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我用功,为什么考得比我好?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dyj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动机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并且其关注点常常在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但是,我在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发现,因学习动机过强而产生强烈情绪障碍和负面自我评价,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学生并不少见。本文记录的是一名八年级女生,因学习动机过强导致情绪障碍和学习焦虑而寻求心理辅导的案例报告。在了解来访者情况后,咨询师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不合理信念下引起学习动机过强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先通过情绪疏导法建立双方关系,再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四次心理辅导之后,来访者最终调整了对学习和对自己的认知,重新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学习动机;情绪疏导;理性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4-0047-06
  中午放学时,佳佳来咨询室预约。我本想让她另改时间,因为那天下午已经另有安排。但是佳佳听了,并没有很快答应,而是犹豫地告知我,她不想换时间,很想马上能找老师聊聊。看着她紧锁的眉头和无力的声音,我知道她正受着低落情绪的困扰,这是要及时处理的来访者!于是我改变计划,把心理辅导安排在下午第一节。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佳佳,女,15岁,八年级学生,主动求助。
  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关系融洽。家中共有三个孩子,佳佳排行第二,还有读高中的姐姐和上小学的弟弟。姐姐一直以来成绩优异,佳佳常被父母要求以姐姐为榜样;弟弟年幼,父母在弟弟身上也关注更多。父母认为对三个孩子同样疼爱,但是佳佳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父母更爱姐姐和弟弟,对自己总是不满意。
  佳佳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小学时跟随父母在外地就读。初中时才回家乡上学,平时由外公外婆负责照顾生活。七年级时成绩较好,位于班级第四;八年级时学习认真,但成绩多次下滑,自信心受到打击。和同学老师的关系总体融洽,没有不合群,但偶尔会因心情不佳和同学发生不快。
  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量表(MHT)测试结果:学习焦虑(11-较高)、社交焦虑(5-中等)、孤独倾向(6-中等)、自责倾向(9-较高)、过敏倾向(8-较高)、身体症状(10-较高)、恐怖倾向(5-中等)、冲动倾向(5-中等),效度量表(7),总分(66-显示预警状态)。
  二、来访者个人陈述
  佳佳认为自己脑子笨,成绩不如别人,想要放弃却不甘心,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个人陈述:八年级后,因为成绩下滑,心情一直不好,早就想来找心理教师。这次前来的导火索是,昨天上音乐课时,看到同学弹钢琴,特别羡慕也想去学。但是又觉得自己连书都读不好,钢琴肯定也学不好。于是心情特别难受,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所以决定来找心理教师寻求帮助。
  在学习上,认为自己上初中以来,开始转变态度认真学习,七年级时成绩较好。但是到了八年级,自己也很努力,但是成绩下滑。而且班级里好几个同学没有她用功,比如平时经常抄作业、上课不听讲等,但是考试成绩却比她好,她觉得气愤、不公平。而且认为是自己脑子笨,同学关系也没以前融洽了,考试时特别紧张。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找到成绩落后的原因,改善目前的状态。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教师观察:来访者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前来,在交流中全程语言流利,思维清晰,问答完整,自知力完整,对事件的回忆和描述基本完整清晰,无幻觉妄想,并且求助目标清晰。但是在交谈中,情绪较低落,有较明显的焦虑和无助表现。当涉及个人成长和自我评价时,来访者情绪较激动。
  班主任反映:该生在八年级时进入本班级,学习上总体看来较认真,没有发现影响班级的行为,成绩位于班级上游,如能坚持并提高学习效率,成绩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但是该生对成绩不满意,有时还会因此闹脾气,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同学关系不错,但是有时也会有些小矛盾,和老师交流无异常,在老师面前听话乖巧。
  四、评估与判断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思维清晰,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来访者表现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消极,但未影响正常社会功能且未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来访者的表述和症状,判断来访者为学习动机过强导致的情绪障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和辅导过程
  学习动机过强常会给当事人带来焦虑的情绪和负面的自我评价,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会严重影响来访者的学习和生活。而學习动机过强的背后往往是不合理的信念以及脱离实际的目标所引起的,而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因此,对于来访者,如果首先就从学习方法入手,反而得不到她的认可,并且对于自身动机过强的真正原因缺乏意识,这对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不利的。因此,辅导不能急于求成,要从来访者目前的苦恼入手,首先通过倾听、共情和接纳,帮助来访者疏导情绪,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再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引导来访者意识到不合理信念的存在,以及发现不合理信念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最终通过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来改变学习动机过强的状态,这也是辅导的最终目标。
  第一次辅导:了解心声,宣泄情绪
  佳佳坐下后就开始诉说心中的困惑和不满。
  佳佳:老师,为什么我那么努力成绩却还是越考越差,好多同学没我用功可是考得比我好!
