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难愈性的乳房慢性炎性疾病,其中因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发病的病例临床上比较少见。本例患者女,23岁,未婚未育,临床表现为左乳红肿伴疼痛,既往因为精神分裂症而长期服用奥氮平,查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升高,诊断为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经专科评估后减量奥氮平用量,应用中药金黄散外敷及手术切开引流+清疮治疗后,患者症情改善。
【机 构】
: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贵阳 550001,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广州 510410 徐庭华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乳腺科,广州 5104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难愈性的乳房慢性炎性疾病,其中因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发病的病例临床上比较少见。本例患者女,23岁,未婚未育,临床表现为左乳红肿伴疼痛,既往因为精神分裂症而长期服用奥氮平,查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升高,诊断为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经专科评估后减量奥氮平用量,应用中药金黄散外敷及手术切开引流+清疮治疗后,患者症情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固有淋巴细胞(ILC)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和同期年龄匹配并排除免疫相关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的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ILC、B细胞、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例,分析ILC各亚组间变化差异,分别与B细胞、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一例男性74岁患者,因左上腹肿块,伴腹胀及进食后腹痛20 d入院。腹部磁共振肝左外叶巨大占位,诊断:(1)肝左外叶巨大占位,考虑血管瘤;(2)后腹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行肝左外叶切除术+后腹膜淋巴结活检术。病理诊断:(1)(肝左外叶)海绵状血管瘤;(2)(肝左外叶、后腹膜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与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灌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AD患者21例,MCI患者18例及21名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行头部MRI及动脉自旋标记(ASL)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ACE-R)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
近10年来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细胞、T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关键环节的靶向研究及治疗取得进展,部分治疗药物已用于临床,并有多种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SLE的生物靶向治疗时代已经到来。本文主要对SLE生物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热点、生物靶向治疗的核心及前景加以评述。
目的探讨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结合低管电压在肝脏三期增强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7年3至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CT诊断科动脉期、延迟期和门脉期扫描方式的不同患者两组各50例行GE Discovery CT 750 HD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7~73岁,42例患者患有肝细胞癌,44例患者患有肝血管瘤,1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体(AABs)谱结合CT征象鉴别诊断以附壁生长方式为主的早期肺腺癌亚型的应用研究,为术前正确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自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T1a或T1b期肺腺癌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52±7)岁,共63个结节,部分实性39个,毛玻璃24个。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至少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及采用
骨关节炎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软骨基质降解、滑膜炎症、软骨细胞凋亡、自噬等都是其发病机制。miRNAs是非编码RNA的一种,可以通过炎症、软骨基质降解、凋亡、自噬等对骨关节炎的形成和发展起作用,并且一些miRNAs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有些甚至具有成为骨关节炎治疗靶点的潜力。
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症状,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发作性睡病合并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也可见到,它是一种伴有精神分裂样症状的特殊亚群,包括原发的发作性睡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或长期服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治疗的不良反应所致二种情况。其病因机制尚未明确。由于其复杂性,临床上常漏诊或误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临床评估,睡眠监测、血HLA DQ
报告1例伴家族史的口腔、外阴及皮肤泛发性疣状黄瘤20岁女性患者。经过整形外科行外阴增生物切除术、股内侧皮损CO2激光治疗术,皮肤科给予阿维A胶囊口服、0.03%他克莫司软膏和阿达帕林凝胶外用后病情好转。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关其危险因素说法不一。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入手对其主要危险因素作以归纳总结,并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层面分析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提高大家对PSD危险因素的重视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