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创新教学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全面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对于化学这一学科而言,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创新精神,体现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燃烧和灭火》一课的教学。
  关键词:以生为本 激趣 实验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c)-0139-02
  1 课堂实录与笔者点评
  课堂片段1:(上课开始)
  [投影展示]人类利用燃烧史的相关图片:①远古时代:取暖、获得熟食;②古代: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③当代:飞船升空、火炬燃烧等。
  [引出课题]燃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给社会带来了文明和进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燃烧的相关知识。首先让我们亲自来感受燃烧。
  [学生活动一]60 s控制燃烧。
  提供用品:纸条、煤块、火柴、小石块、酒精灯、坩埚钳。
  要求:60 s内,请你动手制造物质的燃烧,并且当老师数到60时燃烧要恰好停止。
  [学生活动二]学生汇报感受燃烧结果。分析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
  [点评]:通过燃烧的相关图片(见图1,图2)的播放,让学生理解燃烧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该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产生较高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通过60 s控制燃烧这一学生分组实验,迅速让学生参与到燃烧与灭火这两个情景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个人认识。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让学生自己参与燃烧的条件的推导过程,可以增进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课堂片段2:
  [提问]:我们得到的燃烧的条件是否合理呢?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即可呢?请看老师的实验。
  [演示实验]红磷,白磷的燃烧条件对比。
  [讨论与交流]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怎样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点评]:该节课的亮点就是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
  (1)“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探究”,此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大量白烟,对环境构成了污染,甚至有时因为白磷的燃烧,零星的火星也会让红磷燃烧,造成实验失败,学生不易形成正确的结论。因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图1所示,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的逸散,维护了师生的健康,体现了环保意识;同时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白磷燃烧产物的形态,加强了对“白烟”和“白雾”的辨别,让学生了解五氧化二磷的状态,方便学生做题。
  (2)“白磷水下燃烧的实验”这个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热水中的白磷处于液态,利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氧气,纸圈不能固定白磷,白磷容易分散到处乱跑。二是如果氧气流稍微大点,会使部分白磷浮出水面,在水面燃烧,冒出白烟,甚至会溅到烧杯外,带来安全隐患。但是“水中生火”这种小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魔术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能给沉闷、压抑的课堂带来了活力,让学生感到上化学课就像玩魔术一样有趣,在玩魔术中学习化学知识,这难道不比单纯地听老师讲授燃烧的条件有趣?因此,这是很有必要完整的完成的实验。
  基于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将装有课前收集好的氧气的试管倒扣于热水中的白磷上。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而且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好,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水火相容”的现象,如图2所示。该实验充满趣味性,在学生发出惊叹声的同时,也是对常规思维的一种撞击,一段时间后,即使学生忘记燃烧的条件,但水与火相容的场面一定会深深刻在脑海。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万物不是绝对的。
  课堂片段3:
  [学生活动三]通过已学燃烧的实例,归纳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及定义。
  [投影展示]燃烧的共同特征及定义。
  [投影展示]一些较大火灾的影像资料。
  [提问]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我们能看到水火相容的奇妙景象。但是,条件控制不当,就易引起火灾。当火灾已经发生,我们怎么将损失减到最小呢?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学生活动四]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尝试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提供的用品:4支燃着的蜡烛,250ML烧杯,水,细沙,剪刀。
  [点评]该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把双刃剑,燃烧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幸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灭火。该部分以教材P130页的灭火原理为原型,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尝试让学生用4种甚至更多的方法来熄灭蜡烛。而在实际上课中,学生比想象中更棒,甚至想出了将蜡烛倒置使其自然熄灭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要比单纯听老师讲实验、讲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有趣,也学得更好。在学习时能感受到学习有趣味而不是枯燥无味,这样才能坐得住,才能专心集中思想学习、思考问题,如果觉得上课学习没有趣味,就连我们的老师都觉得上课乏味,想一想学生又怎么能安心学好化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会讲,但是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努力。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片段4:
  [投影展示]课堂闯关。
  (1)用化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煽风点火釜底抽薪抱薪救火。
  杯水车薪人要实,火要虚。
  (2)在一个城镇的一家临时饭馆里,它的厨房用的是煤气作燃料,电线在房内乱拉,在晚上营业时,师傅不小心,把锅里加温的菜油引燃了,燃起了熊熊大火,厨房里的师傅们都立即行动起来参加灭火。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
  [课后作业]
  根据学校建筑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点评]这种想法很好,将学生熟悉的语文知识以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比单纯地刻板、机械地巩固灭火的原理有趣,让学生感到化学课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将身边的事例,学生熟悉的地方引入到课堂,让学生不要死读书,也关注身边的事物。自己设计防火方案,争做学校的主人翁。比口头上强调爱家爱校更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同时,化学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上课时的视觉里不全是单调的化学方程式或元素符号,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化学的重要性。
  2 教师点评
  老师上课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理解科学。虽然教学中还有很多环节和细节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大方向正确,比我平时听的化学课好。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这样的课。
  以幽默的语言引入教学,用亲切、轻松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也不是那么刻板、教条、乏味。语言是一种艺术,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到好处,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白磷和红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也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根据实验燃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燃烧需要的条件。这样难道不比教师讲什么是燃烧、燃烧的需要哪些条件等更有趣?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的手段。奇特的实验现象能使人好奇和产生美妙的感觉,也是艺术。任何科学现象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同样任何艺术也是科学。例如,唱歌就是艺术,就是人发出声音,研究怎么唱、怎么发声就是艺术。而研究怎样产生声音、研究声音的大小、频率、音调、音色等就是科学,谁能说得清楚科学和艺术的不同吗?
