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广州市不少中职学校都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竞争中定位准确且有特色者才能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各学校应相应重视自身专业建设的定位方向问题。笔者籍此对自己学校物流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剖析了根源,认为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当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2+1”顶岗实习,并提出了相应改革设想。文章最后,笔者总结并倡导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建设中应当重视专业方向定位、校企合作和师资培训等三大核心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管理专业 竞争 定位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56
一、广州市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竞争中走向差异化
物流是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日益显著,自90年代以来全世界物流行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中国保持在30%以上;随广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广州对中初级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至10万人以上。
因此,自2003年开始,广州市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增设物流管理专业,而广州中职教研组自2004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纳入重点规划范畴。但在实际招生或专业开设上,不同学校物流专业的专业名目有所差异,包括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方向)、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方向)等。
随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增设物流管理专业,广州市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必然在生源竞争、品牌竞争、行业资源竞争中优胜劣汰,能够差异化地突出自身优势的学校才能够在竞争中拉大优势距离,即优胜劣汰中有特色或有优势的院校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生源,反之则被淘汰出局——自03到08年期间广州市内也有个别学校因招生不足而被迫停办了物流管理专业。
因此,中职院校应当根据行业、专业、地域和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来思考和设置自身的招生专业以及相应专业的差异化方向,通俗地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
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1、招生规模逐年稳定增长
自2003年我校创办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方向)专业以来,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在稳步增长(03、04、05级开设两个班,06、07、08级增至三个班),学校相应部门的投入也一直在稳步增长,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我校重点建设的新专业。从整个大趋势而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态势比较稳定、向好发展,目前可进一步考虑细化方向的可操作性,即在物流管理专业下再进一步划分仓储管理方向、运输管理方向、单证管理方向、国际货代方向等。
2、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比率逐年提升
03、04届物流班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都仅有不到30%的同学是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工作的,一方面原因是学生个人难以找到愿意招录单个未毕业中专生实习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产生抗拒、希望到更舒服、更接近市中心、衣着更光鲜的行业岗位工作;而05届物流班学生首次推行“2+1”顶岗实习,前后总共有14个企业应邀合作,并对我校实习学生的整体评价较高,反映出我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能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但专业实习岗位较集中在仓储方面。自06届开始,物流班学生基本上全部都在学校安排或自己联系的物流相关企业实习,运作至今为止整体情况良好。
3、与企业初步建立合作关系,但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
自2005年底开始,经招生就业办老师的鼎力支持和牵线,03届物流专业班部分学生经择优录取后到广州市三个物流公司(各分点)进行毕业实训,后期也陆续有一些物流相关行业公司到我校招录学生,但相对其他早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如广州市商贸学校、广州市交运中专、广州市航海高等职业学院、广州市民航职业技术学校,我校在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方面显得较为弱势。
但,我校于2007年4月开始实施“2+1”培养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或岗位进行顶岗学习。经过招生就业办及专业科组老师的配合与努力,首届“2+1”顶岗實习中,总共有十四家物流相关企业与我校进行合作,吸纳了我校98名05届物流专业学生,首次合作效果良好。而第二届“2+1”顶岗实习中,06届物流专业学生共153人经过企业面试和考核分别进入到10家物流专业相关企业实习,整体情况稳定;第三届“2+1”顶岗实习中,鉴于今年经济形势,07届物流专业学生共145人通过学校招聘会、学校联系企业面试、学生自行联系等渠道基本上都已全部到岗,目前整体情况稳定。
对比我校传统的名牌专业(房管、物业管理),虽然依据2008年广州市中考报考指南在广州日报上的介绍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排名市内第三,但很显然我校物流专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仍然较低,无论从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还是从行业活动中与企业主管的交流,我们都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我校物流专业缺乏禀赋优势或先发优势,因此必须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高渗透的合作关系。
4、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物流从业经验
目前我校讲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师较年轻,且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物流从业经验,这导致在给学生授课时虽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具,但始终在行业认知渗透方面乏力,在讲解某些具体操作环节时缺乏真实感。当然,其他中职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也面临同样的师资问题,关键则是如何解决。
为此,结合学校推行“2+1”顶岗实习的需要,我校每年派出两名专业老师全方位跟进学生实习,既是管理与联系需要,更是希望老师在实习巡点管理过程中汲取企业与行业的最新资讯和具体操作流程,以从师资基础上提升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潜力。
