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安到延安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y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了。
  我被编在三五九旅七七团。我们高唱战歌,奔赴前线,杀向战场。“激昂的延安红军,北上向南进。抗日下决心,配合我友军,胜利向前进” 成为当时最盛行的口号。
  我们驰骋在敌人的心脏,转战在五台山、太行山。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们遵循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大范围地运动,大踏步地转移,机动灵活,迂回穿插,往往出其不意偷袭敌人;奇袭据点;巧炸碉堡;伏击增援,把骄横的日本鬼子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狼狈不堪。全国人民都为我们抗日健儿大声叫好。回顾那抗战岁月的日日夜夜,我只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不停地打仗。仅1939年,我们七七团侦察大队的战斗就有42次,至于小的战斗,就像天上的星星,说得出,数不清。这里讲一个战斗故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那是在1939年寒风凛冽的冬天,我们侦察大队接到命令,随即东渡黄河,挺进到日寇盘踞的离石县柳林镇周围,侦察敌情,并和敌人展开“麻雀战”。吕梁山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可攻可守,可进可溜,便于我们大显身手。我们战士分散隐蔽在各个山头,日寇搜索前进,我们瞄准鬼子,撂倒一个,赶紧撤退转移。敌人的小钢炮、迫击炮“咣当咣当”朝山上开炮,打上一阵,另一个山头又“叭”的一声枪响,撂倒一个,日寇看不见摸不着,气得“叽哩呱啦”怪吼乱叫,又是放炮,好像为击毙的鬼子吊丧似的,如此反复周旋到日落西山,黄昏时分,鬼子不得不溜回乌龟壳里躲起来。这时,老百姓就去拣弹片,一箩一箩卖给公销社,成为我们造手榴弹的好材料。
  我们和群众亲如一家,每个战士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枪响,打仗,枪停,架好枪,帮助群众生产,群众很爱护我们,我们的军衣破啦,鞋烂啦,马上主动帮我们缝制。正是这种鱼水情谊,使我们长了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柳林镇鬼子和汉奸的一举一动,虽然我们和他们相距几十里,我们都能马上知道。因为吕梁山区千沟万壑,村与村都立在山头,隔着万丈深壑,遥遥相望,鸡犬相闻,一有敌情,一个村子的老百姓就迅速传递给另一个村子,逐村相传,报告给我们,这比打电报还快。
  农历八月十三日,快过中秋节了,我们驻扎在吴家山一个二十来户的小村子里。清晨,帮助群众打扫村子,十点左右,一村传递一村,“电报”来了,吴家山对面的村子有人高喊:“鬼子出来啰!”“多少人?”我隔着大山深沟,向对面山头大声问道。“二百多个。”“往哪里去?”“郭家山。”
  我们立即放下扫帚扛上枪,全队马上出发到郭家山打埋伏。我带了一个班的战士,隐蔽在郭家山的半山腰,又叫一个战士藏在山头的碉堡里,进行掩护。一袋烟功夫,鬼子穿着大皮靴,扛着太阳旗,我俗称为“膏药旗”进入山沟。我们放了两排枪,同时,山头土碉堡里的枪声也响起,顿时撂倒了好几个鬼子。鬼子队伍像黄蜂被炸了窝,懵头懵脑四处乱窜,趁鬼子惊魂未定,我们赶忙转移隐蔽,等待队长命令。敌人出其不意遭到痛击,恼羞成怒,架起炮,无数炮弹向土碉堡倾泻,把空无一人的碉堡轰得稀巴烂。我们队长眼望炮弹横飞,黄沙漫天,还以为我们班“光荣”了,急得跺脚,弓着腰跑到我们隐蔽点,见我,不安地问:“还剩下几个?”我笑着回答:“一个不少嘛!”队长十分高兴,连声说好,下令转移。
  我们全队集中在一个山头,隔着一条深沟,对面山头的鬼子隐约可见。当然,他们也看见我们。鬼子先是炮轰,霎时间,炮弹像暴雨一样扫来,土都被刨去一层。甚至燃烧弹、毒气弹也使上了。在硝烟滚滚,烈火熊熊中,我们藏身在几人深的山间道路里,毫发未伤,老兵照样抽烟,讲笑话:“鬼子又给我们送手榴弹来啦!”