  咨询师:听起来你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吗?
  佳佳:是的,我真的很不明白,不是说付出总有收获吗?为什么我却没有。别人抄作业,上课不认真却成绩比我好,我是脑子太笨吗?
  咨询师:你觉得别人没有你付出的那么多,却收获更多,你觉得很不公平?   佳佳:是的,很不公平,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说到这儿,佳佳情绪激动了起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咨询师:确实,老师很能明白你的感受,听得出来你是一个学习认真,有上进心的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觉得困惑、委屈、甚至会怀疑自己。老师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说出心中的这些想法。
  咨询师开放而接纳的态度,使得佳佳感受到理解和认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咨询师邀请佳佳讲述更多关于自己学习的经历和感受,佳佳在回忆和倾诉的过程中,既宣泄了情绪,也使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更多信息。
  佳佳从小学时开始回忆,她说小学是和父母在外地上学的,那个时候自己比较调皮,没想着要好好学习,所以成绩一般。但是姐姐成绩好,一直数一数二,所以小学时爸妈就让她以姐姐为榜样,可是那个时候听不进去。到了初中后,自己转变了想法,希望能像姐姐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于是七年级时经过努力,成绩排班级第四。对于这个成绩,佳佳感觉比较满意,父母也因此对自己多了很多肯定。也因为成绩,佳佳在班级和同学相处时也多了自信和热情,所以同学关系也不错。但是到了八年级班级重组,佳佳被分到了新集体,几次考试下来成绩退到了十名之外。更让她气愤的是,好几个在她看来不用功的同学,却考得很好。气愤之后是伤心和泄气,佳佳觉得是自己脑子太笨才会这样。但是同时她也有不甘心,不想就这样认输放弃,内心在放弃与不服输间来回挣扎。
  成绩下降,妈妈认为是她学习态度不认真所致,佳佳认为妈妈非但没有理解自己的痛苦还误解了自己。而且妈妈总是拿姐姐和她对比。佳佳认为,因为姐姐成绩好,所以做什么都是对的。比如姐姐明明在房间玩手机,但妈妈就是不相信,认为是在学习,然后让佳佳去帮忙干活,并且还吩咐不能去打扰姐姐。佳佳对此觉得很委屈。
  本次咨询的最后,咨询师使用刻度化询问了解佳佳的自我认识和接纳程度。
  咨询师:如果用0~10间的一个数字来表示你对自己的喜爱程度,“0”代表完全不喜欢,“10”代表非常喜欢,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佳佳:(思考后)七年级时,我会给自己打8分,因为那个时候不管是成绩还是人际关系都不错,所以对自己挺满意。但是现在最多只有3分,只有学习的劲头,别的什么都没有,对自己没什么满意的了。
  在这段时间里,佳佳波动的情绪得到了平复,咨询师也了解到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和烦恼来源。佳佳表现出的是学习动机过强后,遭遇挫折而导致的情绪障碍和负面自我认知。并且学习动机过强背后涵盖了许多不合理信念,如:我付出了就一定要有收获;我比同学认真,那么我应该成绩更好,等等。而来访者强烈的学习动机背后,是对爱和关注的需求。来访者希望用成绩证明自己,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认为成绩好大家就会认为自己好。
  这些认知的反馈和澄清无法在第一次辅导内完成。因此,咨询师和佳佳约定一周后继续探讨。
  第二次辅导:不合理信念的觉察和澄清
  本次辅导在简单询问来访者近一周的情绪状态后,主要围绕来访者关于学习的不合理信念展开。
  咨询师:上次我们的谈话中,对于成绩上的落后,老师感觉到你觉得不公平、困惑,还有气愤。
  佳佳:是的,我觉得特别不爽,甚至都不想学了。
  咨询师:你觉得这些感觉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佳佳:影响我的脾气,脾气没有以前好了,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同学,都比以前更容易发脾气。影响我的学习,有时候我上课都在胡思乱想,想自己成绩越来越差,怎么没办法赶上同学。反正就影响了我的全部!
  说到这儿,佳佳的情绪又有点激动,看得出来她仍受目前学习状态的困扰,强烈的学习动机给她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咨询师:确实,换作其他人,包括我,遇到这样的状况也会很受打击。那么,你能说说你所希望的學习结果是怎么样吗?