(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研究报告与相应培养方案每年因应反馈信息而适度更新,目前确立改革基本思路如下:
1、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思想,实施模块组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改革思路极力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采用“文化平台+职业素质平台+专业技能方向”的课程设置模式,
专业与行业认知能力会计报表能力
仓储配送管理知识和技能训练国际货代知识与技能训练
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训练 单证操作知识和技能训练
进出口贸易实务知识与技能训练 英语口语交谈技能训练
英语读写听技能训练报关与报检知识与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课程是从事物流行业各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专业基础,也是物流专业相对其它专业学生从事物流行业岗位工作具有优势的本质基础,如前文所述当前物流行业中初级就业门槛很低(中专以下学历占90%以上),因此我们更要打好专业技能基础,鼓励学生看长远些、为走向中级岗位打基础!课程将采取模块方式集成相关科目进行综合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实践课程的比例(力求实践课程占40%以上),强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一切以就业为导向。
2、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鉴于历届物流班学生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了非物流行业、非物流岗位工作,因此在考虑学生课程设置时要打好综合的基础职业素质平台,以供学生走向不同工作岗位时都能具备基础的职业素养,表达沟通能力、市场调查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与公关能力的高低将制约学生待人处事、工作中持续学习的效率,从而很可能制约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和职业上升空间,因此我们把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设定为所有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能力。
同时,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没有设定特别的专业限制,尤其中初级工作岗位的进入门坎较低,而我们的毕业生普遍遇上了语言关(不是很会听说普通话)、写字关(错别字多)、饮食关(不能吃辣)、同事关(不会沟通)、情绪关(做事不够耐心、遇到问题时不够冷静、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容易气馁)等障碍;因此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对非专业但又是从业必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此外,立志在物流行业发展并取得一定晋升机会的学生普遍反映公司选拔人才时更侧重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素养,这一点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反馈给我校的信息是一致的。因此,结合物流行业的职业特点,我们应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心理素质和“做人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并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3、继续推行“2+1”顶岗实习,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自我校2007年四月推行“2+1”頂岗实习以来,首届试验性质的05届物流专业学生和去年实习的06届学生都普遍反映获益良多,目前正在实习的07届学生和明年即将外出实习的08届学生都普遍反映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对自己的前途关注度大大提高,说明校企合作的成功对学生的治学修身具有明显的正面激励作用。同时,各合作企业通过与我校的“2+1”顶岗实习合作而加深了对我校物流专业的认识与认同,不仅保证了下一年学生的实习机会,更为我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出路在行业里树立了口碑,从而为招生——就业——招生带来了良性循环。可说,“2+1”顶岗实习模式的校企合作带来了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共赢,应大力推进与深化。
4、推行“多证书”制度,重新定义各门课程的内涵和甄选教材
中职教育强调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向培养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力求体现行业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并将考取行业认可的相关资格证书作为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作为第四学期的独立实训实践项目);此外,鉴于不同学生的职业选择差异,可试行开设物流员、单证员、会计上岗证、文秘资格等多个考证项目,让学生在第三学期中后段进行选择——但单证员和会计上岗证方面我校缺乏经验借鉴,需了解更多情况再进行具体操作。
三、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在上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中,我们主要侧重于第一线教研组相关教学工作的改革,但更本质或更高层次的深化改革在在于学校高层的思路决策。笔者认为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仍需进一步关注及解决以下问题:
(一)专门化定位的选择
目前广州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中,除广州市商贸学校和广州市交运中专有一定的行业渊源关联而在仓储、运输方面有一定的背景依托和路径优势外,包括起步较早的我校在内,都缺乏明显特色,难以形成行业识别、认可的专门化特征,这也导致专业课程的构成中面面俱到却无明显重心。因此,有必要依据自身情况而进行专门化定位的选择,以免无的放矢。
(二)行业关系的开拓
中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向培养学生,不一定是“2+1”顶岗实习或订单式培养,但长期、稳定、紧密、高渗透的校企关系将可大大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的良好预期,这将带来招生、教学、培养、就业方面的良性循环。但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众多中职院校,在行业关系的开拓方面都存在有心无力的困顿状态,有赖于学校决策层在人力、物力、渠道等多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
(三)师资的培训
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先要像溪流一样不断补充新知识;而作为中职教育的前线工作者,老师更需要不断补给行业的新知识、新观念、新资讯。虽然,绝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面临同样的师资再培训问题,但尽早行动者将得到更多的投资回报和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是应对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就业需求、专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也涉及到定位选择、行业关系开拓、师资培训等制约问题,必须从整体发展角度去长远考虑、做出部署。
参考文献
1.杜纲、姚长佳、王军.企业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分析模型.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
2.李金勇、郑丕谔、王维斌.外包策略与企业核心能力.《价值工程》,2001年第5期。
3.李艳霞.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报告,校内专业改革研讨文件。
