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武——曹县地区磁异常特征及铁矿预测

来源 :地球物理学进展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F型铁矿是发育于华北克拉通内的主要铁矿类型之一,在鲁西南多地也发育该类型铁矿.通过收集以往地质、物探、矿产等成果资料,本次研究工作优选了成武—曹县航磁异常区开展1∶2.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同时在磁异常重点地段辅以大比例尺重磁精测剖面来进行异常综合解译;上述测量成果查明了研究区磁异常特征和异常较高部位分布范围,即该区磁场表现为"南东、北西低;中部、西部高"的特点,同时该重、磁异常具有同源的特征,与区域上已勘查发现的单县铁矿床物探异常形态相类似.物探数据解译推断了研究区内的构造格架(NW向和NE向2
其他文献
刚度矩阵是表征传播介质特性的重要参数.TTI介质的刚度矩阵由VTI/HTI介质的刚度矩阵转换而得,因而TTI介质与VTI/HTI介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本文将TTI介质的刚度矩阵表示成VTI/HTI介质的刚度矩阵与一个‘扰动矩阵之和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TTI介质与VTI/HTI介质的关系.本文在TTI介质刚度矩阵分解的基础上,将TTI介质的波动方程分解成VTI/HTI介质波动方程和‘扰动介质
期刊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6年3月泸定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2221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走时均方根残差平均值为0.0131 s,震源位置平均定位误差在E-W、N-S、U-D方向分别为61.1 m、21.8 m、54.4 m.其中泸定地震序列最大地震M_L4.2震中位于29.6234°N、102.0175°E,震源深度为8.257 km.序列震中分布长约21 km,宽约15 km,震源深度的优势分
期刊
由于跨孔电阻率法的测量区域在两孔之间,对其测量装置的排列方式、灵敏度及分辨率等的研究,与常规地面电阻率法有较大的不同;影响其分辨率的因素也比常规地面电阻率法多.跨孔电阻率法的装置排列方式不同,其灵敏度范围和分辨率不同.针对跨孔电阻率法的二极、三极、四极装置,通过Fréchet导数分析了各装置的灵敏度,并确定了适用于跨孔探测的装置排列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不同的异常体模型,以四极装置为例进行了数
期刊
微动勘查方法基于微动数据满足平稳性的理论假设.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性.本文研究了图检验法、轮次检验、逆序数检验、单位根检验、Space Time-Index等方法在微动数据平稳性检验中的适用性.测试了两组微动数据,一组没有受到干扰,另一组受到过往车辆的干扰.测试结果表明:图检验法不能保证准确性;单位根检验出现误判;轮次检验和逆序数检验计算简单,效率高,但分段数和子段长度不
期刊
为防治西北地区由于采煤活动引起的浅表层水资源流失,对浅部含水层下方直接隔水层的采动破坏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选择陕西省榆神矿区小保当二号井作为研究区,以N2红土层(直接隔水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概况的基础上,构建了N2红土层采动破坏评价模型.充分利用研究区三维地震与测井资料,结合波阻抗反演与概率神经网络反演,查明了N2红土层厚度、波阻抗分布、孔隙度分布以及与主采煤层的间距.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整
期刊
煤矿井下巷道煤层中采集的槽波地震数据中包含多种类型地震波,对这些波组认识存在争议.通过正演模拟获得的槽波波场过于理想化,与现场采集槽波数据存在一定偏差.针对煤矿实际采集的典型槽波数据,采用时频域极化滤波方法,利用槽波数据中的纵波在波传播方向能量最强、垂直方向能量最弱的特点,将目前国内煤矿常用的德国SUMMIT槽波地震仪水平双分量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校正到平行波传播方向和垂直波传播方向,有利于判定地
期刊
马扎拉金锑矿是西藏藏南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上典型的受构造控制的蚀变岩型矿床.为了查明工作区控矿构造的空间展布以及为找矿评价提供依据,在前人总结的区域成矿模式的指导下,以物性为桥梁,将成矿模式转化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以此模型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了工作区地质资料和面积性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圈定了找矿有利的靶区,然后在靶区开展大比例尺的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联合剖面测量工作.对音频大地电磁反演
期刊
"特提斯"(Tethys)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休斯(Eduard Suess)于1893年提出,代表了原先处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近东西向的宽阔大洋,即特提斯洋,两侧大陆的拼合与碰撞、大洋的收缩与闭合铸就了今天位于欧亚大陆南部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带(Suess,1893;Segnr,1987;潘桂棠,1994).其中,青藏高原特提斯是揭示全球南北大陆相互作用和大陆碰撞过程的经典地
期刊
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十多年来橄榄岩流变实验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上地幔流变研究的进展和意义.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橄榄岩流变性质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已取得重要突破.人们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深入研究了熔/流体、铁含量、粒径尺度、温压条件等因素对橄榄石流变性质的影响,得到了表征橄榄石流变特性的幂率本构方程的各参数,并从理论方面探讨了橄榄石等矿物在不同深度处可能存在的变形机制.在应用方面,高温高压流变研究为许多地质现象
期刊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