  愚蠢的敌人倚仗人多武器好,爬下坡,又朝我们山头爬。“叽哩呱啦”向我们展开仰攻。山上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道,又窄又陡,我们把手榴弹扎成一捆一捆的形状,扔到鬼子中间,炸得鬼子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仅我一个就扔了四十多颗手榴弹。战斗从早上打到太阳将落,敌人一次次进攻都被打垮。山间道路上,堆满了敌人的尸体。
  在激烈的战斗中,妇女民兵送饭来了,这是“老规矩”——枪一响,她们就主动送饭支援和慰劳我们。当时,黄河沿岸的村子,除了老人、独子,很少有男的,不是参军就是打游击去了。在村子里,妇女不是“顶半边天”,而是“顶整个天”。她们勇敢机智,冒着枪林弹雨,把最好吃的——热腾腾的馒头、又酥又甜的红薯、出名的大枣,送到战场,鼓励我们杀敌。有个年轻妇女,不幸被敌人发现,一枪射来,打伤了手臂,手中的土锅掉地,身子也摔到山沟里去了,我们以为牺牲了,事后寻找,躺在半山腰,受伤未死,我们送她去部队医院,她神志清醒,还笑盈盈地询问胜利的战况。
  我們的弹药全部打完,鬼子死伤上百。队长命令我们撤退,我们冒着对面山头的机枪扫射,一个个像猴子一般灵活,轻身跳出敌人机枪扫射圈,安全返回驻地,全队六七十人,只有一个战士负轻伤。
  战斗结束,群众拿着大红慰问信,抬着猪肉、白面、蔬菜等慰劳我们,上级也表扬我们。事后,据地方党组织介绍,原来,柳林镇的汉奸维持会,顽固透顶,几次写信催交公粮都不理。这一仗把他们吓破了胆,赶忙表示愿意合作,连夜派人送来公粮,还送来肥皂、手巾、布鞋、月饼等中秋慰劳品。
  (四)南泥湾的生产运动
  1940年,蒋介石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部署胡宗南30多万部队,包围和封锁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冻死我们。我们没有粮,没有布,没有油,没有药品等,饥寒交迫,这困难大极了。数九寒天,漫天大雪,寒风刺骨,而我们还是穿着薄薄的军装,赤脚套一双草鞋。频繁战斗,风餐露宿,常常靠着树干或石头睡觉,裤子早就磨成大洞洞,但无法补给。贺龙师长见了,十分感动,幽默地说:“这裤子呀,大便都不要脱裤子了。我们的战士真能吃苦。”
  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我们边区警卫三五九旅,从黄河边调到南泥湾,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用垦荒打破日蒋联合的经济封锁。   我们团部驻扎在金盆湾。这里原是千年沉睡、野狼出没、芳草丛生的峡谷平川,被我们开发成生机勃勃的好江南。我们烧炭、伐木、挖窑洞、锄野草、翻沃土,从总司令到普通战士,从机关干部到边区群众,都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
  一天,天蒙蒙亮,朱总司令、贺龙师长、王震旅长等首长带着警卫员,谈笑风生,前来和我们一起垦荒。首长集中垦一块,警卫员集中在另一块——首长要和小伙子“赛个高低”,我们脱下军衣,挽起袖子和裤腿,一锄一锄地认真完成生产任务,干得非常起劲。
  一声休息令下,警卫员见首长们个个汗流浃背,忙提起木桶去打开水,让首长解渴。朱总司令见了,走去对警卫员说:“这不成呀,你们有你们的生产任务。喝水,我们自己来。”说着,从警卫员手里夺过木桶,提着打开水去了。回来,朱总司令一边喝水一边对王震旅长说:“老王,今天我值这个班,明天你值班,现在,交班给你啰!”
