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钢之舞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7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不锈钢的发明是一场“误会”,那它能被当代生活选中,成为“现代化”的标志性材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它身上,我们甚至能嗅到一丝“神圣”的气味。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锈钢——这种如今已经走进大众生活,随处可见的材料,其实“起源”于一次误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政府决定研制一种耐磨、耐高温的枪膛材料,他们将冶炼的任务交给了专家亨利·布雷尔利。布雷尔利的试验进程并不顺利,以至于大量不符合要求的钢块被丢弃到试验场的露天角落里。可当试验人员决定清理废弃试件时,却发现了一堆被腐蚀的材料中,有几块闪闪发光的钢锭。布雷尔利十分好奇,并立刻开始着手调查,最后他发现这些铁铬合金具有不易锈蚀的特点,终于,在1912年“不锈钢”出现了。
  ART
  来自秘鲁的David Zink Yi就试图用不锈钢,来连接古代神话和现代审美。艺术家在柏林举办的展览中,巨大的金属棕榈树填满了室内的主空间。这种棕榈科植物是加利福尼亚的城市标志,而在艺术家眼中,它们也是古代神灵的栖身之所。“在约鲁巴人的宗教,尚戈(Changó)是音乐,闪电和雷声之神。他是所有神灵中最美丽,最有诱惑力的,喜欢住在最高的棕榈树冠里。在那里,他倾听世界之声,并以闪电威吓世人。”从David Zink Yi的缩微版不锈钢棕榈树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杂糅着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神秘信仰,和带有装饰主义风格现代都市感的独特气质。
  相比David Zink Yi尖锐的,让人难以靠近的不锈钢棕榈树,Jonathan Monk的雕塑“亲民”了许多。俏皮圆润造型,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不锈钢材质的冷硬,更像是一件受到卡通风格影响的艺术作品。而Alice Channer的作品则更具观念性,弯曲光亮的不锈钢板上,放置手指头形状的雕塑,让人感觉不寒而栗。再搭配上展览的名字“冷血(Cold Blood)”,更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艺术家想表现的是肉体损害的痛觉?还是现代性对人类的摧残?抑或某种神秘未知的指向性?……无论哪种解释,都令人不寒而栗。
  DESIGN
  看过了艺术家对不锈钢的使用,是不是感觉它们太过冷硬强烈?其实,设计师们对待这种材质时,心态就要轻松很多,他们更愿意传递出不锈钢的温暖感——虽然很难,但有人做到了。
  byAMT工作室的创立人Alissia Mel-ka-Teichroew,成长经历有着高度全球化的背景。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法国人,而她出生在荷兰。从艾恩德霍芬设计学院毕业后,她又拿到了美国设计名校——罗德岛设计学校的工业设计硕士学位。在为IDEO、Puma工作过,并在巴黎、旧金山、波士顿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她选择了在纽约布鲁克林的绿点区定居,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也许是从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中受到熏陶,Alissia Melka-Teichroew和她的byAMT工作室作品,有着极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国际化设计风格——造型上讲求简约圆润,线条清晰利落,设色悦目而流畅。让作品自己言说幸福的含义,并让它贯穿于生活的始终,是byAMT工作室努力的方向。为此,Alissia涉猎了产品设计的各个领域,甚至连一般属于时装设计师工作的服装、配饰设计也不落下。
  可是,与一般设计师总是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服装搭配首饰的做法相反,Alissia提出的是贯穿一周七日的整体解决之道。对于那些早就厌倦了整理、挑选、搭配自己各种首饰的女性来说,这件名为“每日戒指”(The Ring a Day)的作品无疑是个福音。Alissia一口气设计了七款不同的戒指,每个对应一周中的一天。更奇妙的是,“每日戒指”居然做成了卡片形状,你可以把它放到手袋里,甚至钉在门框上,需要的时候,从预先切割出戒指形状的卡上将它们摘下来,既方便管理,又不会侵占你的首饰盒。虽然“每日戒指”更像是一种概念性产品,但设计师可爱的小心思,我们却能真实地体会到。
  SCULPTURE
  不锈钢材质坚硬牢固,可以抵御自然界侵袭,让它成了户外纪念性雕塑的首选。去年,一位退休的钢铁工人Steve Mehdi,为英国谢菲尔德市打造了一尊高达20米,名为“铁人”(Man of Steel)的雕像,以此铭刻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谢菲尔德是英国第四大城市,曾因钢铁、刃具、工程及工具加工业而著名。直至上世纪80年代早期,Lower Don山谷还是炼钢业的心脏所在,然而全国性的衰退和钢材加工自动化的发展,导致了山谷产业的萎缩。如今,钢铁之躯注视着曾经的冶炼中心,似乎在对全世界宣布:暂时的衰落,无法动摇这片土地不朽的价值。
  BUILDING
  相比地标性的纪念性雕塑,建筑行业更是“不锈钢爱好者”云集之地。2月26日,让·努维尔拿出了中国美术馆新馆的设计图,让这位法国设计师又一次站在了建筑界和艺术界的聚光灯下。身为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的让·努维尔,其实就是一位不锈钢的忠实拥趸。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在巴黎塞纳河畔建造一座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让法国人更多地了解阿拉伯文化的价值,而努维尔凭借他独创的快门光照电子装置在竞赛中夺得头筹。1987年,阿拉伯文化中心竣工。建筑的最外层是玻璃幕墙,幕墙后是一层由数百个金属图案组成的不锈钢方格构架,组合起来正是富有阿拉伯风情的图案。“玻璃+不锈钢”形成的奇妙光影效果,让努维尔名声大噪。
