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小星星之歌”

来源 :科学Fan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行观星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字。
  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
  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似。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仰望星空的苏东坡
  古代因为没有手机、电视,所以欣赏月色、夜景成为古诗文常见的主题。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通过写月下江景以抒发人生感慨,成为了千古名篇。苏轼的这一首《夜行观星》,虽然不如《赤壁赋》那样有名,但读来也另有一番意味。
  为了便于理解,先简单地翻译一下:夜色中天空显得高远又威严,星宿依次排列开来。明亮的大星光芒四射,数不清的小星星热闹非凡。天上星空与人间诸事没有什么关系,可叹人们却并不清楚这回事儿。星宿各有其名,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和斗都是家人常用的器具,天上哪有这些东西呢,只不过是我们起的名字而已。要是靠近去看,星星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离得太远只能偶尔想想罢了。星海茫茫,可我们对它们了解太少了啊,这种茫然无知讓我徒叹奈何。
  苏轼对星空的描写是相当形象的。所谓列宿,就是星座划分,中国叫星宿,西方叫星座,目的都是为了辨认星空而将其划分成小区域。天上非常明亮的星星数量不多,但非常显眼,星光交相辉映;小星星虽然没有那么明亮,但数量很多,古代没有雾霾,夜空看上去布满密密麻麻的群星,热闹得很。“闹”字是宋代诗文中常用的通感修辞。最让我感叹的,还是苏轼在这首诗里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观点。
  真知灼见“天人不相干”
  苏轼在这首诗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天人不相干”,对于古人来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这跟中国古代流行的观点“天人相干”(或称为“天人合一”)是针锋相对的。
  在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用“天”的名义来证明其神圣性。孔子也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把“天”认为是有人格化的神灵。在天文中有“星宿分野”之说,即认为天上星宿与地上列国州郡一一对应,地上的政治清浊会在天上反映出来,反过来上天也会通过星空变异来警示人间帝王未来的命运。北天极附近的紫微垣象征朝廷,所以古代史书和演义小说里,一旦有权臣乱国,皇权衰微,就会说“紫微星暗”;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
  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传统社会中的神灵崇拜还是免不了的。尤其是苏轼所生活的宋代,更是迷信大行其道的时代。出于政治考虑,宋代朝廷和道教合谋,把许多民间“灵异”都封了爵位,比如关羽被封为“显灵王”,妈祖被封为“灵惠妃”;就连天文学上的二十八星宿,也一一被描绘成了神灵,塑成人像在庙宇中进行崇拜。在这样“神仙满天飞”的时代背景之下,苏轼作为正统的儒家学者不从俗流,没有认同“星宿”是神仙。我们给星星起的名字“乃是家人器”,正如《诗经》里说的,“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它们可不是我们在地上见到的那些日常的东西。否定了“天人相干”之后,苏轼进而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问题意识”最可贵
  最后几句诗中,苏轼想象了一下“迫观知何如”,近看星星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脑洞,即使在古代天文学者之中也是非常少见的。虽然不可能做到,但苏轼居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三思。爱因斯坦就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苏轼这首《夜行观星》让我想到了如今脍炙人口的儿歌《小星星》,但我把中英文版本进行对比的时候,却发现中文歌词并没有忠实地表达英文歌词的本意。中文歌词虽然顺口,却失去了原版的追问精神。我们来看一下两个版本的歌词吧(括号里是英文直译)!
  英文歌词: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一闪一闪小星星)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高高在世界之上)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就像天上的钻石)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一闪一闪小星星)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中文歌词: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许多小眼睛。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英文歌词来自19世纪初英国女诗人兼小说家简·泰勒(Jane Taylor,1783-1824)和她姐姐编写的歌词集《摇篮曲》中“The Star”。在这首儿歌中,女诗人用“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这一句表现了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弄清楚星星究竟是什么,是自古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梦寐以求希望解决的问题。甚至直到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在他的《实证哲学》中还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恒星的内部结构”。
  不过此时天文学家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恒星光谱。1864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金斯(William Huggins)发现太阳和恒星光谱跟实验室里气体光谱可以对应起来,因此他推断太阳和恒星也是由和地球上同样的物质组成的,而不是古人想象的神奇物质。到了20世纪,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终于弄清了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虽然处于各自时空的苏轼和简·泰勒并不懂我们今天掌握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在各自的诗歌之中都表达了对星空的感叹与追问,这两首“小星星”之歌传达的问题意识,应该始终闪耀在人类思想的星空之中,昭示着我们对于宇宙永不停止的追问和探索。
其他文献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银河中……”从1977年,第一部“星战”电影《星球大战IV:新希望》上映开始,每—部的片头都会呈现出这样·段开场文字,给观众的感觉仿佛是在讲述—
2000年9月笔者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柯夫音乐学院学习,有幸师从于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大师、教育家叶卡杰琳娜·穆里娜教授学习钢琴表演艺术,同时对俄罗斯当前
笔者第一次知悉巴赫有这首键盘音乐,是读李斯特的著名论文《相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才见识到的。李斯特的论文原是为他首创的“标题”(Programme)音乐(还包括他首创的
期刊
一声让所有人兴奋到炸裂的“WeareVenom!”,是漫威漫画中人气颇高的另类角色“毒液”所特有的出场宣言.在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中,由汤姆·哈迪饰演的亦正亦邪的主角“
可以触摸的天气预报  “今天穿什么?”绝对算得上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就算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天气预报,但总是觉得没有实感。不过当你拥有了这个可爱得像电视机一样的天气预报器,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气温了。  这台天气预报器最人性化的地方在于,只要你将手放在感应区,就可以触摸到阳光雨露、风云变幻,真实地体验到气温的变化。在预报器顶端,还有每天天气的标志图,让你一目了然。如果你想看各个地区整周的天气,只需要在地图
住口!这碗“鸡汤”有毒!当谣言化身剧毒“鸡汤”招摇撞骗,谁能破除“中毒”危机?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召集各路科学专家、生活达人前来助阵,他们组成破坏专家团,一起开启关于美食
曾看过一个故事:风筝问鹰:"为什么我们总是没你们飞得高呢?"鹰答,因为你们在比赛的时候,总是互相缠绕着,往下拉扯着对方,结果谁也飞不高,都掉下来了.而我们在比赛的时候,总是
3月15日,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在万众瞩目的围棋人机大战中,以4∶1战胜了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围棋人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musculardystrophies,CMD)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具有肌无力表现的一组遗传性疾病,病理表现为肌纤维坏死、脂肪组织增生以及肌肉纤维化,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