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环境下的“数字一代”,他们的成长和教育似乎与人们熟悉的方式越来越远。几个世纪前,人们就开始批评“象牙塔”中的教育违背自然,而今天孩子们几乎从小就在观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各种屏幕的过程中长大,对数字信息技术类产品的应用似乎有着“天生的”、令成人们匪夷所思的灵感或技能技巧,被称作“观屏一代”。于是,困惑继续扩大,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必然要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担心教育技术的发展会使常规的教育和教师被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经验将逐渐失去功效。后续40多年的实践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人类的教育和教育的传统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生命力,而新技术主要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对于教育者而言,不应对新技术的运用产生畏惧,对挑战表现消极,而应因势利导地积极迎接挑战,将新技术带来的“偏差”加以矫正,使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在世界进入200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由于教育本身的问题和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网络、手机等他们认为很自我的平台上尽情交流。而在这些平台上,几乎没有教师、家长的影子,形成了教育的危险“真空”。时隔多年,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进入到这类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加深入、更有效率。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贵的进步,因为教育者进步了,教育的问题也会找到适宜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在教学方面,运用新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和效率。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也会有不良的连带效果。因为人类的学习与发展最终要回归现实的生活,所以虚拟的、间接地学习难以充分培养应对现实的能力,且很容易在身心、习惯、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当我们教育者发现这些偏差时,教育者的第一反应不能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应该认真找寻教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据我们的相关调查,中小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常规的教学单调、乏味、被动、缺少兴趣与挑战、不能自由探索、思维受到局限、自主的感觉不受关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难以尽兴和充分,而在计算机面前,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复存在了。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关注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把“观屏”视为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其全部。
再从学生的天性看,好动、喜爱自然、追求新奇和挑战、希望自我展示等,是其普遍与不变的特点。可见,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引导得法、得当,“观屏”与传统的教育是能有机地结合的,不必过分地忧虑和消极地妥协,而应坚守我们已经认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教育的普及与深入,而每一次技术发展都会给教育带来震荡和挑战,相信面对“观屏”一代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教育者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亲身的体验,深入其中,打通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通道,营造和谐、理解、相互尊重的平台,如此,“观屏”不再是问题,“观屏”能够锦上添花,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仍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王永丽)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必然要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担心教育技术的发展会使常规的教育和教师被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经验将逐渐失去功效。后续40多年的实践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人类的教育和教育的传统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生命力,而新技术主要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对于教育者而言,不应对新技术的运用产生畏惧,对挑战表现消极,而应因势利导地积极迎接挑战,将新技术带来的“偏差”加以矫正,使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在世界进入200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由于教育本身的问题和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网络、手机等他们认为很自我的平台上尽情交流。而在这些平台上,几乎没有教师、家长的影子,形成了教育的危险“真空”。时隔多年,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进入到这类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加深入、更有效率。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贵的进步,因为教育者进步了,教育的问题也会找到适宜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在教学方面,运用新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和效率。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也会有不良的连带效果。因为人类的学习与发展最终要回归现实的生活,所以虚拟的、间接地学习难以充分培养应对现实的能力,且很容易在身心、习惯、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当我们教育者发现这些偏差时,教育者的第一反应不能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应该认真找寻教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据我们的相关调查,中小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常规的教学单调、乏味、被动、缺少兴趣与挑战、不能自由探索、思维受到局限、自主的感觉不受关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难以尽兴和充分,而在计算机面前,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复存在了。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关注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把“观屏”视为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其全部。
再从学生的天性看,好动、喜爱自然、追求新奇和挑战、希望自我展示等,是其普遍与不变的特点。可见,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引导得法、得当,“观屏”与传统的教育是能有机地结合的,不必过分地忧虑和消极地妥协,而应坚守我们已经认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教育的普及与深入,而每一次技术发展都会给教育带来震荡和挑战,相信面对“观屏”一代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教育者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亲身的体验,深入其中,打通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通道,营造和谐、理解、相互尊重的平台,如此,“观屏”不再是问题,“观屏”能够锦上添花,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仍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