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屏一代”的教育需要认真对待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rml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环境下的“数字一代”,他们的成长和教育似乎与人们熟悉的方式越来越远。几个世纪前,人们就开始批评“象牙塔”中的教育违背自然,而今天孩子们几乎从小就在观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各种屏幕的过程中长大,对数字信息技术类产品的应用似乎有着“天生的”、令成人们匪夷所思的灵感或技能技巧,被称作“观屏一代”。于是,困惑继续扩大,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必然要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担心教育技术的发展会使常规的教育和教师被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经验将逐渐失去功效。后续40多年的实践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人类的教育和教育的传统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生命力,而新技术主要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对于教育者而言,不应对新技术的运用产生畏惧,对挑战表现消极,而应因势利导地积极迎接挑战,将新技术带来的“偏差”加以矫正,使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在世界进入200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由于教育本身的问题和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网络、手机等他们认为很自我的平台上尽情交流。而在这些平台上,几乎没有教师、家长的影子,形成了教育的危险“真空”。时隔多年,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进入到这类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加深入、更有效率。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贵的进步,因为教育者进步了,教育的问题也会找到适宜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在教学方面,运用新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和效率。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也会有不良的连带效果。因为人类的学习与发展最终要回归现实的生活,所以虚拟的、间接地学习难以充分培养应对现实的能力,且很容易在身心、习惯、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当我们教育者发现这些偏差时,教育者的第一反应不能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应该认真找寻教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据我们的相关调查,中小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常规的教学单调、乏味、被动、缺少兴趣与挑战、不能自由探索、思维受到局限、自主的感觉不受关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难以尽兴和充分,而在计算机面前,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复存在了。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关注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把“观屏”视为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其全部。
  再从学生的天性看,好动、喜爱自然、追求新奇和挑战、希望自我展示等,是其普遍与不变的特点。可见,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引导得法、得当,“观屏”与传统的教育是能有机地结合的,不必过分地忧虑和消极地妥协,而应坚守我们已经认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教育的普及与深入,而每一次技术发展都会给教育带来震荡和挑战,相信面对“观屏”一代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教育者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亲身的体验,深入其中,打通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通道,营造和谐、理解、相互尊重的平台,如此,“观屏”不再是问题,“观屏”能够锦上添花,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仍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其他文献
为解决郑万高铁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工程地质三维模型的不充分性、地下地质现象的不可见性和地质过程的复杂性等问题,对地形测量、地质数据、测绘数据、地勘数据分析修正,建立地表地质界线、水系、交通网、覆盖层、透镜体小地质单元、岩溶系统的三维模型,通过地质与数学插值结合曲面三维模型模拟进行分析,对TIN、Grid、趋势面拟合和NURBS曲面插值和修正分析,得出描述地质不良体的几何信息、拓扑信息和属性信息。这些
<正>北京卫戍区成立于1959年1月30日。我有幸直接参与北京卫戍区的组建工作,先后作为北京卫戍区第一任司令员和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北京卫戍区第二政治委员,两度在北京卫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