  而努维尔职业生涯中最大胆的一件作品,也和不锈钢密不可分。“无穷塔”(Tour Sans Fins),这个本该竖立在法国拉德芳斯区的欧洲最高建筑物(这座塔如果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薄的摩天楼),是1989年努维尔的竞赛获奖作品。这座预计400米高的塔楼,墙面从下到上依次由大理石、铝、不锈钢、玻璃等材料构成,颜色越来越浅,以至于人们抬头仰望,会发现塔楼就如魔幻般消失在天空中。虽然今天,我们只能从图纸上欣赏这座惊世骇俗的建筑作品,但我们相信,只要工业社会存在一天,不锈钢就会继续以它独特的,结合着力与美,坚硬与柔韧的姿态,展示着不朽的神话。
其他文献
当下这一代的成长,是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一夜暴富的故事而展开的,他们怀念往昔的浪漫和虚无,而华丽的洛丽塔时尚恰是填补内心的合适道具。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美术馆是一间在装饰艺术和设计领域都极负盛名的美术馆,古板正统的英伦作派是这里的常客,不过在近半年间,那里居然举办了一场介绍日本洛丽塔时尚的专题展,展厅人流络绎不绝,不但欧洲的洛丽塔爱好者蜂拥“朝圣”,就连普通民众也前来一探究竟。洛丽塔时尚
期刊
有用之物转为无用之物,考校的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幽默感,对待生活轻松惬意的状态。试想一下,一個终日奔波,为稻粱谋的人,怎么舍得将有用变为无用?能欣然观看这种转化的人,自然拥有一份笃定自适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某种超强的容忍能力)。  Curt Stenvert的作品“The Year of the Child Is Over!!!”,似乎是一個解释“有用转为无用”的范本,他将儿童自行车的前轮,替换
期刊
青年艺术家是最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群,他们的创作更具强烈的个人印记,展现出他们每一个个体对于世界、对生命、对自然生态的诸般感受,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由马爹利艺术基金携手地处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共同推出的第三届“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颁奖开幕仪式在今年5月18日于今日美术馆举行,与往届相比,第三届“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收到超过500位年轻艺术家的自荐和推荐
期刊
我们的一切已经被国外的应用艺术模式所占领,无论是生活大件,或是饮食起居,短短几十年,我们的传统意识已经变成了简单的“中国元素”而非中国源流,或者是中国概念。可悲点说,除了饮食,我们已经失去了应用艺术的主权。  在很多人眼里,搞艺术理所应当有丰厚的回报,因为艺术里有精神的提升,和相對于理科更自由且可以更轻松获取的经济回报。无异,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远比具有相同财富的商人更耀眼,且受人尊敬,更何况有留学
期刊
在今天,我们不再需要传统的具有压倒性的装饰来示威,于是我们不妨这样看,“明合文吉”的作品中出现的中国装饰元素其实是寻求自身的知性与感性,是找出表达自我的最短距离的方式,这是一种平和的装饰状态,一种生活。  STYLE标签——超越不同文化与语言  浪漫:他们的作品富有法国式的浪漫想象,像法国人一样热爱生活;  平衡:他们的作品结合了东方的平衡和美学,使用简洁的线条,生动又宁静的形式以及优雅的比例; 
期刊
时光的长河并不是什么都能带走,有些东西沉淀下来,最终成岩。怀旧和消极无关,复古亦不是倒退,许许多多的灵感都来源于旧时光。  30年代 鞋面  30年代被誉为当代女性最想“回归”的时代之一。那个时代的欧洲,经济萧条、战争蓄势待发,时尚都是步调缓慢的,却从未停止过脚步。只要爱美之心还在,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Bally崇尚经典、不盲从流行的理念让它在这个时代的鞋面上找到了灵感。不知穿上是否能够拥有那个
期刊
作為一个艺术家,為什么把视线切换到科学领域?洪磊為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法:“在这个当下,艺术及文化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太多了,并不是哲学或者艺术就能解决的。  我们暂且可以把洪磊称為“阅读家”。正如艺术评论人周雪松所说:“他通过阅读建构了自己独有的世界观与艺术观。在审美以外,通过广泛地涉猎文本,不断探寻着各种解释当下世界问题的方法。”  从他艺术家的身份来看,这种
期刊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呢?不同的视角,往往决定了我们不同的结论。有人说是宗教,有人说是政治,康定斯基说,是数学。  的确,从这位西方现代抽象艺术鼻祖的作品和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艺术生涯,一直在力图精简、再精简地看待这个世界,并将之付诸画布。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并非将艺术还原为几何点线面的第一人,但他的著述与艺术成果,却无疑将西方现代艺术引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事实上,几何学的进境与艺术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期刊
段建宇的画作不仅总能喂饱眼睛,且在她的幻想世界中,每一元素及多个单一元素的并置都如此逼真,以至我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现实可以比幻想更为奇怪。如她所言:“想象力是万事万物的润滑剂”。  段建宇的艺术语言就像是一种“情感密码”,并与一种优雅的“中国式”乡音结合起来,关切当下的生活。日常生活在段建宇宙的表达下,和“枯燥无味”永远都粘不到一块。如著名策展人张巍所写的段建宇那样:“……当我们谈起日常生活的时候
期刊
在国人眼中,设计圈是个“小清新”称王的地方——悦目的色彩,圆润的造型,似乎永远弥漫着一股甜腻的气息。可事实是,设计师们的审美,远比大众想象的更激烈,更诡异,比如Iris Schieferstein,这位总是围绕着动物标本工作的设计师。  Iris Schieferstein,1966年出生于德国,年少时的她,就有着各种奇思妙想。1987年,Iris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行了黑白摄影集,内容是一个裸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