  佳佳:我希望至少也能有和七年级时差不多的成绩。
  咨询师:现在的成绩虽然有退步,但是至少也在班级上游,并不算很差。你对自己的未来这么不看好吗?
  佳佳:我觉得已经挺差了,而且我那么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还是退步?还是比不上别人?
  咨询师:你觉得只要努力了就肯定考得好?保持班级好名次?
  佳佳:(稍一停顿)应该是啊,我七年级时为什么成绩好?就是因为努力了。
  咨询师:所以你认为,好成绩只与努力程度有关系,和其他因素,比如身边同学的学习状态,还有你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时的状态都没有关系?
  佳佳听完沉默了。
  咨询师:能说说你现在的班级和七年级有什么不同吗?
  佳佳:(想了想)现在班级的学习氛围要好不少,大家学习劲头都挺足。
  咨询师:也就是说周围同学都更努力了,是吗?
  佳佳:是的。
  咨询师:这对你想要取得满意的名次,带来了什么影响?
  佳佳:更难了,竞争比以前激烈了。
  咨询师:嗯,大家都在用心学习。我还想问下,根据你的观察,班级里学习努力的同学,他们都考得挺好吗?
  佳佳:(回忆了一下)那也没有,有些进步挺大,也有不少考得没我好,但确实有几个看上去不怎么用功,但是考得挺好。
  咨询师:也就是说有努力了也考不好的?他可以付出了得不到回报,但你不能?
  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佳佳缓缓地说:老师,我理解你想说的意思,我就是太想考个好成绩了,就盯着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退步。其实现在想想,和我一样努力甚至更努力的同学还有很多,他们有些确实是比我好,可是也有不如我的,看来努力并不一定会有成功的回报啊。
  咨询师:看来你有不一样的想法了。那么现在你觉得好成绩的取得和哪些因素有关?
  佳佳:和身边同学的水平有关,和学习方法也有关,那些看上去没我努力的同学也许用的方法更好。也和考试时候的发挥有关,我之前好几次考试时就特别想考好,结果反而更紧张,会的题目也懵了。   咨询师:那和努力程度呢?
  佳佳:那肯定有关的,不努力一定考不好。老师,这个道理看我小学时候的成绩就知道。
  聊到这儿,佳佳的神情和语气已经轻松了不少,看来“努力了就应该有好成绩”这个不合理信念开始松动瓦解了。考虑到来访者因为几次成绩下滑,就产生“我脑子笨”“再也没希望了”等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需要人帮助加以觉察和澄清,所以咨询师继续提问。
  咨询师:很高兴你意识到努力不一定能考好,但是不努力一定考不好。你刚才说班级中也有努力但考得不好,甚至比你差的同学。假设那些同学因此认为自己不聪明、脑子笨,认为自己没希望了,对于这些想法你怎么看?
  佳佳:(想了想)太悲观了吧,也不能一两次失败就认为自己永远不行了。不过老师,要是他们真这么想,然后放弃了,对我来说就赚到了!
  说完佳佳笑了起来。
  咨询师: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上次你过来时,就是觉得自己脑子笨,比不上别人想放弃哦。
  佳佳:老师,那是以前的想法了!
  咨询师:那么最后请你总结一下,哪些因素和取得好成绩有关?
  佳佳:(一边想一边说)努力,学习方法,考试时不紧张,还有班级整体水平。还有坚持,一段时间的努力并不一定马上就有成绩,需要坚持,但是放弃了肯定就没有了。
  第二次辅导已接近尾声,来访者关于学习的不合理信念开始得到澄清和反思,但来访者并没意识到这些想法背后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因此,咨询师邀请来访者下周再次来访,来访者同意。
  第三次辅导:需求和接纳
  来访者学习动机过强,一方面是对学习有不合理信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行为背后有心理需求。从第一次辅导中来访者提供的家庭信息来看,她行为背后的需求与获得家人的关注和肯定有关。因此,第三次辅导主要围绕来访者的家庭关系,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以及提高对自己的接纳程度。
  咨询师:在我们第一次聊的时候,你有说到妈妈和姐姐,能具体说说你和家人相处的情况吗?
  佳佳讲述了她眼中的家庭关系。姐姐大她两岁,成绩一直优秀,弟弟刚上小学,活泼可爱。佳佳认为自己最不受欢迎,因为父母总是表扬姐姐,让自己向姐姐学习,现在一听到妈妈说姐姐她就生气,不想和她们说话。而且认为爸妈偏心,姐姐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对的,好多要求都能答应,但自己却不行。有了弟弟后,爸妈也更疼爱弟弟,关心他照顾他,对自己就是整天问学习。进一步了解得知,佳佳和姐姐的关系也不融洽,因为姐姐总是占上风。
  咨询师:听起来你和家人的相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你觉得这是因为成绩的缘故吗?
