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戏曲新编创作的历史与范式——兼及新时期以来关于“现代戏曲”的论争

来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ong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传统戏曲剧目的搬演,20世纪以来的戏曲新编创作,是以新剧目的编创为目的,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舞台呈现,而且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赏体验和审美范式,成为戏曲现代化之实现的主要路径.戏曲新编创作既需要对于中国戏曲本体的依归,又需要为表达新的时代精神而不可避免地借鉴西方戏剧的审美经验,逐渐走向美学上的融通.如何在“传统戏曲”之外追求“现代戏曲”的品格,戏曲新编创作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和阐释路径.因为“现代戏曲”不唯是现代题材的戏曲,也不仅仅具有现代市场、为现代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而是具有现代性审美品格的戏曲,故而,从戏曲新编的创作经验入手,考察20世纪戏曲新编的历史,总结其艺术范式的转换,进而构建中国现代戏曲新美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作为斯特恩批评史上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什克洛夫斯基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由斯特恩而生发的诗学思想亦无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对《项狄传》的具体研究中,他摒弃了学界一贯的主题性或情感性阐释方法,将目光转向了科学化的叙事形式批评,对叙事情节、叙事时间、陌生化等小说写作技巧与手法进行阐述,并开辟了对感伤主义风格的新颖解读视角.什克洛夫斯基的诗学批评方法与斯特恩写作意图存在着内在契合,同时前者的批评也因建立在自身的诗学理论基础上而具有鲜明的误读色彩.
罗马是俄罗斯诗歌中的传统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曼德尔施塔姆对罗马尤其喜爱.早在诗人创作初期,我们便发现了系列“罗马诗组”.诚然,诗人笔下,罗马已不再是具体的城市,而是成为永恒的象征,建构起诗人独一无二的形象和意义世界.本文试通过对曼德尔施塔姆早期创作中罗马形象的研究,挖掘诗人蕴于其中的关于“人与世界”的真理,揭示诗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是俄罗斯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一部经典之作.在伊万诺夫研究视域下,我们看到了喜剧呈现出高级喜剧、集体面孔、神话形象、合唱、巴拉巴扎以及全民的笑和全民的艺术等彼此相关的范畴,这与他一直坚持探索的古希腊文化以及体现集体精神的聚和性思想紧密关联,这一切无疑为我们的戏剧研究提供新颖的分析视角和阐释空间.
刘宁:丹尼尔·亚历山大罗维奇,您作为一位著名的苏联当代作家,您的名字和创作在我们中国已广为人知.您的一些优秀作品,如早期的中短篇小说《第二种方案》《探索者》《个人意见》,以及近几十年来的新作,如中短篇小说《丰坦卡的房子》《异城雨情》《同名者》《奇特的一生》《克拉芙基·薇洛尔》,电影小说《目标的选择》,长篇小说《一幅画》等,都已译成中文出版,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爱.记得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来找我咨询,问当代苏联文学中有什么作品值得译介给我国读者.我毫不犹疑地推荐了您的中篇小说《奇特的一生》.
期刊
罗赞诺夫与梅列日科夫斯基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一章进行了阐释.罗赞诺夫在《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支持以耶稣为代表的灵魂原则,反对以“宗教大法官”为代表的肉体原则,发生思想转向以后支持肉体原则,反对以耶稣为代表的灵魂原则.梅列日科夫斯基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中主张将以耶稣为代表的灵魂原则与以“宗教大法官”为代表的肉体原则合二为一,发生思想转向以后认为耶稣本人就是灵魂原则与肉体原则的合一.
2021年是俄罗斯大作家费·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年,俄罗斯和世界文化界都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rn2019年末至2020年初,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谢尔盖·齐巴利尼克作为“普希金之家”的“新俄罗斯文学研究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研究组首席研究员,组织了一场独特的以“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为题的跨国界的“圆桌会议”.rn此次圆桌会议以笔谈的方式进行,灵感来源于2019年发表在《旗》杂志第9期的问卷.
期刊
本访谈基于尤金尼奥·巴尔巴所开创的戏剧人类学与中国戏曲的关联,讨论巴尔巴如何与戏曲及戏曲从业者接触,聚焦他对戏曲表演程式的看法.访谈同样比较了欧丁剧团演员训练与戏曲及其他东亚戏剧传统的异同,并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思考戏曲对当今世界戏剧的价值.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某些俄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东方文化的价值,试图从中国传统思想中为俄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寻求解困脱厄之道,翻译和出版中国儒道经典遂成时代需要.日本东正教神父小西增太郎在旅俄期间翻译出版了多种中国儒道典籍,其在托尔斯泰帮助下完成的《道德经》译本不仅反映了译者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也凝结了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从世界文明史的视野关照中国传统思想赋予了小西增太郎的老子研究更大的说服力.小西增太郎以自己的翻译活动和跨文化探索为促进中国思想经典的俄传和接受做出了独特贡献.
叙事理论中有关时间与空间的问题,经历了滥觞于亚里士多德而形成的一条重时间维度、忽视或“悬置”空间维度的传统叙事理论,到20世纪中后期用空间取代时间霸主地位的空间叙事理论.其实在这两个发展极端之间并非没有过渡,兴起于上个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虽没有放弃时间因素在故事中的存在,但已经开始有意打破时间对叙事要素的垄断,凸显空间的存在,彻底打破了传统时空观的基本格局.在20世纪初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对叙事文本的研究向内转,关注这个独立的空间体,将其中的内部要素的组合规律及空间构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俄国形
本文以跨文化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分析唯一一部存世的古希腊三联剧《俄瑞斯忒亚》改编为中国评剧《城邦恩仇》的跨文化戏曲现象.用中国传统戏曲改编古希腊悲剧,面临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的双重移植难度.《城邦恩仇》中的王后柯绿黛在改编后既是强悍果决杀夫弑君的王后,又增加了比希腊原剧人物更复杂立体的情感层次,从而丰富了中国戏曲中处于权力上层却仍不失母性的王族女性形象.《城邦恩仇》的人物改编策略博采中希戏剧之长,尤其融合了戏曲以情动人的“情本体论”观念.跨文化戏曲对西方戏剧经典和中国戏曲具有双向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