的迟发性出血。
期刊
期刊
外周血干细胞(PBSC)因其获取便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迄今已有大量研究阐明造血干细胞(HSC)骨髓定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扰乱这种机制促使HSC释放于外周血中,并已发现用于PBSC动员的新一代药物--普乐沙福(Plerixafer)与甲状旁腺素(PTH)等联合G-CSF用于PBSC动员,大大提高了动员效率,其中Plerixafer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
期刊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低剂量的CAG预激方案对难治或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尤其是T-ALL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1-3].考虑到该方案最初是为髓系白血病设计,且其主要原理是G-CSF通过其受体(G-CSFR)介导,驱动G0期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进而增强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我们推测G-CSF以类似的作用方式对ALL细胞发挥作用。
期刊
“第四届中国一广州白血病学术研讨会暨2011羊城血液肿瘤论坛”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广东省抗癌协会共同主办的高规格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授国家继续教育学分8分)。会议定于2011年5月12日至1513在美丽的广州市举行。
期刊
目的 探讨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的新基因突变.方法 对一例以乏力及尿色加深起病的50岁男性CDAⅡ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CDA Ⅰ的CDAN1和CDAⅡ的SEC23B基因检测,并采用质谱技术检测铁调素水平,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先证者的SEC23B基因中检测到一个无义突变(c.71 G>A)及一个错义突变(c.74 C>A),在这例患者的健康直系亲属中还检测到HFE2基因的一个杂合突
目的 初步判断索拉非尼联合化疗治疗FLT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强调FLT3突变等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对于疗效的重要影响,提高对新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FLT3-ITD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应用索拉非尼联合化疗对其进行诱导、巩固治疗的经过.结果 患者接受索拉非尼联合化疗诱导及巩固治疗均达到骨髓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治疗过程顺利,药物不良反应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