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想许多老师对于“二次备课”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从平时的教学观察中,我发现许多老师的“二次备课”流于形式上的应付,并不能真正达到“二次备课”的效果,而且普遍存在着忽视二次备课的现象。我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没有改变传统的观念。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2.没有理解二次备课的重要性。二次备课是根据现代教学认知论和学习心理理论提出的。它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即: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由于老师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观念上的偏差,行动上的盲从。
今天就“二次备课”这个问题,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所谓“二次备课”就是指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能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以下简单呈现一篇教案,内容为牛津英语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的Integrated skills部分,浅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复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 ?等句型,导入各种天气情况。如:rainy,foggy,sunny等。
2:引出下雪天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如:make a snowman等。
3:雪也可能带来灾害。听苏先生和110的对话,并完成事故报告单。
4:完成A3部分Sandy写给笔友Vivien的一封信。
5:给出句型,以采访对话的形式复习巩固苏先生夫妇遭遇事故的过程。
6:听Speak up回答问题,并模仿谈论自然灾害。
7:拓展教学:在什么情况下使用110,119,120 等急救电话。
8:进行课堂反馈练习。
本节综合技能课谈论的是天气,课堂上老师意图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要想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交往的过程,预设和生成就必须和谐统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想二次备课是达成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就本教案而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教学活动的改进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关系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本课一开始教者陈列图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句型进行复习巩固。天气话题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但从学生的反应上看,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这样的复习导入方式较枯燥,不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何不换种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前面所学的词汇为载体,呈现一周的天气,让学生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对各种天气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的课堂活动既有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者,在复习苏先生夫妇遭遇事故时,教者采用的是pair work ,我认为还可以采用group work ,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自述遭遇暴风雪的过程,如果说得不完整,同组还可以补充。总之,新颖、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2.教学过程的调整
一次备课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但是在课堂上有许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都会影响课前设计好的教案的实施,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度的调整,使之过渡自然,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讲授雪带来的灾难时,可以直接过渡到Vivien学校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分别采访苏先生和Vivien。这样的整合既自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的增减
教学过程的实施不是对教材的按部就班,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本课的教学中,作者增加了一个对话谈论我们下雪天可以做什么。我认为无论增加何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但似乎这个活动从整个课堂的设计上来讲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显得累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还忽略了情感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教者还可以在本课末尾添加一个环节:如果下雪天你也被困在了车里,你可以有哪些方式求救?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了解了自救的方式,达到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二次备课正是老师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再造成功的关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如何完善自己的二次备课,还需要我们更多地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
1.没有改变传统的观念。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后很少考虑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2.没有理解二次备课的重要性。二次备课是根据现代教学认知论和学习心理理论提出的。它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即: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由于老师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观念上的偏差,行动上的盲从。
今天就“二次备课”这个问题,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所谓“二次备课”就是指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能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以下简单呈现一篇教案,内容为牛津英语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的Integrated skills部分,浅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复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 ?等句型,导入各种天气情况。如:rainy,foggy,sunny等。
2:引出下雪天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如:make a snowman等。
3:雪也可能带来灾害。听苏先生和110的对话,并完成事故报告单。
4:完成A3部分Sandy写给笔友Vivien的一封信。
5:给出句型,以采访对话的形式复习巩固苏先生夫妇遭遇事故的过程。
6:听Speak up回答问题,并模仿谈论自然灾害。
7:拓展教学:在什么情况下使用110,119,120 等急救电话。
8:进行课堂反馈练习。
本节综合技能课谈论的是天气,课堂上老师意图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要想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交往的过程,预设和生成就必须和谐统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想二次备课是达成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就本教案而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教学活动的改进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关系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本课一开始教者陈列图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句型进行复习巩固。天气话题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但从学生的反应上看,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这样的复习导入方式较枯燥,不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何不换种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前面所学的词汇为载体,呈现一周的天气,让学生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对各种天气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的课堂活动既有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者,在复习苏先生夫妇遭遇事故时,教者采用的是pair work ,我认为还可以采用group work ,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自述遭遇暴风雪的过程,如果说得不完整,同组还可以补充。总之,新颖、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2.教学过程的调整
一次备课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但是在课堂上有许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都会影响课前设计好的教案的实施,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度的调整,使之过渡自然,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讲授雪带来的灾难时,可以直接过渡到Vivien学校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分别采访苏先生和Vivien。这样的整合既自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的增减
教学过程的实施不是对教材的按部就班,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本课的教学中,作者增加了一个对话谈论我们下雪天可以做什么。我认为无论增加何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但似乎这个活动从整个课堂的设计上来讲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显得累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还忽略了情感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教者还可以在本课末尾添加一个环节:如果下雪天你也被困在了车里,你可以有哪些方式求救?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了解了自救的方式,达到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二次备课正是老师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再造成功的关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如何完善自己的二次备课,还需要我们更多地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