  休息时,朱老总喊开了:“欢迎警卫员唱个歌,好不好?”警卫员唱开了,接着对面别的连队唱,歌声一停,伴随着笑声,大家又干劲冲天地挖起来。
  满川的垦荒战士这时的心情仿佛首长亲自率领大家冲锋陷阵似的,个个挥舞锄头,龙腾虎跃,你追我赶,荒芜的田野刹那之间就变了个样子。
  开荒生产,艰苦而又繁重,可是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每个战士都制一个算盘大小的木盘,随身携带。上文化课安排在生产中的休息片刻,文化教员就给我们上课。我们在木盘里倒满沙,像筛筛子似的摇摇。木盘平整地铺满沙,我们就用棍子在上面练习写字。垦荒期间,我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学会了看书、看报、写信、写总结、打报告。在南泥湾,不仅是粮食大丰收,我们的思想、军事、文化也是“大丰收”。
  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就在两条战线展开战斗:开荒生产,保证“足食”;纺线织布,保证“丰衣”。为此,需要大量木纺车,旅部集中五六十个会木活的战士,在延安东关边办起木工厂,专门造纺车。我参军前是木匠,这时也被抽调到这个厂。我们连日连夜赶制纺车,还对旧纺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使纺车费力小、转速快、产量高,而且造纺车的工效也越来越高,仅仅三四个月时间,我们就造出了3万多辆纺线车,2千多辆纺毛车。
  中央首长、部队指挥员、机关干部人人都学会用纺车纺线。大家白天生产或工作,晚上每人要纺二两棉花或半斤毛线。每天薄暮时分,延安城乡,南泥湾上下,一片纺纱的“嗡嗡”声,好像刚启动引擎的轰炸机,即将展翅起飞,炸平那万恶的反动军队。
  有一天,王震旅长从门外大步进来,见我在锯木头,他边脱军大衣边对我说:“老彭,来来,我跟你学手艺。”说着就跟我拉起大锯。“沙,沙,沙,沙”拉得他汗珠从额际不断渗出,还是不肯停手。警卫员来通知他有事,他才撩起军大衣披上,对我说“下次再学”,上旅部去了。当时官兵一致,共同劳动,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习以为常。
  在延安的国际友人,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也和我们肩并肩克服困难,争取革命早日胜利,我在金盆湾参加兴建旅部大礼堂,就有两位日本友人和我们一起战斗。一位叫中岛,高大魁伟,身体结实;一位叫岗田,矮小个子,戴着一副眼镜。他们两人帮助我们设计礼堂,同时也参加干木活。建礼堂用的大梁,都是从山上砍白杨树拉下来的。一个连队,从山上连滚带拖运一根,要整整一天。有一次,山上一根大白杨树,中岛因见施工急需,想马上运回来,他自告奋勇一个抬一头,四名战士抬另一头,中岛居然把它抬了回来。日本友人把中国的革命事业当作国际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忘我劳动,努力工作,使我们深受感动。他俩和我们在金盆湾共同战斗了一年。
  在毛主席領导下,经过我们艰苦奋斗,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全国著名的“陕北的好江南”。我们三五九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自己解决吃穿用,还每年向政府缴一万公石粮食,创造古今中外任何军队从未有过的奇迹。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部却陷入经济困境。陕北历来不是富足的产粮区,经过日蒋反动军队的多年抢劫糟蹋,更是寸草不生,荒野凄凉。靠掠夺度日的国民党部队从老百姓身上实在刮不出东西来了,和我们正好相反。战士们隔山嘲笑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的国民党士兵:“我们这儿有猪肉、大米饭、白馒头,没有吃的,到我们这儿来打牙祭嘛!”
