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比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总结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脊柱脊髓外科就诊的132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经骨髓穿刺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38例(骨髓瘤组),原发性骨质疏松94例(骨质疏松组),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是否贫血(血红蛋白是否<100g/L)、白球比是否倒置、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病变椎体的数目、分布节段(颈椎、胸椎、腰椎)、形态(楔形、双凹形、扁平形)、CT密度变化、MRI信号(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以及病变椎体椎弓根与附件是否受累等情况.将实验室检查有统计学差异者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的相互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各实验室检查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男性22例,女性72例,年龄73.35±10.14岁,体重指数24.20±2.72kg/m2,骨髓瘤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9.24±10.87岁,体重指数20.30±2.81kg/m2,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VAS评分为8.05±0.93分,ODI为(79.53±6.71)%,骨密度均值(T值)为-3.4±0.29SD;骨髓瘤组VAS评分为7.07±0.99分,ODI为(72.79±7.17)%,骨密度均值(T值)为-3.0±0.27SD,两组VAS评分、OD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红蛋白含量为122.48±1.17g/L,白球比为1.56±0.03,β2-MG含量为1.73±0.60mg/L,骨髓瘤组血红蛋白含量为79.24±3.81g/L,白球比为0.65±0.09,β2-MG为3.98±1.48mg/L,两组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β2-M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白球比倒置10例,贫血2例,骨髓瘤组白球比倒置30例,贫血33例,两组白球比倒置、贫血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楔形和扁平形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凹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CT横断面“虫蚀样”改变、病变椎体后缘成角、病变椎体内T1W1线性低信号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MRI信号、椎弓根受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β2-MG含量是多发性骨髓瘤预测的独立因素(P<0.05).患者血红蛋白含量AUC为0.065,诊断敏感性为3%,特异性为100%,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曲线下面积(aera under curve,AUC)为0.087,诊断敏感性为5%,特异性为98%,β2-MG含量AUC分为0.917,诊断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7%.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老年女性多见,病变椎体T1W1可见线性低信号影;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病变椎体CT横断面可见“虫蚀样”溶骨性破坏,实验室检查常提示贫血、白球比倒置及β2-MG异常升高,血清β2-MG可作为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家庭吞咽训练计划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北大荒集团总医院肿瘤科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14周的吞咽训练计划,包括在院期间6周的个体化指导训练和离院后8周的居家式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6周和训练14周,比较两组门齿距、体质量、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结果 训练前,两组门齿距、体质量、WST和FOIS评分
目的 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肢体功能康复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本院100例行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持续性护理干预3个月.干预前、后分别用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定,比较术后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t>45.98,P<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5.03,P1
目的 观察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气道廓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气管切开重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8)、试验A组(n=28)和试验B组(n=28).三组均接受常规措施和早期活动,试验A组增加高频胸壁振荡治疗,试验B组联合应用腹部电刺激和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使用非自主咳嗽峰流速(ICP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膈肌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和腹部肌肉厚度(Tab)评估疗效.结果 试验B
目的 分析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6MWT)在肺叶切除术前评估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对术后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肺二科住院的580例患者,筛查出符合条件的274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且手术方式均为肺叶切除术.通过术前6MWT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6MWD)的临界值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最大面积(AUC)获得,分析两组术后恢复及心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6MWD>449 m的患者比较,6 MWD≤449 m的患者年龄显著增加(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