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有8种神秘的原始文字或符号有待破解。它们是曾疑为古籍伪作的“苍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的“巴蜀符号”,云南的“东巴文字”,浙江的“峋嵝碑”文和“蝌蚪文”。上述八种文字中,从发现的时代看,蝌蚪文最早,释读难度也最大。其他7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出土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均属有目共睹之字。而唯独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还未见其篆文摹本。
苍颉书有人认为它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记录。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与苍颉造字的传说有关,这个记录故得名为《苍颉书》。
夏禹书文字更难认识,据学者研究,书中12个字中有5个是古彝文,7个是甲骨文。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
红岩天书在贵州晒甲山的悬崖石壁中,有一块长达百米,高约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高耸入云,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其形状若篆似隶。学者认为这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
巴蜀符号 是在四川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器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圆符号,统称为“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测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
东巴文字 这是一千多年前云南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东巴教巫师用这种文字写经书,故名“东巴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
峋嵝碑 原存于衡山,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大禹功德碑”。现置于绍兴禹庙的“岣嵝碑”,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刻于此。此碑文似篆非篆,书法奇古。
夜郎天书于贵州省赫章彝族地区新近发现。专家所称的“夜郎天书”共有4 480字,以毛笔烟墨书写,如草似篆,笔画盘旋弯曲,字形粗细不一,疏密有序。
蝌蚪文 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座高达128米的陡壁上,有人工镌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这是少数民族留下的文字,是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的遗迹,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刻。
人类自从跨入文明的门槛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漫漫历程,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知识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神奇无比的8种文字中可见一斑。
苍颉书有人认为它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记录。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与苍颉造字的传说有关,这个记录故得名为《苍颉书》。
夏禹书文字更难认识,据学者研究,书中12个字中有5个是古彝文,7个是甲骨文。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
红岩天书在贵州晒甲山的悬崖石壁中,有一块长达百米,高约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高耸入云,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其形状若篆似隶。学者认为这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
巴蜀符号 是在四川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器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圆符号,统称为“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测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
东巴文字 这是一千多年前云南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东巴教巫师用这种文字写经书,故名“东巴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
峋嵝碑 原存于衡山,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大禹功德碑”。现置于绍兴禹庙的“岣嵝碑”,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刻于此。此碑文似篆非篆,书法奇古。
夜郎天书于贵州省赫章彝族地区新近发现。专家所称的“夜郎天书”共有4 480字,以毛笔烟墨书写,如草似篆,笔画盘旋弯曲,字形粗细不一,疏密有序。
蝌蚪文 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座高达128米的陡壁上,有人工镌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这是少数民族留下的文字,是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的遗迹,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刻。
人类自从跨入文明的门槛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漫漫历程,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知识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神奇无比的8种文字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