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宝丰古镇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90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丰在清代曾是云龙州治所,直至民国初年云龙县城才迁到其北二十里之距的石门。如今漫步于宝丰古镇的街巷,当年的繁华市井旧貌仍依稀可见。笔者曾多年客居宝丰,虽意在谋食,多蹉跎岁月,期间却也苦中作乐,游山玩水,行止随意,经常徜徉于山野溪流、残庙断碑之间。印象中的宝丰,明清风格的建筑,迤逦随山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是象鼻山,水是沘江水,砥柱桥如长虹卧波,桥下是静静的江流,河滩上可见嵯峨怪石与如洗细沙,瑟瑟江水清澈而温暖,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
  宝丰的民居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一正一耳,或六合同春。有的高大巍峨,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雕龙画凤,有的朴素天成,有的依山,有的临水,皆随地势而构,都因贫富以别。地势起伏则逐层拾级而上,地势平坦则一字纵向排开;富户则高楼深宅,极尽奢华;贫者则瓮牖绳枢,低矮简陋。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多有院落,各具风格。或宽大或狭小的院落,方方正正,多为鹅卵石铺就,条石铺成的道路直通堂屋。石缝间常常探出几茎草尖,在风中摇动,像调皮孩子的眼。庭院周边往往摆几盆花,满院子的杜鹃、茶花、海棠、月季、牡丹和绣球,在洁白的照壁上舞弄着清影。
  宝丰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当数董泽旧居大院。一进三院,中西合璧,气派恢弘。董泽是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云南创办高等教育的前驱,曾留学日本和美国,少不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董家大院的建筑格调,在白族传统建筑风格上也加上了很多西方建筑的元素。飞檐斗拱、画栋雕梁之间,门楼上又装饰以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图案,一些几何形花边图纹巧妙地融合在各种民族风格的彩绘和木雕、石刻中。环顾深宅大院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静静地欣赏墙角边寂寞盛开的花朵,咫尺之中洋溢着幽闲趣味和醇厚民俗的温馨。
  根据县志记载,宝丰曾经有各种寺庙几十处,可惜如今仅剩白衣阁、三崇庙、文昌阁等不多几处。在象鼻山上,巍然矗立着秀峰塔,圆形,全用石块砌成。三崇庙是云龙白族群众供奉的本主之一三崇老爷的庙宇,香火十分旺盛。文庙的建筑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在,气势宏阔,装饰精美,可见当年规模。可惜在中学扩建中大殿被拆除。白衣阁在古镇后面的群山中,是现在宝丰的寺庙中有常住僧人的佛教道场。这里的景致很好,整个寺院隐荫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中,那偶然露出的一翘飞檐,一角屋脊,一块白墙,使人顿生无限的遐想。随意走进院门,香火袅袅中是一个幽雅寂静、肃穆庄严的小天地。墙壁上的彩绘是典型的白族风格,大殿前有苍劲的草书对联,有线条流畅的木雕门窗。
  走出山门,骋目远山,但见山色空蒙,飘渺的烟雾如一层薄薄的面纱罩在远处的群山之上,隐约可见峰峦起伏处几痕黛色的山影。适才一场飞雨淅淅沥沥飘过山野,细雨中山下的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流动的水墨画:湿润荡漾的青瓦,树影摇曳的粉墙,穿着蓑衣的老农赶着黄牛在悠悠地犁田,燕子在斜风细雨中飘飞追逐。等到风流云散之时,春山如洗,淋漓翠绿的梨园,秀润的杨柳,灼灼的桃花,小河上的石桥,几幢青瓦粉墙的村舍,视野所及是如此的清澈洁净。随着风的缓急,从容的雨渐渐消融,成就了唐诗宋词中的意境般潮湿的画图。“杏花春雨江南”,“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白居易的“草绿裙腰一道斜”,好像全是为了这古镇淋淋漓漓的雨后风景而吟咏的。
  
  (旅游之窗主持 杨泽文)
其他文献
整个下午,悠扬的风笛都在回响,穿苏格兰裙的老人把我的记忆带回了那个曾经饱受民族战争之苦的苏格兰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并不算是欧洲很有名的一个城市,但绝对是令人惊艳的。几乎所有人一人中心城区,都会被扑面而来的中世纪建筑群所震撼。而这份古城的感觉,在被工业革命侵袭的英国,已然不多。  欧洲城市都小巧,爱丁堡亦然,整个城市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标志——爱丁堡城堡、两条街——皇家哩大道和王子大街来概括。  无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