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剖析·探源:学生主体发掘的教学三部曲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h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应真正践行新课标的理念,让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实际和问题,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梳理文脉、追根溯源、理解文意、探明思路、领悟主旨,让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核心素养
  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养成终身学习的品质,是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追求。基于学生的认知,基于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要求。亦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言:“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应积极彰显学生主体的思想,不仅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和问题展开,更要将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劝学》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一、四遍阅读通文意


  当下的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缺少有质量的预习。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学习,理科文字内容少,数字符号直观,在数分钟内就可以明白要领,建立思维,获得收益;但语文学习的文本内容复杂,字数繁多,具有独特的主观人文思想,如果不预习或敷衍预习,很难在课堂的瞬间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也难以建立清晰的思考方向,更别谈收获了。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更要经历一个从古文向现代文的二度加工,如果缺少有质量的预习,无遗是脑袋空空,不知所云,毫无课堂存在感。课堂成为他的傀儡,他成为课堂的傀儡。久而久之,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要确保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让语文的学习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找寻自我,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养成有质量的预习习惯。以《劝学》教学为例,笔者采用四遍阅读法要求学生做好真正的课前预习准备。
  阅读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预习形式,但囿于其是一个自觉性的行为,很多学生不会像书面作业一样,将其落到实处。而四遍阅读法是培养学生自觉习惯又带有被动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作业,所以它为学生做到有质量的预习提供了可检查的依据。第一遍,无参照裸读文本,重点是划分句子停顿,圈点不能理解的字词。这一遍的阅读主要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感知文言文的句读节奏,检查自己的真实基础。第二遍,参照文下注释再读文本,这一遍重点解决第一遍阅读中圈点的难以理解的部分字词句,让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新的认识,并结合语境尝试推测其他词句。第三遍,借助工具书再读文本,重点解决第二遍遗留下来的字词句,同时要求学生梳理文本中自己新接受的重点字词句和整理借助工具书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在以往的预习中,绝大部分学生做到第二遍就停止了,他们缺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以往教学中学生惰性形成的结果。而翻检工具书,不仅可以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部分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辨析思考能力。这一遍的阅读会在第二遍的基础上又有一个质的变化,他们在翻阅工具书、辨析词义选项时,对文本的理解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而整理的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是对自己实力的重新审视和评判。第四遍是基于第二、三遍的基础,是对第一遍句读停顿的再检验,比较理解前后的阅读差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做到阅读时文从句顺,意思明了。这一遍的阅读看似简单,但极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把握文言文的句读节奏,那么他对句意的理解就相差无几了,并且为下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四遍阅读的基础进入课堂后,学生通过交流,互通有无,整合知识;通过师生问答,已知推测未知,解决自身疑惑,从而让学生智慧明达。
  四遍阅读是一个从不会预习到学习预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从混沌迷茫到清晰明朗的过程,是一个从可做可不做到不得不做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变化过程。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做到这样有质量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有了真实的自我,有了课堂的存在感以及收益的自豪感。

二、梳通文脉破疑云


  文从句顺、读通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研究的根本。读通文本不一定能理解文本的内涵,也不一定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很多的时候,困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陌生感,教师在展开教学时主要以教师的问题为主导,学生只能跟随着老师的方向踽踽而行。而问题的极具强制性,只能加重学生对内容的陌生程度,较好的办法是发现学生的问题或了解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激发他们求学的欲望、探索的乐趣。如何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以《劝学》为例,在学生四遍阅读、梳通文意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劝学》的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启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体会,这些文字如实地反映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程度,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佳切口。
  通过批阅,笔者发现对于文本的理解,学生在四个方面呈现出同质化的理解:一是认为第一段的中心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二是认为文章的第二段主要在谈学习的方法;三是认为文章的第三段主要在谈学习的心态;四是认为“劝学”的“劝”是“规劝、告诫”之意。基于此,笔者将其整合为四个问题: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不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第二段是不是在谈学习的方法?第三段文字是不是在谈学習的心态?“劝学”的“劝”是不是“规劝、告诫”之意?并以此展开课堂的教学。面对这四个被怀疑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积极阐明自己的理论依据,课堂热闹,学生兴奋。有的坚持立场,有的开始怀疑,但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随即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再读文本,同时以议论文应着重体现论据、论证、论点的要求,指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内部逻辑关系,用结构图例的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抽丝剥茧,探寻荀子说理的终点。学生安静地剖析,激烈地交流,在几次的观点表达、反思质疑、修改论证之后,终于对前面的四种理解、四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第三个问题为例,学生最后呈现出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通过该图,他们达成一致的理解,认为第三段文字的核心应该落在“积”上,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拥有道德,也就可以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圣人之境。“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采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真正的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也是正面比喻论证。“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比喻论证,不仅与前面的正面论证形成对比,也更加有力地突出了本节的分论点。“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表面上看是在谈论“舍与不舍”的话题,但通过对比,作者要强调的是“不舍”,其实就是做事、学习要不断积累,坚持不懈,落脚点也是在“积”。而“蚓之用心一”与“蟹之用心躁”看似在谈心态的问题,其实不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说蚯蚓虽然没有螃蟹的“六跪而二鳌”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它通过日积月累,最终拥有自己的居所,而蟹的急躁,不知积累,只能寄托于“蛇鳝之穴”。通过对比,再次强调了“积”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段文字中的四组对比、十个比喻的目的是指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个分论点,即要想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必须不断地“积善成德”,那么,也就自然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论如析薪,贵能破理。”通过结构示意图的方法对作者的论述思路进行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将逐渐明朗,对写作的技巧也会逐渐熟练。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常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兴趣定会提升,学生的能力也定会提高。

