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来在路上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自画
  爱好后现代文学和日本文化,喜欢的城市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时候:站在或是坐在一个地方,路中央或阳台,办公桌前或课桌前,你会问:“为什么我在这儿?”它或许不清晰但真实存在。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它的难,不是解数学题解不出来的难,而是没有一个答案能使你满意。毕竟对于这样的问题,人总是挑剔的,像是挑剔自己的一生。
  在“为什么我在这儿”之后,是“未来我在哪儿”。
  如果这终归回到了如何描述一个人的一生的问题,不仅本人不会满意,旁人也不会满意。人不满足于机械般的复述,而总期待着在这僵化的历史中,能找出些什么,来赋予它人的特性。这便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将“人生啊”挂在嘴边。他们不想接受无意义的过去——其实他们心底都明白,那些过去了的,意义已在时间中流逝了大半。但他们又都是追寻着意义的可怜之人。这是李敖的坦白:“人总是在失去一些以后,又着急抓住新的东西,仿佛这样,人生才不会失焦。”人终归是一种懦弱而又善于自我欺骗的生物。
  不难发现,正因为给定意义的人不同,意义也难免不同。对于一生,过去与现今已无可评判,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未来。这种“未来”可远可近,可具体可抽象,所以评判也因此而变——可乐观,可悲哀。这些评判是评判者给自己的同类留下的财富,无力评判之人借此得以慰藉,可以心安理得地维系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欺骗是群像式的,也是无害的,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美妙结局。于是,所有人都习惯于,也不得不将那最无解的疑惑深埋于心底。
  可以说,此般人生是成功的自我催眠。然而,问题仍旧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一个完全的答案。这就像是加缪的“荒谬的自由”,人没有找到答案却依然行走,此即荒谬。
  是的,荒谬。这就是答案。
  人是巨神西西弗斯的化身,重复着推石上山的活动,永无止境。人终归不是神,在这无意义的无限重复中,人无法生存,于是便开始寻找。凡人们需要关于“远方”的想象,以向神禀告:对不起,我无法如您一般伟大。西西弗斯只是听着,不会像摩西一样愤怒,他只会,继续走在推石上山的路上。
  加缪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有的人能够感受到,他需要承认这一种荒谬,因为这是他,是真实的。这一份荒谬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就像脚下的土地一样。这时,他们便可以回答乌冬的那个问题:唯有时间,我不知道自己在得到它,还是失去。此时时间便被淹没于永恒的行走之中。当永恒来临,时间自会失去它的效能。
  这种永恒的行走是对荒谬的认同,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荒谬,是有意识地进行无意识的行走。此时,远方将以纯粹的“远方”之概念出现,它囊括此世一切的“远方”,作为亘古的恒星般的存在而显身。這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概念,但承认这份荒谬的人仍以它为信仰,选择启程。
  于是,所有的人都开始了去往远方的路。可喜可贺,殊途同归。
  然而,我总认为承认荒谬与荒谬之远方的人应该挺立胸膛,存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因为这其实也有着意义,这意义超越凡人,同样,他们的远方也超越凡人。而至少因为这份勇敢,他们理应受到礼赞。
  (指导老师:黄 忠)
  创作感言:
  关于《人从来在路上》,我自认为它是以一篇带有浓重哲学思辨性质的散文。创作它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
  首先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审视问题,追寻生命的意义。但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我来说过于庞大。所以我从他人处汲取灵感,回忆过往被灌输的所有“鸡汤”,这时才发现——我是被驱赶着上路的,就像是木偶戏一样,同时我身边的大部分人也是如此。我的灵魂告诉我:即便岁月限制了思考,我同样需要拥有自己的灵魂。对于这“灵魂”,在片面上我将它理解为梦想。这样便使这种困境在文学上有了定位,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
  但这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即追寻灵魂的过程中可能的痛苦同追寻美丽目标的缥缈的冲突。这一点上加缪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从一个结果论者变为过程主义者。我想要表达一种信念:即便一切都是荒诞的,人也要不断行走,这是他唯一掌握的真实。