  3 个人反思
  该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其次是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后,减少了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的逸散,体现了环保意识;“水中生火”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对“灭火原理”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极大地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热爱。另外,该节课充分地整合了网络中的可用资源。如:大量和燃烧相关的图片以及“火灾和自救”的视频资料。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远教资源的优势,更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不仅充满了乐趣,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
  在该节课的课堂实例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做探究白磷燃烧条件的实验准备过程中,将白磷从试剂瓶的水中取出,用滤纸擦干表面的水时,稍微的按压就使白磷自燃了。经过反思,将切白磷的过程放在装有水的表面皿上完成,实验得以成功。在今后的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经验加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2] 刘汉标.基础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林业信息化水平的加快,全国陆续开展数字林业建设,为了提高林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经营技术已经成为趋势与潮流。自2013年起,江西省启动了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与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森林资源数据库作为管理应用的基础与核心数据,它的完备对林业信息化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森林数据库建设伊始,建设小组积极与各方专家商讨,参考先进省份的建设经验,围绕小班数据库、图像数据库
期刊
摘 要:Windchill系统是一套产品协同制造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造船等大中型研发、制造企业,良好的数据管理和流程管理功能为型号研制和生产带来巨大方便。该文详细阐述windchill系统的移植方法,用于企业多型号并行管理可以节省大量开发成本和时间成本,用于双机备份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关键词:windchill oracle数据库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Apache LDA
期刊
摘 要:川西地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高原性地区。特有的高原山区地形,森林覆盖率较高,加之地处垂直气候分布的横断山脉,气候的多样性、地形的复杂性、面积的广茂性,火灾隐患很大,导致冬末春初森林火灾事故多发。因此必须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关键词:川西森林防火 预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目的 了解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从重要性、课堂现状方面展开调查,并对差异进行比较探讨,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四川护理职业学院539名全日制大学生、自考大专生、成人大专生进行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教学改革,近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一定的成效,大学生对思想政
期刊
摘 要:《9000米海洋钻井包研制》课题总体任务为:紧紧围绕300英尺自升式海洋平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需要,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 000 m海洋钻机,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钻机样机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研制水平和石油装备的综合配套能力,提升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该课题执行过程中,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借鉴以往
期刊
摘 要:通过剖析该校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实行翻转课堂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班和对比班两个参照班级,对翻转课堂在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进行了对比实践研究。通过研究,以期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b)-0157-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校中的汽车维修专业每年为汽车行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汽车性能日益更新,这就使得汽车理论专业知识与汽车维修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距。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理论学习的实用性。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中职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然后从汽车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教学场
期刊
摘 要:对辐射环境进行安全监管是我国环境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环保部门是对电磁环境进行管理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辐射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也对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分析我国辐射环境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保部门 环境辐射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O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
期刊
摘 要:基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调查研究,当代高职大学生尽管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总体状况处于良好状况,并在性别、专业、学历层次、生源地区域差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而这种表现具体又体现在自我成长维度、职业影响力维度、职业稳定性维度、职业薪酬水平维度以及择业影响因素维度等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价值取向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面化覆盖,“互联网+”行动计划随之被提出,备受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喜爱的古镇文化旅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将古镇的悠悠古韵、纯朴气息更全面的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如何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创新古镇文化旅游模式,笔者以浙江嵊州崇仁古镇为例,探究古镇文化旅游的现状,推出微信平台建设,旨在利用互联网连接古镇的方方面面,资源整合,加快打开崇仁古镇对外开放的大门。  关键词:互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