  1945年8月间,阳光灿烂,秋风送爽,我们三五九旅在重返战场的前夕,在金盆湾席地而坐,举行全旅指战员大会餐。朱老总、贺老总、王“胡子”等首长,漫步检阅每个连队的会餐伙食,品尝我们的丰硕果实,不断啧啧赞扬,发出自豪爽朗的笑声。会餐的丰盛菜肴,比起四年前树叶掺小米熬稀粥,真是天上地下。这次会餐,是南泥湾丰收的大检阅,也是对日展开大反攻的誓师大会。
  (五)精兵简政
  在南泥湾建造旅部大礼堂时,我曾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摔伤了腰杆。遵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三五九旅奔赴前线,展开对日大反攻。为了轻装上前线,迅速光复失土,旅部搞了精兵简政。我是伤员,听从党的安排,从部队复员。
  精兵简政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毛主席说:“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在我保存至今的复员证上,还有着当时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副主席李鼎铭的署名。精兵简政对于战胜经济封锁,保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革命的胜利,我愉快地领了光荣复员证,以及折合二百六十斤小米的生产补助金,和全旅复员的两千多名老弱病残战士一起,在南泥湾屯垦生产,支援前线打胜仗。
  (六)回乡工作
  1954年3月,我回到了阔别18年的家乡姚安,倍感亲切。不论在何岗位,做什么工作,我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后来组织上为了照顾我养病,调我到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文峰大礼堂的卫生、保卫工作。有些人不理解地对我说:“老彭,你是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怎么来做清洁工,扫地守门,找组织上闹去……”我笑而不答,想起一路上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无数战友,无论做什么工作,我心里都感到幸福永存。
其他文献
新华社消息 在中国提倡素质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之际,芬兰中小学今年8月也全面迎来新课改的第一个学期。本次新课改的核心是从“学什么”到“怎么学”。  芬兰基础教育享誉世界,芬兰学生和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均名列前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2000年开始每3年组织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  这次以提升学生适应当代社会能力为宗旨的最新课改,是否会继续保持芬兰教育的领先优势?带着
期刊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网络在线教师”这个新兴职业也渐渐进入公众视线,一些教师在直播平台有着非常高的人气,有的教师听课学生甚至能达到成千上万人,一些教师因直播授课收入颇高,更是引发不少争议。  在线教师发展势头迅猛,倒逼着传统学校教师的改革。同样的课堂内容,为何学校教师的课不讨喜,而线上教师却能赢得那么高的人气?未来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求变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创造。在世界上现存的语言中,五千年的生命力赋予了汉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感,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语言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汉语热”持续升温。截至2015年底,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已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孔子学堂。由此可见,在英语流行于世界的今天,
期刊
清晨,当蓄势已久的太阳终于从玉屏山蓬勃升起,闪亮的阳光逐渐洒满了金沙江面,照遍了青翠的山麓,那松针上的露珠儿一闪一闪地剔透发亮,清香的松油味沁人心脾。此时,在山间的小路上,在宽敞的沿街两旁,一群群系着红领巾,背着新书包的小学生,正你追我赶地奔向学校,迎接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传出了老师清晰嘹亮的讲课声。啊!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熟悉的声音
期刊
新华社消息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学杂费。  会议确定,对民办学校符合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学校标准给予补助。  据了解,学杂费与高中学校质量、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各地在金额上会有一定差异,一般在我国农村地区,每年大概在1 000多元。有教育专家表示,这项政策使得国家对贫
期刊
云南教育网消息 云南省教育厅日前发布通知,今年11月起,教师资格国家考试(简称“国考”)将取代以往由省单独组织、每年两次的教师资格考试(简称“省考”)。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分别参加相关类别的国考,暂定每年一次。  国考含笔试和面试,考试大纲、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不统一指定教材,考生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www.
期刊
汪允臣曾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上课睡觉、考试不及格,每回家长会爸妈都被老师留下,读书生涯几乎“没有一次成功的体验”。直到他误打误撞进入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师从丝网印刷大师施玉唐之后,才发现自己也可以是被人夸奖的好学生。  “你看看我印的这块版,师傅都夸我的调色好、有想法。”在峰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丝网印刷车间,汪允臣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2014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
期刊
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28年以来,周文英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28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备课、上课和辅导都认真负责,做到精益求精,把上讲台的每一天都当成是自己生命中的节日,以虔诚而欣喜的心情迎接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常常超课时工作,教学质量突出,科研成果显著,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深
期刊
儿子带血的拳头从镜子上拿开的那一幕,在李玉梅(化名)的心里来回闪。“那会儿我真的慌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今天,回忆去年暑假的那一个上午,她依然心有余悸。就是在去积水潭医院的路上,一家人都觉得,这样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3年前,儿子小升初,李玉梅和丈夫没多想,给儿子选了一所够得着的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教师备课跟京城一所著名牛校同步,考试用的试卷也是一样。没想到,这个最佳选择却成了儿子的噩梦
期刊
2016年各地中考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安徽省蚌埠市教育部门就“一纸诉状”把合肥一六八中学告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称该中学没按规定在蚌埠教育部门备案,就招走了70余名高分考生。在安徽省教育厅的要求之下,合肥教育局建议这70名学生返回原籍,如果坚持在一六八中学就读,也无法获得学籍,最终还是要回原籍参加高考。  类似高中跨区域争夺生源现象,这些年来屡见不鲜。这次之所以引起更多关注,是因为合肥这所中学在蚌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