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基于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对1998~2018年CSSCI收录的1 795篇学科建设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223个共现关键词的筛选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归纳学科建设研究热点主题,探索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理论,人才培养,高校、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等;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完善学科布局、调整学科定位,并加强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理工类学科建设研究与一流学科评价制度研究。
[关键词] 学科建设;双一流;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4-0021-11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在这一战略部署下,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科建设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呈现出新时期的新特点。本文以1998~2018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1 79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在对作者和机构等信息进行统计的基础上,通过223个共现关键词的分布揭示学科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研究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与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国内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获得研究所需文献样本。将检索主题词设置为篇名(词)=“学科建设”、发文年代为1998~2018年,即涵盖该数据库收录的全部年限,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795篇(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19日)。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本研究在数据筛选过程中保留论文、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等多种类型文献,对其来源篇名、来源作者、期刊、机构、关键词等题录信息展开文献计量研究。
1.2 研究方法
近年来,以知识域为分析对象,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吸引了众学者的目光。随着信息可视化的发展,绘制知识图谱的各种工具纷至沓来。其中,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对特定文献的计量,以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语言绘制知识图谱,展现知识领域的演进进程,并自动标识图谱上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以增强图谱的解读性。基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 5.3 R4,通過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知识图谱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探究我国学科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 学科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2.1 学科建设研究的时间分布
某一特定领域文章刊载量的增减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在学界受到关注程度的变化。1998~2018年CSSCI来源学科建设文献的时间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998~2000年学界对学科建设这一议题关注度较低,文献数量较少;2000~2008年进入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的活跃增长阶段,文献数量激增,并于2008年达到峰值135篇;2008~2014年研究热度虽有所下降,但2014年至今再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可以看出,学科建设研究的两次增长期与我国“211工程”建设与“双一流”建设时间节点呈现高度契合。其中,“211工程”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其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对学界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一规律体现出我国学科建设研究深受国家宏观规划影响,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特征。因此,可以推断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仍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之一。
2.2 学科建设研究的学科分布
学科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科建设研究的文献分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8~2018年CSSCI来源学科建设的相关文献分布于教育学(732篇),艺术学(136篇),历史学(101篇),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98篇),经济学(84篇),政治学(82篇),中国文学(81篇)等学科(如图2所示)。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学科建设研究的绝大部分来源于教育学,这一结果从定量层面给予了“教育的发展是否需要教育学”以肯定回答,体现出教育学以其理论前瞻性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的方向与指导。同时,学科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理工科与近年来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工科则对于自身学科建设研究较少,与近年来我国工程类专业的新设、重组等大刀阔斧的学科改革进程不匹配。这一现象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工程类专业学者对自身学科建设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群体由于自身学科背景限制等因素对教育部2017年后陆续颁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敏感性不强,表现出新工科建设研究的滞后性。
2.3 学科建设研究的期刊分布
1998~2018年CSSCI来源学科建设文献的期刊分布较广。图3统计了刊文量较高的前16本期刊,其中,文献量在100篇以上的期刊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21篇);文献量在50~100篇的期刊为《中国高等教育》(88篇)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60篇)。除此之外,《江苏高教》(47篇)、《中国高教研究》(43篇)、《高等教育研究》(26篇)也都有较高载文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献量大于15篇的16本期刊中有9本均为高等教育类期刊,其将学科建设研究视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选题,以设置专栏、组织学者笔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科建设研究给予了特殊且持续性关注。其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凭借其自身定位与刊文高影响力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对学科建设及其研究的发展起到显著推进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图书情报工作》《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期刊也依据其自身学科特性对其建设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 2.4 学科建设研究中的合著情况
学术论文作为学术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合作状态。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微观的学者合作网络(co-author)与中观的机构合作网络(co-institution)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学科建设文献中的合著情况[2]。
1)学科建设研究中的学者合作。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学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表论文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可以看出,学科建设领域中学者合作较少,且尚未出现明显的核心作者与作者群。
