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不同株间抗原性的差异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导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A2与SA14株无性繁殖纯系子代病毒制备的免疫血清,加至鸡胚细胞蚀斑法培养的琼脂中(最终浓度为1∶300)对各不同株病毒抗原性鉴别试验的结果。以测量蚀斑直径为观察指标,异株病毒蚀斑受上述免疫血清抑制的程度较强者视为近缘株,反之,受抑制程度较弱者视为疏远株。结果与A2株免疫血清实验的9株病毒中,抗原性表现为近缘的有3株,与SA14株免疫血清实验的6株病毒中,近缘的有5株。由此初步看来,二株病毒对于其他株病毒的反应还存在抗原性范围广与狭的现象,SA14株对于异株病毒反应的抗原性范围似比A2株为广。此外,A2株鼠脑内第259代病毒的抗原性与早代病毒相比有较明显的变异。这些问题牵涉到疫苗株病毒的选择,并可能同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关。

本文还报导了实验方法的改进。结果表明用这种测量蚀斑直径的方法来鉴别乙型脑炎病毒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差异,特异性强,可获得明确的结果,操作亦较为简便。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以5-3减毒株通过乳小白鼠皮下传代和蚀斑纯化二次获得一株毒力与5-3株基本上一致而免疫性较5-3株显著提高的另一减毒株14-2株。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1)对成年小白鼠和地鼠脑内注射不致死,对10~12天以上小鼠皮下接种无致病力。在成年鼠脑内回传五代,其脑内毒力回升缓慢,对皮下接种仍无致病力。(2)在幼龄小鼠皮下繁殖滴度和对乳鼠的皮下致病力较5-3株高,表明14-2株的皮下繁殖力较强。(3)对小
期刊
在Sindbis病毒的增殖过程中,选用Eagle's加0.2%牛血清白蛋白为维持液。PEG6000沉淀法适合于从大体积(通常上千ml)的感染材料中浓缩并初步提纯病毒,能回收全部血凝活性和20%以上的感染性。蔗糖密度梯度速率区带离心是提纯病毒的一种有效方法,在PEG沉淀的基础上能回收全部血凝活性和50%的感染性。报告所得的浓缩提纯病毒制剂,其比活性从原始材料的4.7×108提高到991.6×108,
期刊
在过去几年中分离的各个血清群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菌株800株中,发现23株产生脑膜炎球菌素。它们所产生的脑膜炎球菌素除1株的结果不稳定外,其余的可按其对于敏感菌株的作用谱分为5类;并可按作用谱的差异,将脑膜炎奈瑟氏菌分为6个型。1050株各血清群的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测定结果表明,6个细菌素型在各个血清群中的分布情况大致相似,血清群和细菌素型无关。1980年,从新分离的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46株中发现21株
期刊
1966~1977年从11个省市收集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204株,其中123株来源于脑脊髓液或血液,73株来源于鼻咽部,8株来源不详。根据这些菌株对指示菌株产生的细菌素的敏感性进行分型。从204株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种中找到了25株产生脑膜炎菌素的指示菌株,按照它们对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敏感性把全部菌株分成17个型。1、2和3型最多见,分别占31.9%、21.1%和27.5%,三个型共占80.5%。4
期刊
用软琼脂组织培养技术,可使造血细胞或淋巴样细胞系生长为单个 "克隆" (clone)。不同来源的血细胞系(正常或恶性细胞系)在软琼脂培养中的生长特性及形成集落的数目各不同。根据集落数目形成的多少计算出的克隆效应(cloning efficiency,简称CE)可作为细胞系有无恶变的一个间接指标。本文将来自正常人外周血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H26)和由EB病毒转化的B95-8细胞系,以及来自Burk
期刊
本文报告了SpA、2ME处理钩体血清,观察人和动物两类抗体的消长。实验证明,动物感染后早期出现IgM抗体,晚期为IgG抗体。人感染后早期出现IgM抗体。部分恢复期病人也出现IgG抗体。
期刊
用从红面猴粪便中分离的杭州甲-1A甲型肝炎病毒接种四只恒河猴,口服及静脉注射各二,观察20周后处死。这些恒河猴在观察过程中,都有一段时间食欲减退、活动减少,血清谷丙转氨酶一度升高,及恢复期血清出现较高滴度的免疫粘连抗体。用放射免疫沉淀反应法查出它们从接种杭州甲-1A病毒后7天或11天开始粪便中排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排抗原持续22~40天不等。有两只猴的粪便抗原物质经免疫电镜技术检查,摄得27nm左
期刊
本文报导了Namalwa细胞繁殖和制备干扰素的条件。Namalwa细胞采用1∶10分种率,培养五天细胞浓度可达到2×106/ml左右,并可进行再次分种。此法可用于维持细胞种子传代。此外还可有不同的分种法,可根据需要而定。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是控制pH在6.4~7.0以及保证有足够的氧供应。Namalwa细胞在3~5×106/ml浓度时,加入NDV-F株病毒10~200HAU/ml,在35~36℃诱导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