4.王军,李艳霞.浅析广东中小型物流企业间的合作联盟可行性.科技开发动态,2005年第8期。
5.[英]安德鲁?坎贝尔等.核心能力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
李艳霞 性别:女 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中职教育、企业制度、市场营销与策划。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管理专业 竞争 定位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56
一、广州市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竞争中走向差异化
物流是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日益显著,自90年代以来全世界物流行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中国保持在30%以上;随广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广州对中初级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至10万人以上。
因此,自2003年开始,广州市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增设物流管理专业,而广州中职教研组自2004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纳入重点规划范畴。但在实际招生或专业开设上,不同学校物流专业的专业名目有所差异,包括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方向)、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方向)等。
随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增设物流管理专业,广州市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必然在生源竞争、品牌竞争、行业资源竞争中优胜劣汰,能够差异化地突出自身优势的学校才能够在竞争中拉大优势距离,即优胜劣汰中有特色或有优势的院校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生源,反之则被淘汰出局——自03到08年期间广州市内也有个别学校因招生不足而被迫停办了物流管理专业。
因此,中职院校应当根据行业、专业、地域和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来思考和设置自身的招生专业以及相应专业的差异化方向,通俗地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
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1、招生规模逐年稳定增长
自2003年我校创办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方向)专业以来,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在稳步增长(03、04、05级开设两个班,06、07、08级增至三个班),学校相应部门的投入也一直在稳步增长,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我校重点建设的新专业。从整个大趋势而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态势比较稳定、向好发展,目前可进一步考虑细化方向的可操作性,即在物流管理专业下再进一步划分仓储管理方向、运输管理方向、单证管理方向、国际货代方向等。
2、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比率逐年提升
03、04届物流班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都仅有不到30%的同学是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工作的,一方面原因是学生个人难以找到愿意招录单个未毕业中专生实习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产生抗拒、希望到更舒服、更接近市中心、衣着更光鲜的行业岗位工作;而05届物流班学生首次推行“2+1”顶岗实习,前后总共有14个企业应邀合作,并对我校实习学生的整体评价较高,反映出我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能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但专业实习岗位较集中在仓储方面。自06届开始,物流班学生基本上全部都在学校安排或自己联系的物流相关企业实习,运作至今为止整体情况良好。
3、与企业初步建立合作关系,但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
自2005年底开始,经招生就业办老师的鼎力支持和牵线,03届物流专业班部分学生经择优录取后到广州市三个物流公司(各分点)进行毕业实训,后期也陆续有一些物流相关行业公司到我校招录学生,但相对其他早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如广州市商贸学校、广州市交运中专、广州市航海高等职业学院、广州市民航职业技术学校,我校在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方面显得较为弱势。
但,我校于2007年4月开始实施“2+1”培养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或岗位进行顶岗学习。经过招生就业办及专业科组老师的配合与努力,首届“2+1”顶岗實习中,总共有十四家物流相关企业与我校进行合作,吸纳了我校98名05届物流专业学生,首次合作效果良好。而第二届“2+1”顶岗实习中,06届物流专业学生共153人经过企业面试和考核分别进入到10家物流专业相关企业实习,整体情况稳定;第三届“2+1”顶岗实习中,鉴于今年经济形势,07届物流专业学生共145人通过学校招聘会、学校联系企业面试、学生自行联系等渠道基本上都已全部到岗,目前整体情况稳定。
对比我校传统的名牌专业(房管、物业管理),虽然依据2008年广州市中考报考指南在广州日报上的介绍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排名市内第三,但很显然我校物流专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仍然较低,无论从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还是从行业活动中与企业主管的交流,我们都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我校物流专业缺乏禀赋优势或先发优势,因此必须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高渗透的合作关系。
4、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物流从业经验
目前我校讲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师较年轻,且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物流从业经验,这导致在给学生授课时虽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具,但始终在行业认知渗透方面乏力,在讲解某些具体操作环节时缺乏真实感。当然,其他中职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也面临同样的师资问题,关键则是如何解决。
为此,结合学校推行“2+1”顶岗实习的需要,我校每年派出两名专业老师全方位跟进学生实习,既是管理与联系需要,更是希望老师在实习巡点管理过程中汲取企业与行业的最新资讯和具体操作流程,以从师资基础上提升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潜力。
(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研究报告与相应培养方案每年因应反馈信息而适度更新,目前确立改革基本思路如下:
1、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思想,实施模块组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改革思路极力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采用“文化平台+职业素质平台+专业技能方向”的课程设置模式,
专业与行业认知能力会计报表能力