  佳佳:是的,我成绩好的时候妈妈对我的态度好不少,打电话也会关心我。
  咨询师:妈妈对你态度好,关心你,这些都让你有什么感觉?
  佳佳:我感觉很开心,觉得妈妈也是喜欢我,认为我还不错的。
  咨询师:被妈妈认可的感觉确实很让人开心。这么看来,你上中学后努力学习也是希望得到爸妈的关注和认可?
  佳佳:(沉默了一会儿)是的,我希望考得和姐姐一样好,甚至更好,这样爸妈就会觉得我也很好,我也可以得到爸妈更多的爱。
  咨询师:你希望通过成绩来证明自己,你觉得成绩好才说明你这个人好吗?
  佳佳:不知道,好像不应该是这样,但是爸妈总是说成绩,现在退步了他们又开始说我不认真不努力。
  咨询师:爸妈单从成绩上看,会以为又是学习偷懒造成的,但是老师这几次和你接触下来明白,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你是一个很上进很努力的孩子。撇去考试成绩,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和以前比有什么改善?
  佳佳:学习态度比小学时好多了,虽然现在名次掉下来,但是我学习劲头一直都有的。
  咨询师:比小学时努力,现在遇到挫折也没有放弃学习的劲头,这在老师看来是非常难得了。
  佳佳一听有点难为情,说:我可能真的太看重成绩了,总以成绩来看待自己。
  接下来的时间里,咨询师让佳佳回忆了自己和父母、同学相处中愉快的回忆,发掘佳佳对自己品行方面的认可。最后再次使用刻度化询问,了解佳佳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佳佳给出了6分,而第一次辅导时,佳佳给出的是3分。
  佳佳:其实我还是有优点的,和成绩无关的优点,不需要成绩来证明的优点。
  第三次辅导结束,咨询暂告段落,咨询师告知来访者,以后如有需要可再约。
  第四次辅导:改善和反馈
  没想到两周后的一个下午,佳佳再次到访,主动分享了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变化。来访者反馈不管是和同学相处,还是和妈妈的沟通,都放松了许多,不再老想着成绩退步了,他们不喜欢自己了。妈妈虽然还是会督促学习,让自己向姐姐学习,但是自己不像以前那么敏感了,继续加油就行了。
  佳佳兴奋地聊完这些后,继续说到:老师,还有一件事要和你说。最开始时我一直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努力,但是我后来仔细想想,其实并没有。
  咨询师:你有新的发现?
  佳佳:我在学习上也没有真的做到像七年级一样努力,七年级时我每天会复习预习,但是八年级这两样都被我省掉了!
  来访者因学习困扰而来,但前三次辅导都没有针对来访者的学习方法展开。而这次来访,佳佳主动提及自己对学习方法的反思。虽然无法判断这个因素对于学习退步起到了什么影响,但是她愿意自省并发现问题,这也是成长的表现。
  六、辅导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述:不再纠结于成绩起伏,而是能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学习这件事。在和同学老师的相处中也更轻松自信了,对父母也多了许多理解。总体情绪状态改善了很多,自己有信心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老师反馈:该生一直认真努力,但是最近变得更自信了些,对待同学和善了许多,不像以前那么敏感,在教室中看到她开心積极的时候更多了。   通过四次辅导,来访者的情绪和心态都得到了积极的转变,生活和学习的适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辅导目标基本达成。
  七、反思
  (一)学习动机不是越强越好
  心理学中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早已给出了回答:动机水平和行为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老师和家长总是更多地关注动机不足的孩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总体上看学习动机不足的孩子确实占多数;另一方面,这类孩子往往因学习消极而会制造更多麻烦。
  事实上,像本案例中因动机过强而导致情绪障碍或自我否定的学生并不少见,尤其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更可能发生。但由于这类学生平时表现努力认真,上进心强,所以家长老师都不易察觉其内心状况。当他们无法达到目标时,情绪波动、自我否定就随之而来,甚至还会选择自暴自弃。如果家长和老师都不明白这是学习动机过强的后遗症,反而对其贴上“懒”“不思进取”等标签,就是对动机过强学生最大的误解。
  (二)学习动机过强的背后往往伴随不合理信念
  心理学家韦斯特总结了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点: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本案例中,佳佳的原有认知就体現了这三个特点,认为“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几次考试成绩落后就认为“我脑子太笨了”;甚至认为“我没法再赶上去了”。如何帮助当事人觉察到原有认知的不合理性,是辅导过程的关键。如果用说教的方式,极有可能引起当事人的排斥,尤其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往往拒绝接受对他持否定态度的声音。而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在问答中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和觉察,从而实现干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案例中,不合理信念的澄清并不是最终目标,因为不合理信念背后隐藏的需求是渴望得到爱和关注。因此,引导来访者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从而提升自我接纳的水平,才是最终的辅导方向。
  (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辅导产生效果的前提
  本案例中,来访者求助的是关于学习的困扰,但是咨询师并没有直接就学习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而是先关注来访者的情绪和想法。通过积极倾听、共情,使得来访者在被接纳,被理解的氛围中疏导情绪。良好的咨访关系由此建立,这才有了之后辅导中来访者积极主动的态度。到最后一次辅导时,来访者主动反思了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变化,此时再探讨具体学习方法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来访者就能接受地多了。这可能也是平时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直接以事论事指出学习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却遇到孩子阻抗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钟志农,刘鹏志,周波.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陶威. 学习动机理论及研究综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1):76-78.
