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餐桌(外一首)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母亲的餐桌上我看不出物价的高低
  这一桌肉类,一年四季
  填满我空荡的胃
  一年四季
  母亲在厨房准备
  如何填满
  如何处理肉类
  夜晚
  我躺在床上
  怀念那些肉类
  那条烧得绝美的鱼
  在离家的夜晚
  我时常想起它
  想起它我才想起母亲

工厂


  你走了以后
  我学会和植物说话
  从茂密的树林移栽到空旷的街道
  它们和我一样寂寞
  这座城市需要很多工人
  很多光合作用
  这无聊的生产
  让我接近机器
  你走了以后
  再没有谁给我搭一把手
  傍晚
  我學着你的样子,蹲在门外
  笨拙地抽一支烟
  整个傍晚
  我都在给植物增加负担
  你的自行车后座始终空着
  那句话我始终没说出口
其他文献
远离家乡的第一年,没有吃到鸡头米。产自苏州的鸡头米也叫苏茨,生于池沼,叶子很大,是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鸡头米,我最爱吃入夏的第一拨。  新收割的鸡头米“莹润每疑珠十斛”,上有一点凸起,状如鸡头。年年夏天,三五闲人团坐在窗下,剥一碗雞头米。煮糖水不用什么复杂的工序,开水沸熟,加冰糖,盛在碗里,上撒一把干桂花。鸡头米很有韧性,口感绵密,新鲜的更加脆,有一种生嫩的甜味。用齿关碾开它的时候,能闻到一股轻盈
期刊
主持人点评  普珉是这个时代隐秘的大诗人,不那么为人所知我想原因有二。一、性情原因。排斥交际,喜欢游戏。也就是说无论在理解层面还是实际上都是缺乏功利野心的。二、所写题材往往冷门,完全看自己的一时兴致。例如普珉曾有长诗《穿过一座城市去×你》,其构思被余秀华借鉴后广为流传,而普珉的原作却几乎无人知晓。这次编发的普珉的儿童诗取材也颇为偏门,是根据一款网络游戏《旅行青蛙》而来的。以下是普珉的自述:  “前
期刊
我收藏信封,但我不写信  话从心里跳出来它就长大了,成熟了,老了  我喜欢简单的、小巧的,最原始的事物  所以,我瞥见的阳光都喜欢折叠  那些透过窗子的阳光留下的褶皱里  都有一張张不说话的小嘴巴  一天之中,中午最适合沉默  我们都不说话,眺望着炊烟  让阴影一点一点解释出背面的含义  闲置的物体越多越好  无用的椅子和杂草,无用的纸张和句子  把人间过得全都无用,全都和自己无关  母亲在庭院里
期刊
一  得知一切的时候,我竟然不那么想死了。  突然发现命运的荒诞感超过单纯的“活着”这件事。挺神奇的。一直以来,我都对“活着”这件事没什么真实感。  我有个算是朋友的人,很喜欢蚬子。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去海鲜市场,看着蓝蓝窄窄的水箱里吐泡泡的蚬子。这的确是种聪明且优秀的生物,突出表现为“会吐泡”。要是人类也想这样,呼吸的时候能够被看出来,或许能增添一点活着的真实感吧。  漂浮在世界上的时间越
期刊
落脚的词语和我落脚的家是相同的  在家里可以明确辨出洗衣机、冰箱以及那盘土炕  我熟悉他们身体里每个按钮,以及炕上的热  甚至炕桌上嘴巴掉落的朋友  落脚的詞语和我落脚的家是相同的  离家的人,总得走回去  无家的人迟早摔在下一阶楼梯  还会在地板上大醉一场,醉了才发现  醉和没醉都一样,那些事情  始终也看不懂,那些词语也总是摸不着  一生也寻不到同他打架的人
期刊
2019年的春天  我记得一切应当记得的事情  一次站台的偶遇  和一个胎儿的早产  在這个时节  相逢总是多于离别  钥匙转动车轮  又一个花篮被挂上生命牌  在旧吊瓶里回忆点滴  看一个粮油铺从旅舍做到了酒店  还有工厂旁边的那棵白杨  浑身黝黑地刺痛一抹斜阳  菜圃老去  抚摸胡茬,除了流泪  我想不出一句赞美
期刊
1  阵雨过去,乌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散开,露出青锁色,摊贩竹筐里的带叶蔬菜已经售空,余下橘黄色的南瓜孤零零悬在架子上。沾着暗红肉糜的木质案板、开膛破肚的水果和腐烂鱼虾的混合味道,在晚风中解散,融化成蔓延的液体印在鞋底,被路过的男人一并携带回家。  从菜场回来一路冷清,只有廊道角落那盆枝叶怏怏的万年青在静静等候他。他缓缓地掏钥匙,手抚过凹凸钥痕,插入,向右扭动一圈,他把自己摔进沙发里,沙发闷叫了
期刊
天是如此的暗  连个句号也画不圆  何时我能退化成蜗牛  等爬到北京市  也算在北京有套房子  或是蝉  把自己关进黑屋里去  偶尔地反省一下  然后飞出来  就假装自己是蝴蝶  天是如此暗  你无法拒绝我的丑陋  我还有三颗子弹  我打中你  你像婴儿一样哭泣  返璞归真  天是如此暗  我可以用这三颗子弹  打亮三根火柴  我看到蜗牛跟兔子  討论罗马大道究竟有多美丽  蝉吮吸着,把树的汁液当
期刊
雪白羽毛:浪漫与现实之间  在彭燕郊的詩歌中,“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它往往不是作为乡土诗、风景诗中被注视的景物和意象呈现,而是对诗人自身精神困境的隐喻,甚至是明显涵盖诗歌创作本身的寓言。其具体书写,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样态迥异,事实上揭示了诗人的生命体验和深层思考的变迁轨迹。  在彭燕郊早期的诗歌创作序列中,“鸟”首先指涉的是文学创作本体。  《卖灯芯草的人》(此后简称《灯芯草》)一首是他对“鸟”
期刊
并不是为了寻找某个消息  他来到这里,突然肺腑柔软了  像融化的坚冰发现堤岸上  一棵缀满红花的树  惊艳而又孤绝  像每一个被命运驱逐的人  都将目光投向它的颔首或脚背  一部分在云空盘旋  一部分落在二月流水  还有一部分在静静地沉睡  或突然醒來发问:我这是在哪儿?
期刊