三、追溯根源明主旨


  主旨,是文字表达的归宿,是文章内涵的核心,是作者情思的终极。因此,理解或探究文章的主旨常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于文本主旨的理解是较为浅表的。他们认为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对现实的揭示等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主旨的探究到此就戛然而止,很明显是不够完整的。因为,这只是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缺少追根溯源的深入追问。关于文章的主旨,文字表现出来的内容、情感和思考是其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进一步的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些内容、情感和思考?是基于怎样的情境、怎样的动机写下了此文?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荀子的《劝学》,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很多老师依照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在表达荀子有关学习的主要观点及学习的基本道理,落脚点应该在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如果此时,教师能够追思一句“作者为什么要表达‘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呢?”恐怕很多教师就不再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在简单表明个体的学习主张了。
  那么,《劝学》的主旨应该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追根溯源呢?在梳理完文本内容,理解了标题“劝学”的“劝”之后,笔者对学生的理解展开追问:荀子劝勉人要学到怎样的程度?荀子为什么要勉励人进入“君子”“圣人”的境界?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易解或不易解的问题在课后借助书籍及多媒体寻找答案。通过交流汇总,关于《劝学》的写作主旨,学生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责之所在,对学生求学的劝勉。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身为学宫最高长官的荀子,践行儒家思想,宣扬儒家思想,劝勉学生受业求学,是其职责所在。二是继承并宣扬儒家的“君子观”。儒家思想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荀子继承并弘扬这一主张。《劝学》节选中三次提及“君子”,分别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以“君子”为道德之楷模,学习之榜样,引领众人效仿君子,通过学习达到君子之境。在《劝学》原文中,荀子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在《儒效》篇里又言:“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 宣扬君子讲话必依循一定的原则,行为有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道德高尚,达到最高的境界——“圣人”,而“圣人”也正是荀子所追求的人生至境。三是强化自己的“性恶论”,弘扬儒家“义、礼”的核心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言:“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因此,荀子提出“明礼义而化之”的观念,他认为人的自然性如不加以节制,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还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危害。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缩短与君子的距离。其在《儒效》篇里说:“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就是强调师法是摒除恶念、积累善行的重要途径。而他提倡的“学至于行之而止”,也是要求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的地步。所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所以,荀子之《劝学》归根结底是在宣扬自己的儒家之道,即通过学习进入“君子”之行列,成为“君子”摆脱“人性恶”的生命起源,进而践行儒家“义、礼”之核心思想,最终到达“圣人”之高地。
  主旨,需要师生通过文字读出内容、情感、思考,这是基本要求;更需要师生追根溯源,不断追问,力透纸背,发现深层的内涵和价值。如此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才能触动灵魂,直抵人性。
  语文教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思想转变和方式变革。在以学生主体为教学理念的当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學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课堂教学真实发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勇,李波.荀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张晓芳. 从《劝学》看荀子的君子观[J]. 中学语文,2013(30).
  [4]王均江,贺朝梅.《劝学》劝的是什么[J]. 文学教育(下),2012(11).
其他文献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见微知著,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此,本文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略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散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策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期刊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准“小校场”,注意“嫌”的书写;理解古训和俗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3.初步感知说理文的文章结构特点,学习“以事说理”的方法。  【设计理念】  《谈礼貌》一文,脉络清楚,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显而易见。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文章一读就懂,那么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
期刊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也包含了诸多的人生哲理,这些内容在当下的教育领域仍拥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接着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听懂、会说、会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 pigs, cows, apples, pears,体会名词的复数。  2. 基于故事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及回答They’re...会用一般疑问句Are these... Are those...询问复数物品并做出相应回答。  3. 能理解并朗
期刊
【摘要】“知行合一”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应当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将德育的各项要求内化于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邀请家长参加德育实践、教师行为干预等路径,外化于行,实现德育行为的塑造和实践功能。  【关键词】知行合一;课堂教学;德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知行合一”,并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作为教师,内化习总书记的讲话精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呈现世界的美好面貌,为学生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关注更多更好的题材,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平淡、回归初心,让小学阶段的一次次作文训练成为他们提高精神素养的源泉。  【关键词】“四性”共进;乡村作文;精神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对于乡村学生而言,其生活中有田野,有炊烟,有古井,有竹林,鸟语蝉鸣、鸡犬相闻,是一幅有声有色、
期刊
此前,我们对过去年代里出现的关于教师角色形象的一些说法诸如“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和“桶水论”进行了逐一的梳理和辨析,肯定了其中的积极之义,也反思了它们的某些不足与局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里,需要强調的是,对上述观点开展讨论和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它们,如果是那样理解和认为的话,还真的误解了笔者的意图。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们要郑重指出,对上述过去年代关于教师角色形象的说法不应否
期刊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一直以来,在推进和改善人类生活与生产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有助于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学科特征和本质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研究;构建一、背景  化学作为一
期刊
【摘要】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重活动的综合性课程。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进行体验、提升,从而促成种种道德的内化。新教材编排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进行创造活动提供了方便,使德育教育不留痕迹地融入教师根据教材资源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材编排;德育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形成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
期刊
【摘要】 针对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蓝天杯初中语文会课传统篇目——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如何上得不传统,笔者试图引入友善用脑6M予以突破:用多感官教学走进文本,用思维导图解读文本,以自己的方式探究文本。  【关键词】友善用脑6M;传统篇目;阅读突破  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蓝天杯初中语文会课的课题是一篇传统篇目一一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传统篇目如何上得不传统呢?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