仓储配送管理知识和技能训练国际货代知识与技能训练
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训练 单证操作知识和技能训练
进出口贸易实务知识与技能训练 英语口语交谈技能训练
英语读写听技能训练报关与报检知识与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课程是从事物流行业各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专业基础,也是物流专业相对其它专业学生从事物流行业岗位工作具有优势的本质基础,如前文所述当前物流行业中初级就业门槛很低(中专以下学历占90%以上),因此我们更要打好专业技能基础,鼓励学生看长远些、为走向中级岗位打基础!课程将采取模块方式集成相关科目进行综合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实践课程的比例(力求实践课程占40%以上),强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一切以就业为导向。
2、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鉴于历届物流班学生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了非物流行业、非物流岗位工作,因此在考虑学生课程设置时要打好综合的基础职业素质平台,以供学生走向不同工作岗位时都能具备基础的职业素养,表达沟通能力、市场调查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与公关能力的高低将制约学生待人处事、工作中持续学习的效率,从而很可能制约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和职业上升空间,因此我们把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设定为所有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能力。
同时,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没有设定特别的专业限制,尤其中初级工作岗位的进入门坎较低,而我们的毕业生普遍遇上了语言关(不是很会听说普通话)、写字关(错别字多)、饮食关(不能吃辣)、同事关(不会沟通)、情绪关(做事不够耐心、遇到问题时不够冷静、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容易气馁)等障碍;因此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对非专业但又是从业必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此外,立志在物流行业发展并取得一定晋升机会的学生普遍反映公司选拔人才时更侧重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素养,这一点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反馈给我校的信息是一致的。因此,结合物流行业的职业特点,我们应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心理素质和“做人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并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3、继续推行“2+1”顶岗实习,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自我校2007年四月推行“2+1”頂岗实习以来,首届试验性质的05届物流专业学生和去年实习的06届学生都普遍反映获益良多,目前正在实习的07届学生和明年即将外出实习的08届学生都普遍反映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对自己的前途关注度大大提高,说明校企合作的成功对学生的治学修身具有明显的正面激励作用。同时,各合作企业通过与我校的“2+1”顶岗实习合作而加深了对我校物流专业的认识与认同,不仅保证了下一年学生的实习机会,更为我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出路在行业里树立了口碑,从而为招生——就业——招生带来了良性循环。可说,“2+1”顶岗实习模式的校企合作带来了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共赢,应大力推进与深化。
4、推行“多证书”制度,重新定义各门课程的内涵和甄选教材
中职教育强调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向培养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力求体现行业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并将考取行业认可的相关资格证书作为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作为第四学期的独立实训实践项目);此外,鉴于不同学生的职业选择差异,可试行开设物流员、单证员、会计上岗证、文秘资格等多个考证项目,让学生在第三学期中后段进行选择——但单证员和会计上岗证方面我校缺乏经验借鉴,需了解更多情况再进行具体操作。
三、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在上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中,我们主要侧重于第一线教研组相关教学工作的改革,但更本质或更高层次的深化改革在在于学校高层的思路决策。笔者认为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仍需进一步关注及解决以下问题:
(一)专门化定位的选择
目前广州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中,除广州市商贸学校和广州市交运中专有一定的行业渊源关联而在仓储、运输方面有一定的背景依托和路径优势外,包括起步较早的我校在内,都缺乏明显特色,难以形成行业识别、认可的专门化特征,这也导致专业课程的构成中面面俱到却无明显重心。因此,有必要依据自身情况而进行专门化定位的选择,以免无的放矢。
(二)行业关系的开拓
中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向培养学生,不一定是“2+1”顶岗实习或订单式培养,但长期、稳定、紧密、高渗透的校企关系将可大大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的良好预期,这将带来招生、教学、培养、就业方面的良性循环。但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众多中职院校,在行业关系的开拓方面都存在有心无力的困顿状态,有赖于学校决策层在人力、物力、渠道等多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
(三)师资的培训
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先要像溪流一样不断补充新知识;而作为中职教育的前线工作者,老师更需要不断补给行业的新知识、新观念、新资讯。虽然,绝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面临同样的师资再培训问题,但尽早行动者将得到更多的投资回报和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是应对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就业需求、专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也涉及到定位选择、行业关系开拓、师资培训等制约问题,必须从整体发展角度去长远考虑、做出部署。
参考文献
1.杜纲、姚长佳、王军.企业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分析模型.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
2.李金勇、郑丕谔、王维斌.外包策略与企业核心能力.《价值工程》,2001年第5期。
3.李艳霞.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报告,校内专业改革研讨文件。
4.王军,李艳霞.浅析广东中小型物流企业间的合作联盟可行性.科技开发动态,2005年第8期。
5.[英]安德鲁?坎贝尔等.核心能力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
李艳霞 性别:女 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中职教育、企业制度、市场营销与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