发表论文是学者传播其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论文发表的数量尽管不能全面反映该学者在某一研究领域或学术问题上的影响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研究成就和活跃程度[3]。结合代表作者发文数量的节点频次信息,可以看出江西师范大学刘小强(5篇)、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顾海良(4篇)、文化部于平(4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4篇)、清华大学王大中(3篇)、武汉音乐学院汪义晓(3篇)、东南大学黄红富(3篇)、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3篇)等学者在学科建设领域较为活跃。其中,顾海良、于平曾任教育部、文化部官员,以其高站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刘小强、王建华作为高等教育学教授,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进行了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王大中、黄红富作为大学校长、行政人员,从大学发展战略、学科评价等角度进行了学科建设研究;汪义晓、朱旭东则围绕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史、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展开系列研究。可以说,以上学者在发文量、被引率等方面表现突出,对学科建设研究起到了主导与奠基作用。
2)学科建设研究中的机构合作。分析某一特定领域文献归属的研究机构,能够发掘该领域的主导力量与研究重镇。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选取1998~2018年中每年刊文量排名前50的机构为节点绘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共得到47个节点(如图5所示),经过整理统计出学科建设研究发文量较高的30家单位(如表1所示)。
图5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着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表1中节点的频次代表着机构发表论文的具体数量。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所属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发文10篇以上的机构仅有中国人民大学1家;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家;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包括文化部、东南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6家;发文2篇的机构包括杭州大学、暨南大学等15家。在这些机构中,除文化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外,其他机构均为高校,可见当前高校为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凭借教育学院周光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等核心作者学术成果产出的稳定性所形成的优势,占据学科建设研究发文榜的榜首,成为学科建设研究的主导和主体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图5中每个节点呈现散落状态,意味着当前学科建设研究不存在高校间的科研合作。这一现象反映出由于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性带来的相对封闭,各校将学科建设视为大学自治事务,对学科发展外部环境的关注度不够;同时也反映出在各省纷纷颁布学科建设方案的背景下,各校面对共同目标缺少协同合作,地域性的学科建设共同体尚未形成。随着科研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关系对不同机构间、学者间的资源共享、思想交流、知识传播与信息获取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成为影响科学生产力的巨大力量[4],因此,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协作,共同攻克学科建设问题将成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学科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中的重要指示词汇,对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约束力,是文献计量研究中的重要分析指标。运用CiteSpace词频分析法,能夠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筛选客观揭示一段时间内相关文[HJ*3/5]献研究问题的集中情况,归纳研究的热点主题。本研究为提高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可读性,将数据的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取每个时间切片中前50个节点,共得到223个节点与447条连线,其中频次排序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节点的聚类是指将抽象的数据集合根据其内在性质分成若干类,每一聚类中的节点具有相同特性,不同聚类间节点则存在较大差别。通过时间线视图(Timeline View)展现学科建设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得到学科建设、高校、学科、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流学科等12个聚类(如图6所示)。
该聚类网络的模块值(Modularity Q)Q=0.541 2
[关键词] 学科建设;双一流;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4-0021-11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在这一战略部署下,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科建设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呈现出新时期的新特点。本文以1998~2018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1 79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在对作者和机构等信息进行统计的基础上,通过223个共现关键词的分布揭示学科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研究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与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国内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获得研究所需文献样本。将检索主题词设置为篇名(词)=“学科建设”、发文年代为1998~2018年,即涵盖该数据库收录的全部年限,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795篇(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19日)。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本研究在数据筛选过程中保留论文、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等多种类型文献,对其来源篇名、来源作者、期刊、机构、关键词等题录信息展开文献计量研究。
1.2 研究方法
近年来,以知识域为分析对象,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吸引了众学者的目光。随着信息可视化的发展,绘制知识图谱的各种工具纷至沓来。其中,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对特定文献的计量,以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语言绘制知识图谱,展现知识领域的演进进程,并自动标识图谱上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以增强图谱的解读性。基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 5.3 R4,通過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知识图谱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探究我国学科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 学科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2.1 学科建设研究的时间分布
某一特定领域文章刊载量的增减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在学界受到关注程度的变化。1998~2018年CSSCI来源学科建设文献的时间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998~2000年学界对学科建设这一议题关注度较低,文献数量较少;2000~2008年进入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的活跃增长阶段,文献数量激增,并于2008年达到峰值135篇;2008~2014年研究热度虽有所下降,但2014年至今再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可以看出,学科建设研究的两次增长期与我国“211工程”建设与“双一流”建设时间节点呈现高度契合。其中,“211工程”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其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对学界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一规律体现出我国学科建设研究深受国家宏观规划影响,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特征。因此,可以推断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仍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之一。