  或许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加缪的致敬,但完成它的那一刻,我似乎也完成了对自己过往16年的认同。也希望,人能凭自己的意志去坚定地行走一生。
其他文献
几乎一夜之间,“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成为社会焦点。不久前,联合国发布《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约有8300万至1.32亿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而挨饿,种种因素叠加,令还存有饥饿记忆的一代人不免紧张起来。  民以食为天,关于粮食安全的诸多新闻,每每总能引发舆论关注和民间各路小道消息传播。在此,我们针对近期大众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我们既要对粮食安全始终存
期刊
饥饿,对80后、90后来说似乎是古老的传说。但说起“吃”来,他們都有自身独特的经历,难以忘怀的感触。来看看小编们的“独家记忆”吧。
期刊
问:在议论文写作中,我老是习惯于把观点与材料混雜在一起,表面上看是观点鲜明,材料丰富,实质上是两张皮,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答:可以通过搭建以下几种语言支架,让文章精准而深刻。  1.搭建“究其原因(根源)”类词语支架,追根溯源,因果分析。  在行文过程中,要学会用好“原因在于”“究其原因”“是因为”之类的原因词语,拎起议论说理的原因分析、溯源探
期刊
作者自画  我喜欢看小说,喜欢历史,喜欢写作。喜欢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想成为一名作家。热爱生活,会常写随笔,喜欢写不受太大束缚的文章,希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是一个有凌云壮志的普通人,想用笔去描绘一个幻想的世界,成就一个渺小的梦想。  大风吹着你和山冈,你面前有一万座村庄,你身后也有一万座村庄,千灯万盏,你却只有一轮明月。旁边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身后是明明暗暗的灯火,沿河十里,从古亮到今。幸运的
期刊
作者自画  “警官,我要报案!”?  “找人?”?  “对,那人实在惹人厌烦!”?  “提供一下信息。”?  “那姑娘面相虽端正脾气却不小,无人监督便办事拖沓,热爱策划但常吃没经验的闷亏,五音不全四肢怠惰字如狗爬喋喋不休无甚才艺,遇事又怂依赖亲友,每拿奖就暗喜。警官您说这人赖在重高不就是浪费教学资源?”?  “那,就没优点?”  “好在亲友相爱见短则补共同进步,对生活热情不减,对梦想固执追逐,文学
期刊
【题目回放】  站在每一座峰顶,向往更高的山峰;  置身每一个城市,向往更大的城市;  现在,向往如故。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童年之歌》(节选)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  ——海子《远方》(节选)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节选)  阅读上述蕴含哲理的诗句,你有怎样的思
期刊
2020年5月4日,哔哩哔哩网站发布了题为《献给年轻一代的演讲:奔涌吧,后浪!》的视频,播出当天,上线十多小时,弹幕数超5万,点赞数超48万。“后浪”一词正式成为2020年最有热度的锐词之一。  不再是想象中海风轻拂,白浪逐沙的柔和画面,相反,经由视频传播,“后浪”一词焕发别样生命力,那是创造、活力、热情、进取、锐利等的指征。  时间再往后推进,划到2020年6月,“摆摊经济”涌动。于是,我们又看
期刊
作者自画  生活在浙江乐清,喜欢旅游,闲暇时间会写写文章,向往轻松、自由的生活。  前段时间,校园里出现了猫的身影。只是一刹那,它便隐去了眼里的光芒,似乎是看透了厌倦了我这个无聊的人类,便又一次遁入黑暗不见了。第二天再去,只能看见常客——那条土狗,在那儿百无聊赖伸懒腰了。  诚然,猫是一种自由的动物。兴许它会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呼呼大睡,或者在草丛里打滚。但我不会再去寻找,因为早自修的预备铃,已经响
期刊
作者自画  张壬潇,女,现担任沅陵县第一中学文学社社长。  本人热爱写作,尤其享受静阅读的时光。从小学时起便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和硬笔书法比赛,多次获得校、县级奖项。中学时期参加演讲等各类文学活动,经历丰富。一直坚持写作。  我在看台上注视着眼前的沅水静静流淌。湖面倒映出整齐的队伍,是那褐色的大雁南飞来了。我却不由得被天边另一抹雄姿吸引了目光——是苍鹰,它扶摇直上,展翅长鸣,穿入云霄,分外惹眼。似
期刊
作者自画  鄙人刘小可,蜀中简州人士也,年十六,好阅经属文。恒自弈不疲,每耽于籍,自昏达曙,目不交睫;每悟其哀,涕泗横流,不能自已。平生所乐莫过于游泛泛书海,谛贤者之声。  提及远方,你会想到什么?  是成为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仗剑行走于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快意江湖,还是缪斯女神亲奏神圣乐章以致无穷尽的灵感跃然纸上?井隅虽近,目之所及;伊甸且远,心之所向。远方,它就像是灰蒙蒙一团雾里透射出的光亮,即使耀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