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理性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用自己创造的图形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进行着创造,从而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了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的早期是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潜在能力不可估量,独创性也以这个时期最为旺盛。然而在当下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死板,僵化
  现在仍有些美术特长班及一些美术教师,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中用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师出示范画,幼儿模仿学习,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包办代替了幼儿的认知过程,使幼儿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丧失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影响幼儿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大禁忌。儿童教育家谢丽芳说道:“六岁以前,对于儿童的绘画活动,成人能做到的最好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他,最多也就给一些提示,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力,让他们自由地发展”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往往以绘画所表现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为评价标准,给儿童设立等级,画得像的可以拿高分,画得不像的往往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谴责。美术教育评价过分注重评价的鉴定功能,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幼儿的画“像与不像”“美与不美”“规范不规范”,对模仿教师范例干净整齐的认为是好作品,目的是选拔“适合美术教育的儿童。”其结果往往是难以正确认识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容易使孩子失去信心。
  (三)忽视幼儿的个性和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儿童绘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涂鸦阶段,图式阶段和写实阶段。图式阶段幼儿能独立画一些常见的物像并加以简单的组合,搭配,填色。应当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幼儿在绘画中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个人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另外,幼儿个性和性别的不同,对绘画对象的兴趣亦不同。一般而言,男孩子多喜欢画汽车、飞机、大炮、机器人等,女孩子则多喜欢画花、小鸟、鱼、人物、房子等。个性强的多喜欢色彩鲜艳或粗犷有力的飞机、高楼、狮、虎等,而个性弱的幼儿则偏爱表现较为细腻的鲜花、小动物,而我们一些教师不去分析、研究幼儿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性别差异,一味的强调统一,强调成人化,强调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灌输法,使儿童画失去了稚拙、自然和童真、童趣。
  (四)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在现代教育方式中,教师是幼儿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但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美术老师都不是专业的美术学院毕业的,因此许多老师缺乏专业的美术知识,不能对幼儿关于美术的启迪思想、引导感悟上起到重要的帮助,在启蒙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上比较机械无力,只能够起到教学方式比较多变的作用。简而言之,缺乏专业美术教育培训的老师,会使大部分幼兒限制自己的能力与思维方式,甚至对美术及艺术失去了原本的兴趣,阻碍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
  二、对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育方式应该多元化,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因材施教,脱离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正如鲁迅所言:幼儿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幼儿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幼儿为本位。课程设计要以大多数幼儿的能力及情况为基础,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及兴趣。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要多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美术幼儿的想法还比较单纯,如果多用鼓励、赞美等方法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会使他们更加开心,更加乐意去完成他们的作品,作品多了也就知道作品的质量,最后发生量与质的变化,因此鉴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启蒙教育方式。
  (二)转变作品评价方式
  教师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时,应主要“关注幼儿作品中能够彰显儿童个性、突出儿童思维的内容元素,鼓励儿童自主自由、富有想象力的表达。”要学会“移情”、学会“共情”,这样才能让儿童爱美术、懂美术。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是为了让儿童比较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同伴评价则是促进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够让儿童认同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肯定他人,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
  (三)尊重差异性和独特性
  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出很多“美”的答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理解童心,从幼儿的角度去欣赏、去发现幼儿点滴的创造,并与幼儿交流,分享。教师应认识到幼儿能力个性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特认识予以鼓励和肯定。孩子在画中表露的是自己的真实愿望和情感,教师能通过画面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提高幼儿园老师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幼儿园水平的高低,具有专业知识的美术老师,不仅能带给孩子纯熟的技艺水平,更能提高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素质不是指美术专长,而是指要善于发现和引导,让教师注重教育过程,其目的是想要纠正片面追求教育结果的偏向,这样教师才不会因急功近利,而限制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开放性的主题,如描绘“让我最高兴的事”“我害怕的样子”等,由于个人体验不同,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
  幼儿阶段是幼儿性格、能力等建构的基础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开始。幼儿的美术教育不能以说教及训诫为其手段,而是通过肯定、鼓励、发散思维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依靠想象与创造的力量来揭示生活中的美、生命中的美。幼儿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与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培育幼儿的健全人格和广泛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引起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
其他文献
歌唱性是乐器表现最重要并极力追求的目标,也是钢琴演奏艺术最重要并极力追求的目标。乐器演奏表现歌唱性普遍存在,但因各种乐器发声特性不同而各具特色。应当承认,弓弦乐的连弓演奏及管乐的不换气吹奏能自如的控制延留音,在追求歌唱性方面较其他乐器有显著优势。钢琴因击弦发音而逐渐减小音量,不能像提琴一样在弓内能连贯地多次表现音量大小起伏。较之提琴来说,钢琴的歌唱性表现困难很大。所以钢琴演奏的歌唱性是衡量一个钢琴
期刊
一、从一节自读课文的教学说起  《心声》是现行人教版初三教材选用的一篇新课文,它是一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作者黄蓓佳以其审视人生的独特的视角,透过一节常见却不该常见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嗓子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期刊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有机的和谐的將
期刊
在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音乐课就等于唱歌课。音乐课真的是唱歌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音乐课包括唱歌、音乐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音乐欣赏等内容。唱歌只是其中的一项,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喜爱音乐的目的。由
期刊
电影是什么?早在上世纪初,意大利诗人、评论家乔托·卡努杜以其睿智,庄严地向世人宣告:电影是艺术(第七艺术)!他将电影市井杂耍的地位提升进艺术殿堂,功不可没。  电影始于镜头又终于镜头,这是常识,也是电影本体使然。如果卡努杜的观点不过时的话,电影就是镜头艺术!镜头是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的立身之本,任何舍本求末都是没有真正认识电影。试想一下,没有镜头的电影存在吗?电影是镜头艺术,似乎太简单,太幼稚,人们
期刊
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语文思想意义的领会,更是因人而异。所谓海深有底,书深无底,其实指的就是语文学习。就学生个体而言,对语言教育的领会,也是迥异的。  民间有“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的俗语,就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来说,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所有这一切,就决定了面对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就必须进
期刊
在诸多的学科教学中,英语教学是农村教师最头痛、学生最难接受的教学。一说到英语。学生就感到心烦,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让他们造句或写作,他们觉得无处下手,无话可说,或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但不知道怎样进行表达。为什么会有这种事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处偏僻,文化基础较落后,在加上家长不关心,学生不重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困难重重。那么,怎样才能在这种条件下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除了转变
期刊
“生命化课堂就是以充分释放生命的活力为手段,以生命成长为目的,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转变思想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怀生命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核心,个性评价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动力。”  上面是对“生命化课堂”课堂的常规解释,而我自身的理解为:在现在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需要授学已渔。同时精心设计
期刊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各国的推广都存在本土化的问题。作为这一方面的后起者,我们应借鉴和吸收各国采用蒙氏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将蒙台梭利教育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我们探索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保证受其教育的中国儿童也能像其他国家儿童那样受益,而且要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中国幼教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广泛宣传,合理引导,端正态度,培育接受蒙氏教育的肥沃土壤  在我国推广蒙氏教育
期刊
近年来,我国不断引导政策向农村倾斜,就如何加强教育公平做了许多实践和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并不是只需把良好的硬件设施、优秀的教师团队引向农村就能顺利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教育需要政策、学校、家长的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走向科学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如何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这些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