  [6]王晓红. 儒家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动机过强的心理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1):54-56.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实验中学,台州,3172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汉诺塔;学习方法;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7-0055-03  【活动理念】  本活动设计依托体验式教学理论,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关于高中生学会学习方面的内容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方面的学会学习的内容,并以汉诺塔(又称“河内塔”)为此次课程的活动道具,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
主题阐释  本期的主题是滋养你的生命源泉,相信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做过一些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成人看起来可能有些幼稚,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生命的财富,并源源不断地为生命提供着养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故事或者一些特别的仪式感,才让我们有了更細腻的情感、更真实的体验。  这个隐喻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独特的方式和别人、外界发生联结,可能是一个玩具熊,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本书,都
〔摘要〕七年级的小坤在家庭教养缺位和死亡教育缺失的影响下出现疑病的症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己会生病的想法,且无法自拔。辅导教师通过使用正念冥想技术,不断地带领其进行正念观呼吸、身体扫描练习,结合哀伤辅导,改善了其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疑病症;正念冥想技术;哀伤辅导;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35
〔摘要〕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这个问题让不少家长很头疼,这是一种性质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和家长必须配合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有可能发展成恶习,孩子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年龄小,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进行干预和引导,儿童自身对这一行为的性质几乎没有认知,也就根本上不存在道德上的判断,其行为完全是心理驱使的。当“心理源头”的问题解决好
近日,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创新团队成功研制出西芹复式种植一体机,在宁夏西吉县开展现场示范会,样机示范效果理想,满足宁夏西吉县西芹机械化种植需求。西芹是六盘山区重要的冷凉蔬菜产业之一,栽培面积大,而西芹种植完全依靠人工作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问题,西芹机械化种植迫在眉睫。通过现场调研,在不改变宁夏西芹种植模式的前提下,该团队采用气压打孔 旋转划孔复合打孔技术、气压辅助播种技术、主动排沙技术,集
〔摘要〕性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身陷残疾,都是有性之人,都有性需求和接受性教育的权利。英国把针对残疾群体的性教育视作全人的教育、终身的教育,并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本文从英国对学习障碍学生的性教育发展背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策略等维度,探究了英国现行的针对学习障碍学生的性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英国的经验为我国学习障碍群体性教育课程体系的
[关键词] 心理活动课;团体暖身;课堂活动   “暖身”是肌体运动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指用短时间低强度的动作,让稍后运动时将要使用的肌肉群先行收缩活动一番,以增加局部和全身的温度以及血液循环,并且使体内的各种系统逐渐适应即将面临的较激烈的运动。在运动前暖身可以帮助肌体作好运动准备,同样,在心理活动课开始时,我们也需要通过心理暖身帮助学生作好情绪和精神上的准备,以达到最好的团体辅导效果。浙江省
〔摘要〕“有意思,有意义”的心理作业,既是巩固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学习效果的重要路径,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它的实施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生,它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它能成为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心理作业;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4-0044-03  《中小学心
〔关键词〕现代都市;家校合作;活动育人;慢养教育  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另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目标一致,可以一起努力,创造辉煌。但是,现代都市背景
〔摘要〕心理健康课程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自教育部2002年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随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诸多与课程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巨大阻碍。本文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例,阐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