2.2 学科建设研究的学科分布
学科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科建设研究的文献分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8~2018年CSSCI来源学科建设的相关文献分布于教育学(732篇),艺术学(136篇),历史学(101篇),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98篇),经济学(84篇),政治学(82篇),中国文学(81篇)等学科(如图2所示)。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学科建设研究的绝大部分来源于教育学,这一结果从定量层面给予了“教育的发展是否需要教育学”以肯定回答,体现出教育学以其理论前瞻性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的方向与指导。同时,学科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理工科与近年来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工科则对于自身学科建设研究较少,与近年来我国工程类专业的新设、重组等大刀阔斧的学科改革进程不匹配。这一现象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工程类专业学者对自身学科建设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群体由于自身学科背景限制等因素对教育部2017年后陆续颁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敏感性不强,表现出新工科建设研究的滞后性。
2.3 学科建设研究的期刊分布
1998~2018年CSSCI来源学科建设文献的期刊分布较广。图3统计了刊文量较高的前16本期刊,其中,文献量在100篇以上的期刊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21篇);文献量在50~100篇的期刊为《中国高等教育》(88篇)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60篇)。除此之外,《江苏高教》(47篇)、《中国高教研究》(43篇)、《高等教育研究》(26篇)也都有较高载文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献量大于15篇的16本期刊中有9本均为高等教育类期刊,其将学科建设研究视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选题,以设置专栏、组织学者笔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科建设研究给予了特殊且持续性关注。其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凭借其自身定位与刊文高影响力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对学科建设及其研究的发展起到显著推进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图书情报工作》《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期刊也依据其自身学科特性对其建设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 2.4 学科建设研究中的合著情况
学术论文作为学术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合作状态。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微观的学者合作网络(co-author)与中观的机构合作网络(co-institution)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学科建设文献中的合著情况[2]。
1)学科建设研究中的学者合作。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学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表论文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可以看出,学科建设领域中学者合作较少,且尚未出现明显的核心作者与作者群。
发表论文是学者传播其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论文发表的数量尽管不能全面反映该学者在某一研究领域或学术问题上的影响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研究成就和活跃程度[3]。结合代表作者发文数量的节点频次信息,可以看出江西师范大学刘小强(5篇)、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顾海良(4篇)、文化部于平(4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4篇)、清华大学王大中(3篇)、武汉音乐学院汪义晓(3篇)、东南大学黄红富(3篇)、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3篇)等学者在学科建设领域较为活跃。其中,顾海良、于平曾任教育部、文化部官员,以其高站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刘小强、王建华作为高等教育学教授,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进行了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王大中、黄红富作为大学校长、行政人员,从大学发展战略、学科评价等角度进行了学科建设研究;汪义晓、朱旭东则围绕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史、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展开系列研究。可以说,以上学者在发文量、被引率等方面表现突出,对学科建设研究起到了主导与奠基作用。
2)学科建设研究中的机构合作。分析某一特定领域文献归属的研究机构,能够发掘该领域的主导力量与研究重镇。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选取1998~2018年中每年刊文量排名前50的机构为节点绘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共得到47个节点(如图5所示),经过整理统计出学科建设研究发文量较高的30家单位(如表1所示)。
图5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着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表1中节点的频次代表着机构发表论文的具体数量。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所属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发文10篇以上的机构仅有中国人民大学1家;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家;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包括文化部、东南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6家;发文2篇的机构包括杭州大学、暨南大学等15家。在这些机构中,除文化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外,其他机构均为高校,可见当前高校为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凭借教育学院周光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等核心作者学术成果产出的稳定性所形成的优势,占据学科建设研究发文榜的榜首,成为学科建设研究的主导和主体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图5中每个节点呈现散落状态,意味着当前学科建设研究不存在高校间的科研合作。这一现象反映出由于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性带来的相对封闭,各校将学科建设视为大学自治事务,对学科发展外部环境的关注度不够;同时也反映出在各省纷纷颁布学科建设方案的背景下,各校面对共同目标缺少协同合作,地域性的学科建设共同体尚未形成。随着科研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关系对不同机构间、学者间的资源共享、思想交流、知识传播与信息获取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成为影响科学生产力的巨大力量[4],因此,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协作,共同攻克学科建设问题将成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学科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中的重要指示词汇,对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约束力,是文献计量研究中的重要分析指标。运用CiteSpace词频分析法,能夠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筛选客观揭示一段时间内相关文[HJ*3/5]献研究问题的集中情况,归纳研究的热点主题。本研究为提高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可读性,将数据的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取每个时间切片中前50个节点,共得到223个节点与447条连线,其中频次排序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节点的聚类是指将抽象的数据集合根据其内在性质分成若干类,每一聚类中的节点具有相同特性,不同聚类间节点则存在较大差别。通过时间线视图(Timeline View)展现学科建设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得到学科建设、高校、学科、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流学科等12个聚类(如图6所示)。
该聚类网络的模块值(Modularity Q)Q=0.5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